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讲将1三国明 第787章 诚孝皇后——张皇后

作者:徐夏半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10 05:50:16
最新网址:www.bquge.cn

张皇后,名不详,永城人,指挥使赠彭城侯张麒之女,朱高炽元配,朱瞻基之母,朱祁镇之祖母。封燕王世子妃、皇太子妃。明仁宗即位,册立为皇后,宣宗即位,尊为皇太后,英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由于英宗年幼,张皇后便成为实际上的摄政。张皇后崩逝,谥号“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葬献陵。

张皇后,为人贤慧贞静、有谋有守,堪称女中豪杰,历经洪武、永乐、洪熙、宣德、正统五朝,有多次临朝听政的机会,却谨守妇道,安于内宫。而且对自己的娘家人严格管束,不使他们随便干预朝政,是一位备受称道的贤后。

张皇后,被封为燕世子妃,她的公公就是燕王朱棣,张家只是小康之家,父亲是张麒。张麒是在张氏做了皇后之后,父以女贵,才被封了彭城伯,张皇后有两个哥哥,也都在燕王帐下效力。当时还只是燕世子的朱高炽,十分不讨燕王朱棣的喜爱,燕王起兵造反之后,亲自带兵四处征战,朱高炽因为身体肥胖,脚又有点跛,骑不得马,因此被留守北平。朱高炽由于留守后方,在整个靖难之役中不在朱棣身边,他的两个兄弟汉王、赵王时时在朱棣面前进谗言,想取而代之。

朱棣做了皇帝之后,因为汉王功大,朱棣手下的几位大将也拥立汉王做皇太子,朱棣自己也常常摇摆不定。一日,朱棣夫妇在内苑举行宴会,张氏亲自下厨服侍,朱棣很高兴,对皇后说:“新妇贤,他日吾家事多赖也。”因为张氏的能干,很得公公的喜爱,这对于仁宗朱高炽储位的稳固有很大的帮助。

仁宗朱高炽顺利登基后,张氏也随之被册封为皇后,可惜没过多久,仁宗便过世了,她的儿子宣宗即位,张氏被尊为皇太后。宣宗即位之后,十分孝顺母亲,每天早晚都要到母后的寝宫问安,四方朝贡的物品也都首先进献给母亲。每当遇到重大的军政要事,总不忘向母亲禀报,而张太后也只是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不干预朝政。宣宗和他父亲统治时期,国泰民安,一派盛世景象,被史家称为“仁宣之治”。

为了给常居深宫的母亲解闷,宣宗和张太后,还有他的嫔妃们畅游西苑,宣宗亲自搀扶着母亲走上万寿山,捧上美酒敬祝母亲万寿无疆。第二年,宣宗还陪同母亲去拜谒明祖父成祖朱棣和父亲仁宗朱高炽的陵寝。一路上,百姓拜伏地上,高呼万岁,张太后意味深长地告诫宣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们这样拥戴皇帝,是因为皇帝能让他们安居乐业,皇帝一定要时常把百姓的困苦放在心上。”有农家献上酒食,张太后亲切慰劳,询问生计,还把酒食拿给皇帝品尝,让宣宗知道民间的风土人情。“仁宣之治”的形成,里面有张太后的很多功劳。

当然母子也有关系不协调的时候,宣宗不喜欢皇后胡氏,而喜欢更加貌美的孙贵妃,为了显示恩宠,特地在“贵妃”名号之前加个“皇”字,册封孙氏为皇贵妃。再加上胡皇后一直没有子嗣,宣宗就一直想废掉胡氏,而立孙氏为皇后,宣宗召集大臣商议自己想改立皇后的事,但大臣们都说:“胡皇后没有什么过错,不能随便废立。”看到宣宗听了不欢喜,又马上献计说:“不如好好开导胡皇后,让她自己上表辞去中宫之位。”胡氏便这样被逼着自己请辞,但因为张太后一向喜欢胡氏的贤慧,坚决不同意,宣宗对此便没了办法。

传说宣宗对换后这件事殚精竭虑,胡皇后和孙贵妃都没有儿子,宣宗便用一个宫人之子冒充为孙贵妃所生,并且册立他为太子,就是后来的英宗。孙贵妃母以子贵,在宣宗向张太后保证以后仍然会厚待胡氏的情况下,张太后勉强同意改立孙氏为皇后。胡皇后被废后,号静慈仙师,退居长安宫,张太后对无故被废的胡氏十分同情,时常加以照拂,经常将她召到自己宫中,和自己一同居住。家宴时,还命胡氏坐在孙皇后的上座,孙皇后经常因此怏怏不乐,但孙皇后也不敢对胡氏怎么样,对于胡氏无过被废,虽然有张太后的极力阻拦,但终于还是无法挽救。

