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朝堂消息,吴王提出天下十八道,裂土三十六道!”
“什么!三十六道,这意味着,朝廷要多出十八个刺史,一系列郡守、县令!”
“嘶!十八位刺史,十八个封疆大吏!朝廷的官职多了,我们就算与刺史无缘,也未必不能去地方担任一任郡守吧?”
“郡守也是牧守一方!”
……
太极殿内的消息,时时刻刻都在往各部衙门传。
吏部。
杜正伦正尴尬坐在一边等着下朝,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忍不住蹭一下起身。
心中充满了懊悔。
“天下十八道,裂土三十六道!是吴王的手段,地方所为事物繁忙,分身乏术的借口就无用了。”
杜正伦低声喃喃自语之际,脸上露出懊悔的神色。
如果……他在琢磨如果他没有在这个时候检举这些人,多出十八位刺史,会不会有他这个原本的革新派得利干将一个名额呢?
有!
很有可能!
现在皇帝要进行革新,他想要打破僵局,就一定会借助这个机会,提拔革新系为他打开地方局势!
瞬间,杜正伦心中充满了懊悔。
一个受陛下青睐的机会,就这么白白错失了!
“还有机会,我还有机会,长孙宰辅他们也一定需要提拔,推自己人上位的。”杜正伦安慰着自己。
“新消息,新消息!”
就在此时,有出去打听消息的吏部属官急匆匆跑进来,大喊着说道:“吴王提议两都制!”
“夏秋两季朝廷去洛阳,冬春两季回关中!”
“我就说嘛,殿下一定有办法的。”
“两都制,只要陛下去了中原,坐镇洛阳,虎视中原,中原地方还有什么人敢针对朝廷政令!”
“而且也未必就一定要夏秋去洛阳,冬春回关中,反正关西各种革新已经推进的差不多了,陛下坐镇洛阳完全没有问题。”
……
杜正伦的脸色变得更是没有一点血色。
输了!
他十分清楚,这一次卷起的大势,在这两条刁钻建议提出之后,以士族为首的守旧派系就输了!
他们现在恐怕没办法在针对吴王,而是要极力想办法灭火!
“是吴王的手段,是吴王的手段,两条谏言,一条比一条狠,按倒葫芦起了瓢!他抛出两条谏言,他已经掌控了今天朝堂的局势!”
“成功的引导了今日早朝的话题!”
……
“陛下,臣赞同吴王的建议。”就在太极殿内,满堂文武还在震惊之际,岑文本率先站出来大声说道。
“臣也赞同!”褚亮紧接着跟进。
房杜二人相互对视一眼,点了点头,联袂走出来:“臣赞同。”
“吴王的建议,很好的解决了地方百官事物繁忙,分身乏术的难题,而正如吴王所说,朝廷国库现在也有足够的钱粮支持朝廷细化地方,让地方官员能够从大量繁琐的俗事中抽身。”
“继而轻装上阵,推进朝廷的政令。”
“两都制度,也是从本朝疆域庞大为考量做出的,最恰当,最适合本朝的一种选择。”
“而新事物铁道机车的发明,的确坚决了前朝施行两都制的弊端。”
杜如晦阐述之后,便闭口不言,他已经从制度层面的必须行,以及客观条件是否容许两个方面,堵住了其他宰辅的口。杜如晦
眼神余光悄悄的看着此刻已经恢复平静,面态平和站在不远处的李恪。
他在琢磨,是不是从元宵节试车之后,这位皇帝极力推动关洛铁道的营建,就是为了两都制在提前准备,解决对两都制的客观制约因素?
这个问题,许多人都在思考。
许多人都暗暗的看着地方代表,之前逼迫吴王的宰辅们。
有人心如热锅上的蚂蚁,焦急不安,有人则暗暗好笑。
“杜宰辅分析的言之有物,臣赞同!”
“两都制的确是解决朝廷庞大疆域最好的办法,前朝失败,是因为客观因素的制约,本朝已经不存在这个问题,应当立即实行!”
