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人意念一动,直接射入空中。然后,他们在空中仔细看了一眼未去看的景点后,快速向西进。不到一个小时,他们出现在黄陵县城的上空。
只见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数座苍翠小山,将一片峡谷平原围成反向的“L”形状,平原上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自西向东弯曲来的沮河,仅在县城周围就拐了十几道弯,将县城的建筑分为二半。
但也正是沮河的弯曲,正好将黄帝陵所在的桥山,围成一个口向上的“C”字形。看上去,沮水像穿山过,山像是架在水上的桥。所以,古人以此为意,将此山起名为“桥山”。
在桥山脚下,轩辕大道正好从沮河和印池中一穿而过。
黄帝陵区坐落在桥山腰一片相对平整的谷地。它四周尽是几千年来炎黄子孙手植的古柏,高山苍翠,能绿出水来。桥山背后的山,与苍翠的桥山相比,就有些不好看了。
几人意念一动,在轩辕大道上落下。
陈婉丽道:“传说这条河原名叫‘祖河’,当年黄帝被召要‘御龙飞升’回天宫时,臣民依依不舍,眼泪哗哗地从桥山之巅淌下来,全部流入了‘祖河’。
郦道元在写《水经注》时,考虑到‘祖河’是黄帝先民眼泪形成,不如改为‘泪河’。后来,为了该河的名字既能代表先民的眼泪,又能代表‘祖河’,就将河名改成了‘沮河’。
又传说黄帝总在此处淘洗玉玺大印,对面又是黄帝置印的印台山。所以,人们将它叫‘印池’。它有三百多亩,是‘沮水秋风、桥山夜月’的景点。”
几人沿湖岸走,然后站在湖边看着“中华神天鼎”。它是现代产物,由全球华人捐资,由“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残骸与青铜配铸而成,在二0一0年三月,安放在此。
它的造型采用了西周孝王时期著名的“大克鼎”模式,圆腹、两耳、三足鼎立,雄浑厚重、端庄古朴。它重约六吨,高三点五米,寓意自三皇五帝开始,中华文明传承不息。
希来˙梦达呵呵笑,道:“这么大一个家伙,有六吨,太重了,还飞船做的?和我们的飞碟比起来,档次差太多了?飞碟轻的时候,不过斤把。”
项开明哼了一声,道:“能这样比吗?飞碟是神器,是谁做的东西?飞船是人类制造的,算是地球上最好的星际飞行工具了?它是我国人民的自豪。”
希来˙梦达不服,朝他吐了下舌头,走前面去了。
陈婉丽指着右边的一座大理石雕塑,道:“雅瑶,这位老先生就是仓颉。他是黄帝的吏官。据说,我国的汉字是他创造的。”
“啊?仓颉造字,鬼哭狼嚎,说的就是他了?”希来˙雅瑶嘻嘻笑。
几人说着闲话,来到了广场边。这个广场有一万平米,由横直基本对齐、但大小略有差别的鹅卵石铺成,石缝之间是青青的绿草。它随河势,成半圆形。
几人购了票后,经南门过轩辕桥后,一起进了轩辕桥北广场。
这个广场南与桥相接,北与轩辕庙的龙尾道相连,面积一千五百多平方米,地面铺的是花岗岩,广场上耸立着四根近五米高的花岗岩望柱。
他们站在广场上向前望了一眼,然后踏上了分为三层,共九十五阶的石质龙尾道。它的尽头是山门。
山门位于轩辕庙的中轴线上,为仿汉风格的石质建筑,五开间布局,正门正上方悬挂着石匾“轩辕庙”三个大字。
但当他们看到西侧那棵大古柏时,几人对树的兴趣,高过了对山门的兴趣。
希来˙雅瑶眼睛发亮,问:“它就是黄帝亲手栽的那株古柏?”
余慧一笑,道:“传说如此,是不是真的呢?当然只有天知道了?”
这株古柏听说已经有五千多年,相传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又称“轩辕柏”。柏树枝干苍劲挺拔,树叶青翠,主干略向南倾斜。树高十九米,胸围七点八,其冠如盖,其势巍峨,被红色木栅栏围在正中。
过了山门,再往北行,就是“诚心亭。”这是一个长方形的木撑亭子,歇山顶,灰布板瓦与筒瓦紧紧相扣,前檐施勾头滴水,四边无墙,栏额下为花格装饰,旋子彩绘。
亭柱上书有两幅楹联:“观天地生物气象,读古今经世文章”;“诚朝圣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儿女情”。
陈婉丽道:“我们到了这里,就要虔诚些严肃些。你们去看前面的碑文不?”
