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缓缓流逝,来到深夜。
群山被浓厚的黑暗笼罩,苍穹如同一块巨大的墨布,只有高悬的月光洒下银色辉光,隐隐照亮一些林间丛叶。
一只猫头鹰从山谷上空飞过,黑色羽翼几乎与夜空融为一体,它好奇地看了一眼前方那个嗡嗡作响的飞行物,因为对方看着不像是能吃的东西,它便没有搭理,展翅消失在森林之中。
“大晚上的,猫头鹰都出来了。”
特训营行政区指挥室,李雷和技术员们仍在看着无人机传回来的实时画面。
从上午11点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十个小时,半数以上的学员都已经抵达终点。
后面那些尚未跑完的学员距离终点仍有一定距离,不过从他们当前的速度看,完成测验应该不成问题。
总得来说,这一期学员的素质还是令人满意的。
不过,也有个例外。
第7小队的9号学员,陈墨心,目前进度大幅落后。
他从刚开跑就背负了两人份、60公斤的负重,跑得非常艰难。
十个小时过去,他只跑了三十多公里,被第三梯队远远甩在后面,自己形成了一个孤零零的“第四梯队”。
虽然测验还没结束,但按照这个趋势,他本人以及整个7小队被淘汰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一名技术员叹气道:“不知道这个9号怎么想的,老老实实分点负重给别人,保个及格不就完事了吗?”
“非要逞强给自己加负重,现在好了,把队友都害惨了。”
李雷对此没有做出评价,视线在那些密密麻麻的画面屏幕上来回扫视着。
突然,他似乎注意到了什么,抬起手指了过去:“1021号屏幕,放大我看看。”
技术员操纵无人机摄像头进行聚焦,很快捕捉到了一个正在狂奔的身影。
那个人长得魁梧高大,身形却极其灵活,如同人猿般穿行于树林之间,无论岩石、溪流、亦或是灌木丛都没能让他的步伐减慢分毫,正尽情释放着自己的速度。
当他穿越树林边缘,月光照亮那张坚毅的脸,众人也终于辨认出了他的身份。
“这不是第7小队的5号雷烈吗?”技术员呆呆地问,“他怎么在往回跑?”
李雷的眉头先是微微促起,紧接着很快松开,眼中浮现起恍然大悟的神情,情不自禁笑了。
“这小子...”
...
经常进行长跑运动的人都知道,人在刚开跑那段时间,身体会有一种非常难受、非常累的感觉,有点迈不开腿。
这种状态在学术上被称为“极点”,是人体尚未适应运动强度的表现。
但只要控制好速度,以匀速方式跑动一段时间,随着身体机能的调节改善,血液中氧供应增加,身体会就会越过极点,进入一个平衡适应期。
在这期间,不舒适感会逐渐消失,整个人突然不累了。
这就是运动生理学上的“第二次呼吸”现象。
陈墨心在测验开始以后,就一直在以低配速进行奔跑。
跑到现在,他已经经历了多次极点,每次这种现象出现,他都会稍稍降低奔跑速度,同时注意控制呼吸频率,增加呼吸深度,来让自己尽快达到新的适应期。
长时间下来,这种跑法让他的身体很好适应了运动强度,甚至连身上60公斤的负重都感觉没那么沉了,仿佛那本就是身体的一部分。
当然,减少体能消耗的代价是速度极慢,他跑了十个小时,才完成差不多三分之一的路程。
按照这个趋势,陈墨心必定是不及格,然后按照这场测验的“连坐制”规定,他连带着也会把亚历山大和雷烈一起送走。
但陈墨心此时没有着急,也没有贸然加速,仍以这种对体能损耗最低的方式往前跑,能跑一点算一点,并静静等待着。
等待自己所布置的后手。
差不多半个小时后,陈墨心前方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越来越近。
“唰——”很快,伴随着纷飞的林叶,一个高大的人影从灌木丛中冲了出来。
月光照亮了对方的古铜色皮肤,淋漓汗水在那身矫健的肌肉上不停流淌,滴落。
雷烈用力擦掉脸上的汗,把兜里的补剂和水掏出来,伸出手对陈墨心疾声说:“负重给俺,你吃东西,快!没多少时间了!”
陈墨心立刻将身上的全部负重卸下,让雷烈背上,同时接过那些补剂。
他大口大口把水喝干,猛吸能量胶,狂啃盐丸。
身体得到能量补充,负重也被全部释放,陈墨心深吸一口气,速度骤然加快,开始全力冲刺后半段。
与此同时,雷烈背起那60公斤负重,也跟着陈墨心继续往终点处跑。
两人一前一后,争分夺秒,发起了最后的冲刺。
...
行政区指挥室,众人看到这一幕都傻眼了。
“不是,这么搞犯规了吧?!”有工作人员提出质疑。
李雷只是短促一笑,淡淡地说:“规则里没写不能这么做。”
众人听后面面相觑。
是。
规则里确实没有写,完成测验的人不能往回跑帮助队友。
因为正常人跑完早都累瘫了好吗...
往年那些学员,跑完测验倒的倒,瘫的瘫,直接昏迷送去抢救的都有。
这雷烈倒好,先负重30公斤跑完八十多公里、又往回跑了四十多公里找陈墨心,最后背起60公斤负重再往回跑。
这第7小队也太狠了,把人当牛马使唤呢?
突然发生这么离谱的事,这些熬夜执勤的工作人员连夜宵都不吃了,全程严密监视陈墨心和雷烈,同时还调集了一架医疗空艇在森林上方待命,随时准备进行医疗救援。
他们是真怕雷烈一个不小心跑猝死了。
好在最后意外没有发生。
凌晨两点多,从无人机画面上可以看到,陈墨心和雷烈一起冲过了终点线。
“叮铃铃。”很快,指挥室的电话也响了。
接起后,那头传来终点处工作人员的声音:“最后一名学员抵达终点,成绩15小时32分45秒。”
“本期参加测验的24支小队,72名学员,全员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