“天下十八道,地方主官的确负担太重,压力太大,裂土三十六道,亦或是更多一些,十分恰当。”
……
随即,许多朝臣站出来支持。
温彦博、王珪等人看着就连一些其他地方派系的朝臣,当初附随他们,现在也开始赞同,面色就不由变了。
这些人为什么会忽然转变口风,他们能猜测到。
三十六道!
多出的这些官职,让大家都心动了。
恐怕就连己方内部,都有人心动。
官职多了,不说县令、郡守这些职务,多出的十八位封疆大吏职位,恐怕就让许多对仕途有更高期许的年轻人激动。
或许现在轮不到他们。
可这意味着,今后的竞争不会太激烈,今后也有机会。
这就考验自身利益与团体共同利益的取舍了。
在这种取舍中,一定有人更重视自身利益。
不过他们没有表态,各自派系的人都不敢开口罢了。
长孙无忌看了眼傻眼的地方放代表,心中无奈叹了口气。
反对可以,但是反对说出的理由必须言之有物。
可……
唔……
就在长孙无忌等人急思转念思考如何阻挡之际,上面有声音传来,李世民手轻轻拍着御案,沉吟道:“如晦分析的更客观中正,不像李恪,提议是好的,可心里面有着怨气,失去了中正平和的心态!”
“朕赞同这两条建议!”
李恪心中暗笑,当即大声道:“儿臣因连夜赶路,未能好好休息,脾气的确有些大了,请父皇责罚!”
李泰听着这话,眼珠子转了转,瞥了眼皇兄李恪,又瞥了眼皇帝老子。
暗暗翻白眼。
他可以肯定,所谓的脾气不好,都是故意装出来的。
李绩心中无奈的叹了口气,大势已去,皇帝已经表态,他适才那点小动作,已经是很不合适了。
现在必须紧跟皇帝的步伐了。
李绩当即开口:“陛下,臣赞同裂土三十六道,两都制!”
“臣也赞同!”郑善果犹豫一下,开口跟进。
六位宰辅赞同!
王珪痛苦的闭上眼睛,皇帝还没有给那群粗鄙丘八暗示呢。
死撑着,可怎么反对?
反对还会得罪人!
因为这是在堵别人的路!
他看着李泰不停的给他使眼色暗示,他明白李泰的心思,在无法反对,败局已定的时候。
最好要抓住时机,向皇帝输诚。
投桃报李,至少接下来,皇帝会一定程度考虑并州系的。
这就是政治!
支持皇帝,以皇帝的手腕,皇帝绝对会回报大家的。
“陛下臣赞同!”王珪开口,满朝震惊。
完了!
并州系王珪的表态,直接决定了胜负。
温彦博等人仇视的看着王珪。
大家犹豫之际,被王珪抢先了!
现在他们只能强烈发对,用强烈反对来让陛下安抚他们,有句老话都说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当臣子也是一样。
“陛下臣反对!”温彦博大声说道:“两都制传出去,关中的百姓接受不了,必定会造成关中震荡!”
“陛下,臣也反对!”
“事情太大了,此事太严重,决不能轻易决断!”
“陛下臣……”
长孙无忌默默站出来,作揖道:“陛下,裂土三十六道,两都制一同去做不妥,不妨先从三十六道开始,至于两都制,还需要重新议定。”
“陛下,臣觉得两都制也需要重新议定!”卢赤松站出来大声说道。
“父皇,舅舅等诸位宰辅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既然诸位宰辅都同意先施行三十六道,充分天下,不如先做这件事情。”
“至于两都制,我们接下来继续讨论该如何施行。”李恪忽然开口。
“吴王怎么退让了?”
“他到底什么意思?”
“难道这两都制只是他抛出来的威慑,主要是逼迫大家都赞同三十六道,重分天下,解决革新阻碍?”