亭前东南有一砖砌壁,上有说明:“历代帝王将相、墨客骚人,现代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同胞华侨、外籍华裔,谒拜黄帝时,先要在诚心亭整衣冠,备礼品,平静心情,消除杂念,然后缓步进殿,顶礼膜拜。”
“啊?备礼品?啥礼品?”希来˙梦达诧异。
陈婉丽淡淡一笑,道:“你不用管了。”然后,她去购了香烛、纸钱等物。
过了“诚心亭”后,就是“碑亭”。它的样式与“诚心亭”差不多,但有院墙。在碑亭面的南柱子上,有一幅对联:“上下五千年,纵横三万里”。
目前,亭内现存石碑四通,主要有毛伟人亲笔题写的“祭黄帝陵文”等人手迹。
过了“碑亭”,是四块港、奥、台的四块祭文碑。
再往上走,是“黄帝脚印石”。它只有一米见方,上面有二个清晰的大脚印。
余慧道:“它出土于黄陵民间传说的‘黄帝黄城巽宫’的郭家洼村,于一九六五年移至轩辕庙院内。听说用硬币砸中他的大脚趾,会好运连连。”
希来˙梦达呵呵一笑,道:“切,还不小菜?你们看我的?”
几人随大俗,每人投了一个硬币。神仙的备胎,谁砸不中?
项开明指着旁边的古柏,道:“它是汉武挂甲柏,又称将军柏。汉武帝征朔方回来的时候,挂甲如此树上。”
前面就是轩辕庙,人文初祖大殿的祭祀正殿了。它是整个庙院的主体建筑,坐落在庙院中心。它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正面由八根红色木柱撑起一个回廊。
大殿屋顶为黄色琉璃瓦与歇山顶,雕透花脊,屋面由灰布板与筒瓦相扣覆盖,檐部施勾头滴水,前檐及其他三面均有斗拱。
前檐当间建有六扇隔扇门,次间、稍间则各有四扇隔扇门。檐下的栏额、平板枋为和玺彩绘、斗拱彩绘,两侧与两侧背面、内梁等处的彩绘,精致华丽,正门上悬挂“人文初祖”大匾。
登上大理石台阶,便是殿前的石坪。石坪正中置一长方形香炉,两侧各有一个香炉塔。
几人把带来的香烛点燃,插在炉子中。然后,恭敬地揖了三揖后,方才进入殿中。大殿正中的木质壁龛内,供放着一尊巨大的墨玉轩辕黄帝浮雕像。
几人又是恭敬地一揖。然后,沿着碑廊向前走,便到了祭祀广场。
广场有一万平方米,由大理石铺就,南端东西两侧各建三出阙。
阙前台上摆放着八尊青铜铸鸿叔簋,东西两侧分列着九尊高二米的青铜铸牛鼎和五十六面龙旗。东面有一口龙魂大钟,西面则立一面龙威大鼓。
祭祀广场和北端是轩辕殿。它的建筑面积有一千七百平方米,由三十六根圆形石柱围合成一个长方形空间。柱间无墙,上履巨型覆斗屋顶,沉长的屋檐、硕大的斗拱、简洁而古朴的屋脊,使整座建筑显得宏伟而庄严。
屋顶中央有直径十四米的圆形天光。外面的蓝天、白云清晰可见、阳光直接映入殿内,使得整个空间显得恢宏神圣而通透明朗。殿内地面采用青、红、白、黑、黄五色花岗石铺砌,看上去色彩斑斓。
在轩辕殿内中央偏北处,耸立着一尊高大的轩辕黄帝像石碑。
几人从轩辕殿出来之后,路过“中华世纪柏”和“泰山五彩石”,登陵道,前往山顶的黄帝陵。走了二百多百米,他们看到了“下马石”,上刻“文武百官至此下马”八个字。
项开明呵呵一笑,道:“梦达,你要不要表演一个‘扎’?”
“那是你祖宗的规矩,应该由你表演。”希来˙梦达撇嘴道。
过了“下马石”没多远,一条宽阔的条石登山道,出现在几人眼前。
希来˙梦达看着宽阔的全部由大理石条铺成的陵道,道:“哎哟!好阔气?有几百梯?”
余慧道:“也不多,才二百七十七梯。”
在陵道的尽头,便是黄帝陵区。陵园四周顺依山势,修有绵亘不绝的青砖围墙。它有东西两门。几人由东门进,迎面看到的是“汉武仙台”。
它是一个二十四米高的夯筑高台。台旁有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
在“汉武仙台”旁,是“棂星门”,正门带二张略小的门,中间夹着二幅龙的浮雕。
过了“棂星门”,便是黄帝陵冢。
在陵冢前,有一个“祭亭”。它为飞檐翘角歇山顶式,由八根柱子支撑,上部四角卷起处系有风铃,微风起时,风铃齐鸣。
亭柱上有两幅楹联:一为“奠华夏宏大业基始祖恩德泽万世,树炎黄浩然正气民族精神炳千秋”;二为“中华国脉承龙脉,黄帝英魂壮民魂”。
亭前置放供桌、祭器与各种供品等。亭中置一高大石碑,上刻“黄帝陵”三个大字。
在“祭亭”背后,就是黄帝陵冢了。
陈婉丽将祭品摆在供桌上,几人揖了三揖后,去了海拔的最高点:“龙驭阁”。
这是一个现代建筑,阁正南面书汉隶“龙驭阁”三个大字。阁内墙壁上,有十二幅展示黄帝功德的主题绘画。
几人看了绘画后,看了一眼桥山全貌及古城后,便心照不宣的往偏僻处走。然后,几人意念一动,去了昆仑山“死亡谷”。
(祝各位新年快乐,心事事成,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