通鉴:金生水源远流长 第812章 沈约说,我不如武帝

作者:叶还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10-12 11:42:16
最新网址:www.bquge.cn

说,这马仙琕,那可是真性情的汉子,将军当得跟邻家大哥,跟士兵们那是同锅吃饭,同床夜话,同田劳作,一点官架子都没有。

身上的衣裳,全是粗布麻衣,简单粗暴;住的地方,连个帘子屏风都省了,那叫一个朴素无华。

吃的东西,跟底下那些仆人马夫没啥两样,一点不挑,真是个接地气的领导。

他在边境那会儿,还爱搞点“深夜潜入”,一个人去敌后逛逛,看看人家的城墙村子,探探地形。

这么一来,打仗的时候那是手到擒来,士兵们也跟着他玩命干。

再瞅瞅北魏那边,甄琛这家伙,一当上河南尹,立马就给皇上递了份“改革意见书”。

他说:“想当年咱们在代京建都,那盗贼多得开了挂。

世祖皇帝一看,不行,这得整顿!

于是,他就搞了个智慧天团,把代令长以下的,还有五等散男里的聪明人全拉来当官,还给他们配了小助手,那叫一个重视。

这么一搞,盗贼们就消停了。

可自从迁都后,人来人往的,比代京还热闹,五湖四海的人都来了,盗贼又开始嚣张了。

里正这活儿,又累又苦,还没啥地位,干的都是些半吊子,一个个都想着混日子,哪还能管事儿?

所以,我提议,从武官里挑些八品将军以下的,有才有德的,让他们领着原来的工资,还有补贴,去干里尉的活儿。

厉害的当六部尉,一般的当经途尉,差点的就当里正。

要不,就把里尉的级别提提,让下面的能人上位。

只要有人管,京城立马就太平了。”

宣武帝一听,觉得挺在理,就下了旨:“里正提为勋官初品,经途尉提为从九品,六部尉提为正九品,从各路人马里挑人,不用非得军人。”

甄琛又出了个主意,让禁卫军当“街溜子”,满街转悠抓盗贼。

这一来,洛阳城立马就清净了,这招儿后世还跟着学。

说到这一年,梁朝境内那是州多县广,二十三个州,三百五十个郡,一千零二十二个县,数都数不过来。

从这以后,州名那是换得跟翻书,一会儿设一会儿废,一会儿分一会儿合,看得人眼花缭乱,北魏那边也一样。

梁武帝,对自家亲戚那是没得说,对朝廷官员也是好得不得了,犯了法都帮着开脱。

可要是百姓犯了法,那就得严格按法律来,还连坐,老的小的都不放过,跑了一个全家都得去劳动改造。

这一下子,百姓们是真没辙了,干坏事的就越来越多了。

有次梁武帝去郊祀,一个秣陵的老头儿就拦了驾,说:

“陛下,你对百姓太严,对权贵太松,这可不是长久之计!

要是反过来,那才是天下的大福!”

武帝一听,觉得挺有道理,就琢磨着对百姓宽松点了。

高祖武皇帝十一年,壬辰年,公元512年,春天正月壬辰日,武帝发了个大招:

“从今天起,那些流放的和该劳动改造的,家里有老人小孩的,都放了吧!”

这一来,百姓们也算是松了口气。

梁朝这边,还提拔了临川王萧宏当太尉,王茂当司空、尚书令,看来是要大展拳脚,好好治理一番了!

丙辰那日,北魏那地界儿可炸了锅了,车骑大将军、尚书令高肇,那可是说变就变,一眨眼就成了司徒大人。

清河王元怿,也不甘示弱,当上了司空,广平王元怀更是走运,骠骑大将军的帽子一戴,还加了个仪同三司的响亮名头。

可您知道吗,高肇这心里头,跟吃了苍蝇,为啥?

他瞅着那尚书令的位子才是真爱,司徒这名儿听着好听,其实,还不如从前。

这不,他心里那点憋屈,全写脸上了,旁人一看,嘿,这不是明摆着让人笑话嘛!

再瞧瞧那尚书右丞高绰和国子博士封轨,这俩哥们儿,那可是出了名的正直不阿。

高肇当了司徒,高绰还是老样子,该咋做就咋做,可封轨,愣是一次都没去拜拜高肇的码头。

高绰在高肇那儿等等,就跟等外卖丢了一样,结果连个影儿都没见到。

最后,他叹了口气,起身就走,还自个儿嘀咕:

“我这辈子,自认为没少守规矩,可今儿这一比,我跟封轨那哥们儿,可真是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您知道吗,高绰那可是高允的孙子,封轨,也是封懿的族孙,这俩人,那可都是有背景的主儿。

再说说那清河王元怿,那可是才高八斗,名声在外。

他瞅着那彭城王元勰没罪却被宰了,心里那叫一个不平。

有次侍宴,他就借着酒劲儿跟高肇说:“天子能有几个兄弟,现在都快被除尽了!