……
李世民听着朝臣们的议论,心中笑了笑,看着长孙无忌说道:“辅机老成谋国,提的建议更加合理,事情的确需要一件件一步步去做。”
“李恪你看来也是吸取地方对你的弹劾了,有进步。”
上当了!
长孙无忌等人听着皇帝的话,满嘴的苦涩。
果如他们猜测,两都制目前来说,只是抛出来威慑他们!
“难得朝廷达成一致,接下来中书省要思考增加十八道的各级官员,三天后,给朕一个初步的名单。”
王德从皇帝的话中听出,是时候退朝了。
当即走出,大声道:“退朝!”
“王老大人,今日这一刀子,我们记住了!”在皇帝刚刚离开,温彦博就控制不住心中怒火,径直走到王珪面前,冷哼道。
声音不算太高,但是大家都听到了。
唐俭冷笑道:“温大人,怕不是你是觉得自己说慢了对吧?”
“够了!”长孙无忌冷着脸呵斥道:“难得解决了困扰朝廷和地方的冲突矛盾,你们这是要干什么,是要撕裂朝堂吗?”
话罢,长孙无忌看向李恪,笑着说道:“殿下足智多谋,我们这些老家伙真的是老了。”
李恪笑着说道:“舅舅说的哪里话,正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一个家庭是如此,一个朝廷也是如此。”
“革新和保守之间其实在我看来并不冲突,革新容易产生激进的行为,需要保守一方时时刻刻的监督提醒。”
“反之亦然。”
“我们大唐天下能够越来越繁盛,任何一方都是有功劳的。”
长孙无忌不由一愣。
没有离开的朝臣也被李恪这番言论说的愣怔。
仔细品味着。
哈哈……
长孙无忌爽朗大笑,连连点头,继而开怀说道:“这段时间,有些官员贪腐犯事,被朝廷缉拿,现在在刑部关押着,刑部某种程度,也隶属你们大理寺,你既然整顿佛寺回来了,就把这个事情接过去。”
“好好查一查这些不法之徒。”
李恪笑着点头应下,他知道,这既是卖了他一个好,也是丢给他一个烫手山芋。
买好,是告诉他,既然输了,就不会在拿这些寒门与他不存在的关系针对他,细枝末节,对他有影响,影响也不大。
长孙无忌不愿做这种隔靴搔痒之事。
烫手山芋是因为他来查,来整顿寒门士子暴露的问题,势必会让部分寒门人对他有不好的感观。
“皇兄,你说咱们这个舅舅他是好是坏?”等朝臣都走了之后,李泰凑到李恪面前,瞧着亲舅舅长孙无忌离开的背影,嘀咕道。
李恪没好气的瞥了眼李泰,然后说道:“这次多亏你了,狄仁杰你如果愿意放手,这一次让他到地方去当个郡守还是没问题的。”
“我去问一问他。”
李泰瞥了眼灰溜溜站在一边的李治和李愔,作别后快步离开。
李恪走过去,笑着说道:“你们两个,在河北输了一次,就被打垮了?”
“别愣着了,这一次这么多官职产生,你们吏部想翻身就要在这件事情中展现你们的能力,刺史你们说了不算,郡守、县令这些,你们吏部是要起到决定性作用的!”
李治听的精神一震,当即说道:“皇兄,我们知道了,我这就会吏部,让吏部加紧整理出一份人员名单,供父皇参考!”
中书省官房外。
温彦博等人漫步走动着,看着李恪进了太极宫内,眼中流露出浓浓的敌视神色。
“辅机,现在怎么办,虽然眼下阻止了两都制的施行,可陛下一定动心了,这两都制一定会重新提上议程!”
“去了洛阳,我们算什么!”
李行密阴恻恻道:“如果不是并州系的背叛,我们还能僵持下去,王珪他们该死!”
长孙无忌瞥了眼周围几人。
他到不恨王珪。
今天朝堂的局势,李恪裂土三十六道的提议,根本就让大家无法找到一个足够光明正大的借口去反对。
而且反对还会得罪人,就是己方下面的人恐怕都会不满!
