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quge.cn

大明永乐二年,济南府,海丰县,县衙监牢。

监牢内,新扣押了两位犯人。

其中一人,身着华贵的衣服,双目如炬,颇具上位者的威严,

即便被扣押在监牢里,也没有丝毫的畏惧的情绪。

他身后站着一人,身材高大,虎背熊腰,

一看就是常年练武之人,脸上挂满了愤慨。

“陛下,这个海丰县令,胆大妄为,罪该万死,他竟敢扣押您。”

说话的是当朝锦衣卫副使赵镶,

他口中的陛下,正是永乐皇帝朱棣。

“无碍,他并不知道朕的身份,此次出行,乃是微服私访,

告诫你多次,不可义气用事,

这下可好,朕倒是成了阶下之囚。”

朱棣无奈的苦笑着。

自从靖难之役后,登基已有两年,

按理说天下一统,四海归一,

百姓应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可北部山东诸省,因山高皇帝远,

官员贪腐成性,致使冤案四起,盗贼丛生。

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长此以往,必成大患。

朱棣决心,整治乱象,亲自暗访诸省,治理贪污和当地治安。

来到这海丰县后,却让朱棣没想到,

因为自己随地吐痰,被官府罚款10两纹银,

朱棣拒绝缴纳罚款,结果被抓拿下狱。

朱棣知道那些贪官善于巧立名目压榨百姓钱财。

却没想到这个海丰县这么明目张胆。

连吐痰都要收费!

10两纹银相当于七品县令一年的俸禄!

这海丰县县令想钱想疯了吧!

此县令必是大贪!

“陛下,那衙役偷袭我,不讲武徳,否则他哪是我的对手?”

“一口痰,就要罚款10两纹银,朕倒要看看

这个海丰县县令敢把朕怎么样。”

朱棣目光充满冷意,

若这县令真是大贪,必把他五马分尸!

不一会,

两个衙役来到监牢,打开牢门,冲着朱棣喊道:

“你们两个,出来吧,既然交不起罚款,

按照县令大人的规定,就要参加劳动改造。”

劳动改造,那是什么?

朱棣虽不是很明白,但没有抗拒,

他想查清楚,这个县令到底还有哪些违法勾当。

随后,朱棣两人,被衙役领到了海丰县城北的街道上。

那衙役指着这条街道,冲着朱棣他们说道:

“这条街道,今天打扫干净了,就可以走了。”

朱棣看了看那街道,

他从未见过如此平坦之路,

而且,道路两旁还栽了两排树木,甚是美丽。

路上除了成堆的树叶,

还有几个正在打扫的老人,几乎没什么垃圾。

朱棣使劲踩了踩那地面,

无论是硬度还是平整度,比皇宫的路修的还好。

如果南直隶到北平有这么一条路的话,

那么运输粮食的速度必将提升数倍。

朱棣一眼就看出了此路的军事价值。

“陛···爷,这路好平坦啊?”

赵镶差点喊出陛下,还好改口改的快。

朱棣白了他一眼,

然后问向旁边正在扫路的老人。

“老人家,请问这是何路?”

朱棣好奇的问道。

“没见识的外乡人,这叫水泥路,

是我们家县令修的,我们全城都是这样的路。”

旁边的李老头解释道。

“全城都是这样的路,那得花不少钱吧。”

朱棣有些惊讶,不敢相信。

“那肯定啊,但是我们县令大人很有钱。”

李老头继续骄傲说着。

朱棣回忆着,朝廷从未拨款修这样的路,

一个贫瘠的海丰县,哪来这么多钱?

肯定是贪的!

朱棣知道一个官员好与坏,

其治下的百姓最有发言权,随后问道:

“老人家,你来这里扫地,是不是也是官府强迫你来的?”

朱棣想来,自己吐口痰就被强迫来干活,

那这些百姓肯定也是被官府逼迫的。

“当然不是,我是自愿的。”

朱棣一愣,自愿的?

怎么可能,谁会自愿给官府白干活。

李老头看着朱棣一脸不信的样子,解释道:

“我们县令大人说了,吃饱喝足要锻炼,

不然身体会出问题,我来这扫地,就是锻炼身体。”

锻炼身体?

海丰县的老百姓这么有闲情逸致,

不去种地,不考虑明天有没有饭吃?

跑来锻炼身体?

朱棣在暗访其他州县的时候,

百姓凋敝的景象可是历历在目。

这更让朱棣疑惑了,继续问道:

“难道,你们不用种地吗?”

“不种地啊,我们的土地都让县令大人强征了。”

李老头平淡的说道。

强征百姓土地?

该死的海丰县令,果然是一个巨贪!

土地可是百姓的命根子,

当年太祖皇帝朱元璋要是家中有两亩良田,何至于造反?

这县令敢强征百姓土地,那不是官逼民反吗?

这可动摇了国之根本!

朱棣脸上浮现一丝不被察觉的杀意,继续问道:

“县令把你们土地都征走了,你们不恨他吗?”

朱棣好奇,为何被抢了土地的百姓如此平静?

“为什么要恨啊,我们县令可是好官,

没有县令大人,哪有我们的今天的好日子。”

朱棣看着李老头一脸幸福的模样,不像是假的。

难道错怪这个海丰县县令了?

他是一个好官?

不过,没有土地,百姓如何生活呢?

抱着心中的疑问,朱棣再次问道:

“不种地,你们靠什么吃饭?”

“我儿子养我啊,我儿子在县令修建的水泥厂工作,一个月有6两银子。”

李老头在说一件非常不起眼的事情。

可朱棣却震惊不已。

“一个月6两?”

要知道,以目前的粮价,一两银子三石米,

一石米是150斤,6两银子能买2700斤粮食。

朝中官员,能达到这个俸禄水平的起码是正四品大员。

可能成为正四品大员的人,整个大明又有几人?

不说寒窗十年考取进士有多难,

就说那些已经成为进士,并成为官员的人,

又有几人能顺利晋升到四品?

可这里随便一个工人,就已经享受四品官员的俸禄?

这不可能吧?

“老人家,你说的可是真的?”

李老头点了点头,继续说道:

“那还有假,我儿子工资都算少的,

我邻居,老马他们家的儿子,一个月12两银子,

人家都在县中心买了两栋‘洋房’了。”

6两月薪算少的?

居然还有月薪12两的?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