宣宗驾崩,张太后白发人送黑发人,沉浸在丧子的巨大悲痛当中,整天精神恍惚,滴水不进,而这时应继位的英宗才九岁,宫中谣言四起,一说:“年幼的英宗会继位,但张太后会临朝听政。”一说:“英宗太年幼了,张太后将召外地的藩王来人继大统。”鞘臣不知是真是假,人心思乱,有的大臣已经在考虑怎么去拥立新皇帝,好立下定策奇功。张太后眼见局势日益混乱,人心沔动,只好强抑悲痛,出面宣召诸位大臣来到乾清官,把年幼的引子放在皇帝的宝座上,对群臣说:“这就是你们以后的新天子,你们以后要好好辅佐。”众大臣高呼万岁,这样英宗才顺利且位,而张氏也成了太皇太后。

因为英宗年幼,不能理政,大臣们一再上书,请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张太后说:“先帝选了这么多的肱股大臣,就是为了让众位卿家来辅佐朝政,现在皇帝年幼,你们更应该用心辅佐,不要懈怠,我一个妇道人家,怎么能垂帘听政呢?不要因此而坏了祖宗的家法。”张太后始终不愿意听政,而是一意重用“三杨”等这班老臣,只有遇上重大难决的事,张太后才出面指示。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是当时的内阁大臣,相当于宰相。他们历经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有着丰富的治国经验。太皇太后对他们非常倚重,言听必从。

而对于自己的娘家人,张太后要求严格,张家此时已今非昔比,她的一个哥哥如今掌管着五军右哨军马,手握重兵;另一个哥哥曾经掌管过五军都督府。年幼的英宗登基后,她把她的兄弟叫到面前来,叫他们以后做人一定要自敛,不能干预朝政。当时杨士奇上书请求重用张太后那个已经赋闲的哥哥,张太后总是不许,有了张太后的全力维持,在英宗的早期,明朝仍然延续着仁宣时期的繁荣昌盛。

英宗十分宠信王振,王振也知道三杨是前朝重臣,威望卓著,又有张太后撑腰,自己无法动摇三杨辅政的地位,因此表面上对张太后和三杨毕恭毕敬,时常装出一副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样子。一次,英宗与小内侍在击球玩耍,王振看到三杨也在旁边,便装出十分痛心疾首的样子,对皇帝说:“陛下是万民之主,现在却耽于逸乐、玩物丧志,这使江山社稷怎么办?”三杨看了,对王振大加赞赏,其实王振表面上对三杨事事顺从、百般讨好,暗地里却时常劝导英宗对待臣下要用重典,不能过分倚重这帮老臣,还劝皇帝不用开“经筵”。

“经筵”是翰林院专门为皇帝开设的,用来教皇帝读书写字和治国之道的课程,三杨被王振蒙蔽,而同样深处内宫的张太后,却对王振逐渐干预朝政早已有耳闻。一天,她召见皇帝和诸位大臣,英宗侍立在左边,而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以及尚书胡焕五位大臣侍立在右边,还命令身旁的宫女装上戎装,守卫在一旁。接着,又叫人去传唤王振,喝令王振跪在地上,太皇太后指着诸位大臣,对英宗说:“这五位老臣,是几朝元老,是先皇特地挑选出来辅佐你的,国家大事你要事事咨询他们,要听从他们的谏告,不能一意孤行。”又声色俱厉地对跪在地上的王振说:“太祖时就定下家法,宦官不能干预朝政,违反者定斩不饶,你这畜生竟然敢乱祖宗的家法,我绝对不能饶你。”说完,侍立一边的宫女,刀剑齐下,就要把王振斩于阶下。王振已经吓得面无土色,整个人瘫倒在地上。英宗一见自己最亲信的太监就要被祖母斩杀,也吓得要命,跪在地上恸哭。而五位大臣平时被王振蒙蔽,还没发现王振的狼子野心,也一齐跪下为王振求情,太皇太后一见如此,怒气稍息,说:“皇帝还年幼,不懂得宦官祸国殃民的道理。这一次看在诸位老臣的面上,就暂且放过他吧。”但张太后对王振还是不放心,每隔几天便派人去内阁察看,看王振有没有擅权乱政,故张太后在世时,王振始终规规矩矩,不敢猖狂。

张太后病重,不久过世,病危时,还召见杨士奇、杨溥,询问国家现在还有什么大事要办,她知道英宗不懂事,想趁自己还在的时候,把该办的事先办了。杨士奇接连上书指出国家急需办而还未办的事情,可惜,杨士奇第三封奏疏还没上,张太后便病逝了。由于失去张太后的钳制,几位重臣又死的死,辞职的辞职,王振肆无忌惮,开始擅权,朝臣中附和自己的便大加提拔,反对自己的一律排挤,搞得整个朝廷乌烟瘴气,他还把明太祖挂在宫内的那块“宦官不得干政”的铁牌给摘了下来。怂恿皇帝亲征瓦刺,由于准备仓促,而王振又越俎代庖,干预军队的指挥,导致明军最终在土木堡全军覆没,英宗被俘,这就是著名的“土木之变”,也是明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