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17年,齐国齐宣公在位。
齐宣公的名字是吕积,属于姜姓吕氏,是齐平公的儿子。
他的在位年数从公元前455年开始,一直到公元前405年结束,共计50年。
在齐宣公的统治期间,田庄子(田白)担任了齐国的相国,这是一个在春秋时期末期的重要职位。
田庄子以其智慧和政治手腕,对齐国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晋国的赵、魏、韩三家在齐宣公三年(公元前453年)消灭了智家,并平分了智家的领土,这一事件标志着晋国内部权力结构的重大转变,也预示着春秋时期即将结束。
田庄子去世后,他的儿子田和继承了父亲的职位,成为新的太公。田和的上台,为齐国带来了新的政治活力和改革动力。
在齐宣公的晚年,他积极对外扩张,试图通过军事手段来增强齐国的领土和影响力。
宣公四十三年(公元前415年),齐国出兵攻打晋国,成功地摧毁了黄城,并围攻了阳狐。
接下来的几年,齐国继续对外用兵,先后攻打了鲁国、葛国和安陵,取得了一系列的军事胜利。
特别是在宣公四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齐国攻取了鲁国的郕邑,进一步扩大了齐国的版图。
齐宣公的军事扩张并没有持续太久。
在他统治的最后一年,即宣公五十一年(公元前405年),齐宣公吕积去世,他的儿子康公吕贷继位,成为了新的齐国君主。
在春秋时期的末期,随着晋国的赵、魏、韩三家势力的迅猛增长,各诸侯国逐渐分化为两大阵营。
一方面,以晋国为首,其后跟随的是越、鲁、宋等国,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联盟;
另一方面,楚国则带领着齐、秦等国,形成了另一个对抗的阵营。
由于晋、楚两大势力的此消彼长,尽管双方争斗不休,却始终未能分出胜负。
这种局面让三晋的领导者们感到焦虑,他们急切地希望通过战争来提升自己的威望和合法性,以确立其诸侯的地位。
由于一直未能取得决定性的突破,他们只能在国内徘徊,寻找机会。
终于,当齐国在反晋阵营中出现了破绽,三晋迅速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对齐国发动了战争,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三晋伐齐”事件。
20世纪30年代,在河南太仓的古墓中出土的“骉羌编钟”,以及近年来公布的《清华简》中的《系年》篇章,为我们揭开了这段历史事件的真相,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通过这些出土文献和传统文献中的线索,我们不仅能够详细了解到齐国发生的“陈子牛之祸”和“和子之乱”的具体情况,还能够明白“王命”三晋伐齐以及三晋封侯的直接原因。
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公元前405年,田悼子去世。
随后,田布处决了大夫公孙孙,而公孙会则占据了廪丘并反叛,投靠了晋国的赵氏。
田布随即带领军队包围了廪丘,而翟角、赵孔屑、韩师则前来救援,并在龙泽与田布的军队发生了激战,最终田布战败。
到了晋烈公十二年(公元前404年),周王命令韩景子、赵烈子、翟员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目标直指齐国,并且成功冲入了齐长城。
这表明,三晋正是利用了齐国内部的动荡,特别是公孙会占领廪丘的事件,作为发动攻势的借口。
《史记》中也有关于这一事件的记载。在晋烈公十一年(公元前405年),也就是齐宣公五十一年,齐宣公去世,齐康公继位。
同年,齐国发生了“田会反于廪丘”的重大事件。
通过对比《史记》和《竹书纪年》的记载,我们可以发现两者都提到了公元前405年,一个名为“会”的人在廪丘反叛了齐国。
关于田悼子的身份和他在位期间的情况,史料中存在一些争议。
《竹书纪年》提到,在齐宣公十五年(可能是五十年的误写),田庄子去世,次年立田悼子。
田悼子去世后,田和继任,成为田氏的第十任家主。但《史记》则记载田庄子在齐宣公四十五年去世,其后由田和继任。
根据庄周和鬼谷子的说法,“田成子杀齐君,十二代而有齐国”,这似乎暗示《史记》遗漏了田悼子的存在。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田悼子之后的家主可能也被遗漏了。这种差异使得整个事件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首先,田庄子的确切去世时间存在争议,这直接关系到田悼子在位的时间。
《史记》认为田庄子在齐宣公四十五年去世,但《礼记》中提到的鲁国史实则表明,公元前407年田庄子还活着,这与《史记》的记载相矛盾。
综合考虑,《竹书纪年》中可能将“齐宣公十五年”误写为“齐宣公五十年”,这个说法似乎更为合理。
如果这样,田庄子在齐宣公五十年(公元前406年)去世,田悼子继位,但在位不足一年(公元前405年)便去世了。
遗憾的是,《竹书纪年》并没有给出田悼子去世的具体原因。
但从文中可以推测,田悼子一死,齐国内部便发生了严重的动荡:
田布杀害了大夫公孙孙,而驻扎在廪丘的公孙会也反叛了,并且投靠了晋国的赵氏。
田布随即带领军队包围了廪丘,而三晋联军则以解救公孙会为名,与齐军在龙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从而拉开了“三晋伐齐”的序幕。
三晋伐齐是春秋末期的一场关键战争,其主要信息来源包括《竹书纪年》、《吕氏春秋》以及后来出土的文物和文献。
这场战争的背景是三晋势力的增长和诸侯国之间的分化。
由于未能在政治上获得与实力相称的地位,三晋急需通过战争来提升自身的威望和合法性。
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是公元前405年齐国内部的动荡,公孙会在廪丘的叛变引发了三晋联军的介入。
在这场决定性的战斗中,齐国田布将军围攻廪丘,而三晋联军的魏军大将翟角、赵军大将孔青以及韩军大将骉羌共同参与了解围行动。
经过激烈的战斗,齐军遭受了惨重的失败,田布将军可能战死或逃亡。
三晋联军的胜利不仅在战场上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更在政治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们攻破了齐国的平阴关口,直逼齐长城。
1928年洛阳太仓古墓出土的“骉羌钟”铭文,为这场战争提供了铁证,骉羌因在战争中的卓越表现,赢得了韩家宗主、晋国国君和周天子的高度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