想当年王莽那秃头,靠着国舅的身份,把汉室天下都给夺了。

你现在驼背,说不定哪天也成祸乱了。”

这话,可真是够犀利,够狠!

那时候,正赶上大旱,高肇就私底下重新审案,想捞点人心。

元怿一看,这哪行,得跟皇上反映反映。

他就跟宣武帝进言说:“从前季氏在泰山祭祀,孔子都看不惯。

这事儿,得从君臣名分来考虑,得防患未然,不能乱来。

减膳食、重审案,这都是皇上该干的事,现在都让司徒给干了,这哪是人臣的本分?

圣明的君主在上面失了道,奸佞的臣子在下面窃取,祸乱根源就在这儿了。”

宣武帝听了,只是笑了笑,啥也没说,就跟没事儿人一样。

到了夏天四月,北魏朝廷那是真忙,下令让尚书和各官署审案,还让饥民去燕、恒二州和六镇度灾。

乙酉那日,北魏更是大赦天下,还改了年号,叫延昌,那可是新的开始。

到了冬天十月乙亥日,北魏又立了皇子元诩为太子,还开了个先例,不杀太子他妈,这可是破天荒的事儿。

又让尚书右仆射郭祚兼任太子少师,那可是双重身份。

有次,郭祚跟着宣武帝去太子东宫,还特意在怀里揣了个黄?瓜给太子吃,那可是真爱。

那时候,赵桃弓是皇上的宠臣,郭祚就暗中巴结他,想捞点好处。

当时的人,都戏称郭祚为“桃弓仆射”,还叫他“黄?少师”,那可是响当当的名号!

到了十一月乙未日,梁朝那边也不甘寂寞,任命吴郡太守袁昂兼任尚书右仆射。

这事儿,还得从头捯饬捯饬。

当初南齐太子步兵校尉伏曼容上表请求创制一代礼乐,齐武帝那是真重视,下令选了十名学士修订五礼,还让丹杨尹王俭主管。

王俭过世后,这事儿就交给了国子祭酒何胤。

何胤去东山隐居后,齐明帝又让尚书令徐孝嗣接管。

可后来徐孝嗣被处死了,材料大部分都丢了,那可是真可惜。

梁朝这边,就又下令让骠骑将军何佟之负责这事儿,那可是重任在肩!

哎哟喂,这历史,曲折得跟山路十八弯,回味无穷!

想当年齐末那场大乱斗,简直是天翻地覆,能留下来的宝贝疙瘩少之又少。

武帝一上台,那可是雷厉风行,何佟之这位老兄立马就给皇上递了个小纸条,问这礼乐的事儿咋整,是继续搞下去,还是就此打住?

武帝,也是讲究人,说:“大伙儿先合计合计,再告诉我咋整。”

那时候,尚书大人们都是刚建国的新手村玩家,觉得一切都得慢慢来,等国力强盛、天下太平了,再搞礼乐也不迟。

所以他们就想把礼乐官署给裁了,把活儿甩给尚书仪曹。

可武帝不这么想,他说:“礼乐这玩意儿,要么缺,要么坏,得赶紧修修补补。

但一时之间找不到合适的修理工,这么多年了,还是没搞定,成了个空壳子。

既然礼乐是治国安邦的大事,那就得立马动手,别磨蹭!”

于是,尚书仆射沈约他们就上书了,说:“咱们给五礼各找一个老学究,再让他们找个学古的小助手,一起抄抄写写。

遇到难题了,就按照汉朝石渠阁、白虎观的老规矩,请皇上您来拍板。”

武帝一听,觉得挺靠谱,就让右军记室明山宾他们分别管五礼,何佟之当总指挥。

何佟之一走,镇北谘议参军伏暅就接了他的班,继续搞礼乐。

这伏暅,可是伏曼容的儿子,虎父无犬子!

经过一番努力,《五礼》终于修成了,一共八千零一十九条,那可是个大工程!

武帝一看,挺满意,就让相关部门照着执行,别出啥岔子。

己酉那天,临川王萧宏因为公事办得不利索,被贬成了骠骑大将军,那可是从云端跌到谷底!