大势已去的时候,王珪向陛下输诚,希望攫取利益,这是人之常情。
如果不是王珪抢先,恐怕他们都要做这件事情。
这是并州系做了。
他们只能有限度的赞成,同时反对,以反对谋求最大的利益罢了。
“我们还是想一想,如何争夺十八个刺史职务吧。”崔宗伯提醒道:“不能让陛下大批的任用革新系的人,三十六道刺史,我们的人足够多,才能阻止这股势头。”
“然后在着手考虑如何阻止两都制。”
……
“恪儿,说说吧,为什么在朝堂上忽然收手了?”暖阁,等李恪到了的时候,长孙无垢也早在里面了,她好奇询问道。
李恪讪笑道:“母后,两都制、三十六道这两件事情任何一件都是大事情。”
“如果今天朝堂逼着大家答应,不出意外,很快关陇系就会动用他们的能量,在民间鼓动百姓。”
“还有一些其他的阻止两都制的手段。”
“这会影响重分天下,削弱地方权利这件大事情,到时候朝内朝外肯定又是一片乱糟糟,甚至可能引发又一场相互对峙。”
“不如先稳住人心,先做一件事情。”
“而且李佑的铁轨通车还需要十天时间。”
“十天后,三十六道地域划分确定好,初步候选人名单也有了一个范围的时候,母后和父皇在机车通车,以参观为名,坐上之后直抵洛阳。”
“父皇在洛阳任命一两个刺史,同时暗示让杜宰辅等人去洛阳。”
“在既定事实造成之后,舅舅他们、王宰辅他们,一定担心他们的人被父皇排出在外,只要有一方急切赶往洛阳,瓜分这十八位刺史的名额,另外一方就算是不愿意,也一定得急急忙忙,火急火燎的赶去。”
“因为这十八位宰辅对他们任何一方都十分重要。”
……
帝后二人听着都愣怔了。
什么叫造成既定事实?
说白了就是让他们任性一次。
而十八位刺史的名额,就是让宰辅们坐不住,不得不去洛阳的诱饵。
去了洛阳,冬天之前就不回来了。
有了第一次,今后一切都好说。
噗!
长孙无垢率先回过神,忍不住莞尔笑着摇头:“这要是让外面的宰辅们知道,你让我们如此任性妄为,恐怕就是杜宰辅,都得跟你拼命!”
哈哈……
李世民爽朗笑着,开怀说道:“这个主意不错,我们似乎还没有这么任性过,这一次就坐一坐李佑那个混账东西捣鼓出的机车,任性一次!到时候,看一看朝臣们会是一副什么样的表情!”
李世民有些迫不及待想要做这件事情,他要坐第一班通往洛阳的机车,卷着这股新风冲入中原!
回神后,李世民郑重看着李恪,询问道:“你舅舅把那些贪腐的寒门官员交给你,你接住了?”
“嗯。”
“清查寒门百官,不担心那些以你为坐师的寒门士子,对你心生怨愤?”
“腐败是破坏官场生态最严重的一种弊病,如果在苗头出现的时候,不能正本清源,会毁掉整个官场生态。”
“不但要清查,大理寺还要联合御史台,借助此事,把反腐问题形成常态,从一开始树立良好的生态,这比病入膏肓再进行整治重要得多。”
帝后二人相视一眼,李世民满意点头道:“去做吧,做差了,爹就把你丢到半岛去,那时候,你就能做个逍遥王爷了。”
……
是夜。
长孙府。
“宰辅大人,听说朝廷要增设十八道,会多出十八位刺史?”杜正伦一边为长孙无忌斟茶,一边试探着询问道。
长孙无忌瞥了眼杜正伦,哪里不清楚,眼前这个革新叛徒,一个別驾不能满足胃口,想要一个刺史的官职。
杜正伦也紧张的看着长孙无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