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庚迁都奄城后,商朝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国力上升期。
关于南庚迁都的具体地点,历史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南庚迁都的地点是山东曲阜,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位于今济南市平阴县洪范池镇,还有一些人则主张南庚迁都的地点在山东青州(益都)。
然而,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以及商王朝频繁迁都的历史轨迹来看,笔者更倾向于认为古奄城位于今天的山东青州一带。
据传,商王朝自仲丁到阳甲时期,内部发生了长期争夺王位的斗争,这导致商朝的国势迅速衰弱。
同时,由于黄河泛滥和洪水灾害的影响,政治权力中心不得不频繁迁移。根据历史记载,商王朝曾五次迁都,但具体迁都到了哪里呢?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他们在山东青州一带发现了一些与商朝文化相符的遗址和文物。
这些发现表明,古奄城可能位于今天的山东青州一带。此外,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一些与商朝相关的墓葬和器物,进一步支持了这一观点。
另外,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山东青州地处黄河流域,靠近黄河下游地区。
在古代,黄河经常泛滥成灾,给周边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因此,商王朝选择将政治权力中心迁移到青州一带,可能是为了远离黄河泛滥的危险区域。
综上所述,虽然历史上对于南庚迁都的具体地点存在不同的说法,但从考古学的角度以及商王朝频繁迁都的历史轨迹来看,古奄城很可能位于今天的山东青州一带。这一观点得到了考古学家的研究和发现的支撑。
商的祖先契因助禹治水有功,被禹封到亳(河南商丘)。从那时起,商王朝开始在商丘建立并发展壮大。经过多代商王的统治,商王朝逐渐崛起成为中原地区的强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商王朝的领土和势力范围不断扩大,需要寻找新的都城来适应发展的需要。第十一代商王仲丁迁隞(河南荥阳附近),第十三代商王河亶甲迁相邑,第十四代商王祖乙迁庇。这些迁徙都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条件和地理位置。
然而,第十八代商王南庚迁奄的决定引起了一些争议。关于“奄”的具体位置,历史上存在三种说法。一种认为“奄”位于曲阜,另一种认为它在平阴洪范池,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它位于益都(青州)。根据历史记载,南庚迁奄的“奄”实际上位于益都。
“奄”一词在古代有着特殊的含义,指的是龟。原居住在蒙山一带的部族崇尚龟,他们很早就迁移到了鲁北东夷地区,并与当地的东夷人融合在一起。
这个部族成为了商的属国,因此被称为商奄。尽管盘庚迁殷后,商奄仍然存在。
南庚迁奄的决定可能是为了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资源条件。
迁徙到益都后,商王朝得以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和领土范围。这一决定也为后来商王朝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周朝灭商之后,武王驾崩,成王年幼继位。在这个时期,管、蔡、武庚、东夷五侯联合起来发动叛乱。
《鲁周公世家》记载:“管、蔡、武庚果然率领淮夷反叛。于是周公奉成王之命,兴师东征。”
《齐太公世家》中也提到:“管蔡作乱,淮夷背叛周朝,昭康公命令太公说: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都可以征讨。”
成王命令周公东征,同时昭康公命令太公讨伐东夷五侯,并指定了讨伐的范围。这次平叛分为两线作战,周公与长子伯禽为南线;太公与长子伋为北线。
经过三年的平叛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经过这次平叛斗争的胜利,成王将太公平叛所征服的东夷五侯之地“益封”给太公。
这一举措不仅表彰了太公的功绩,也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地位。太公所讨伐的东夷五侯中包括薄姑、奄、熊等,这些地区的平定为周朝的统一和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这些历史记载可以得出结论,商奄必然位于鲁北的东夷地区,即青州一带。益都苏埠屯出土的商墓群就是南庚所迁之商奄的实物证据。
根据历史学家李白凤先生的考证,南庚迁都到“商奄”,并且明确指出“商奄非鲁奄”,实际上位于益都而非曲阜。
在《史记·秦本纪》中记载:“伯益为赢姓,赢与燕同音,即赢字,亦是燕鸟之意。赢姓诸国乃鸟夷之族”。
根据这一记载,我们可以得知商部落和伯益氏族部落都属于以玄鸟为图腾的部族。
商部落是东夷部族的一部分,而《诗经·商颂·玄鸟》中载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里的玄鸟指的是燕子,与伯益属于同一族。
《上古史导论》中提到:“伯益在传说中为玄鸟之后裔,本人又能调驯鸟兽,其后裔又有鸟身人言,其与鸟之关系若是其密切也”。
而在《尚书研究讲义》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益即燕,亦即玄鸟,玄鸟本东方氏族崇拜之神鸟……”。
《史记·殷本纪》中记载:“殷契母云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墜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这段记载进一步证实了商部落与玄鸟的关联。
商部落是少昊鸟部落图腾的一个东夷氏族部落,他们生活在鲁北平原的“穷桑”之地。
青州鲁北平原是东夷的天下,这里聚集了许多东夷氏族部落方国,他们都是商的同盟军,共同拥戴商朝并反对夏朝的统治,成为商朝的后方大本营。
此外,河南地区频繁发生洪水灾害,因此迁都至青州东夷之地,特别是弥水流域,成为了最佳的选择。从弥水流域苏埠屯出土的大量商代王朝贵族墓葬群可以证明,弥水流域无疑曾经是商朝的国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