那一年,北魏也忙活得热火朝天,任命桓叔兴当南荆州刺史,把安昌当成了大本营,归东荆州管,那可是要搞事情的节奏!

高祖武皇帝十二年,癸巳,也就是公元513年。

正月里,辛卯那天,梁武帝跑到南郊去祭天,还搞了个大赦,那可是要洗刷罪孽、迎接新气象!

二月辛酉,梁朝又提拔了兼尚书右仆射袁昂,让他当了正式的右仆射,那可是官运亨通、步步高升!

己卯那天,北魏的高阳王元雍也升官了,成了太保,那可是位高权重、威风凛凛!

说起郁洲这地儿,紧挨着北魏,那儿的百姓,不少都跟北魏人私下里做生意,那可是冒着风险赚大钱!

朐山之乱那会儿,有的人还偷偷跟北魏勾结,那可是要掉脑袋的事儿!

乱子平了以后,这些人心里头,那是七上八下的,坐过山车。

青、冀二州刺史张稷,也是仕途不顺,管得也松,手下人没少骚扰百姓,那可是民怨沸腾!

庚辰那天,郁洲的百姓徐道角他们趁着天黑,偷袭了州城,把张稷给杀了,还把他的人头送给了北魏,那可是要引起轩然大波!

北魏一看,立马派了前南兖州刺史樊鲁带着兵去了郁洲,那可是要找回场子!

可那时候,北魏正闹饥荒,好几万人都饿死了,那可是惨不忍睹!

侍中游肇就给宣武帝提了个醒:“朐山那地儿,靠海,又湿又低,住人可不容易。

郁洲,更是远在海里,得到了也没啥用。

这地儿对梁朝来说,近得很;可对咱们来说,远得要命。

为了这么个闲远之地,派兵去打距离近的梁朝兵,哪能赢?

现在饥荒这么厉害,百姓都苦着,应该安安静静的,别再折腾了。

可又要出兵,又要耗粮,这事儿,我只看到坏处,没看到好处。”

可宣武帝,没听游肇的,又派了平西将军奚康生,带着兵,去对抗梁朝部队,那可是要硬碰硬!

结果,奚康生还没出发,梁朝的北兖州刺史康绚,就派了司马霍奉伯把郁洲的乱子给平了,那可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辛巳那天,梁朝还新建了个太极殿,那可是个大工程!

那可是要彰显皇家的威严和气势!

说,武帝和沈约,那可是文坛上的两大扛把子,当年的风云人物!

有一天,他俩杠上了,比拼写栗子的典故,你猜怎么着?

沈约这小子,狡猾得很,故意少写了三条,明摆着告诉大伙儿:“我学问不如武帝,咋地?”

出来后,他还跟旁边的人窃窃私语:“武帝那家伙,护短得很,谁要是比他强,他心里头那个醋坛子就翻了,不然就得羞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这话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传到武帝耳朵里,武帝那叫一个炸毛,差点儿没给沈约来个“治罪大礼包”,多亏徐勉在旁边打圆场,这才没闹出大动静。

武帝心里头对张稷也是一肚子牢骚,有一天,他就跟沈约吐槽起了张稷。

沈约说:“张稷那家伙,以前混过青、冀二州刺史,那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了,还提它干啥?”

武帝一听,心里头那个嘀咕:“沈约这小子,是不是在给张稷打掩护?他俩可是亲戚!”

武帝当时就炸了,说:“你这么说,还算哪门子的忠臣?”

说完,一甩袖子,坐着辇车就嗖的一下回内殿了。

沈约这家伙,吓得见了鬼,连武帝走了都没察觉,还愣在那儿跟个雕塑一样。

回到家,一脚踩空,摔了个四脚朝天,从此就病恹恹的了。

他还梦见南齐和帝拿着剑要割他舌头,吓得他赶紧找了个道士,求神仙保佑,别让他舌头遭殃。

武帝派人来探望沈约,这人回去后跟武帝说,沈约找道士做法了。

武帝一听,那叫一个火大,派人去把沈约骂了个狗血淋头。

沈约这一吓,直接就把魂儿给吓飞了,没多久就咽气了。

后来,相关部门给沈约定了个“文”的谥号,武帝说:“他心事没尽到,应该叫‘隐’。”

于是,沈约就被大伙儿称为隐侯了。

十一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10月1日到10月7日)

$(".noveContent").last().addClass("halfHidden");setTimeout(function(){$(".tips").last().before("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