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山红豆”的事件闹得街知巷闻,萧衍是个信佛的人,他不愿意处罚慧如,召慧如进京,商谈几句后,原谅了慧如,并且认定这是街头市井的百姓没事瞎造谣。
卓鼎风决定和萧正则一块造反,这事情出了点差错,被朝廷和江左盟怀疑。
首先知道这件事情的是悬镜司,悬镜司告诉给了萧衍,萧衍表示先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可能这些人是江左盟或者是双刹帮的,毕竟黑社会的人员成分很复杂。
江左盟对双刹帮的怀疑在于三吴的一些劳动力正在不断丧失,但是这些人登记在册,官府有所怀疑,所以通报给了悬镜司,同时江左盟发现有些吴郡的劳动力一直往南转移。
江左盟认定:这群人要跑到广州造反,于是派出百里奇,带着几十个拿了“安家费”的杀手去番禺埋伏,看看能不能捞到大鱼。
另一方面,华北发生了滏口之战,即尔朱荣破葛荣之战,这一仗作者不细讲,请百度自行搜查,这一仗是中国古代机动作战的优秀战例之一,尔朱荣用七千骑兵昼夜疾行,突然出现在葛荣阵前,大破葛荣数十万大军。
而滏口之战的发生,也让尔朱荣的声望大增,由此,琅琊榜里面武功榜的排名,他迅速跃升为第一。
滏口之战后,宇文泰归降,尔朱荣见了宇文泰,不知为何要杀了宇文洛生,宇文泰求情后,宇文洛生保下了性命,这个时候高欢劝尔朱荣不要杀宇文洛生,因为这影响以后尔朱荣称帝,部下的忠诚。
贺拔岳很反感高欢对尔朱荣的这种劝告,他私下对尔朱荣说,要杀了高欢,因为高欢不止一次向尔朱荣劝道要称帝,这是个非常危险的行为,麻烦就在于尔朱荣已经搞了个河阴之变出来,吃相太难看了,要是尔朱荣称帝了,全天下将视尔朱荣为叛贼。
尔朱荣心里知道这么做的风险,但是他其实很想当皇帝,便不愿意杀高欢,同时他已经知道了高欢和贺拔岳关系已经闹僵了,两全不能齐美,尔朱荣决定让贺拔岳去邺城筹备粮食,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到时候贺拔岳办不成事,就解职贺拔岳,让他到晋阳呆着,远离高欢。
可尔朱荣不会想到,贺拔岳为了完成任务,居然让宇文泰去洗劫天露寺,把那里的寺庙财产全部夺了过来。
尔朱荣很生气,这个时候搞灭佛的事情是很败坏名声的,不过慕容绍宗劝他,意思是这事反正做了也做了,好汉不吃眼前亏,眼前亏其实就是葛荣的这群降兵你养不起,反正贺拔岳做了,现在解了燃眉之急,并且也没人知道这事是贺拔岳干的,也算是将功补过,就放了贺拔岳一马吧。
尔朱荣听了慕容绍宗的意见,把贺拔岳放了,但是他以捕盗不力为由把贺拔岳给解职了。
另一方面,南朝梁正在准备北伐,然而准备拿来北伐的十五万石粮食被抽走了一大半,萧统去视察粮库的时候,发现粮食消失了,这些粮食都拿来作为萧衍寿宴的经费了。
萧统很不开心,他是这么想的,葛荣刚刚失败,整个河北十室九空,尔朱荣立足未稳,这个时候是北魏全国上下最混乱的时候,只要这个时候发动北伐,一定可以收复大量的失地。
萧统去和萧衍吵架了,这俩父子终于吵了起来,不过事后萧衍没有处罚萧统,萧衍的意思是北魏虽然乱成一团糟,但是从来就没有打消过把南朝当成主要敌人的想法,而且自元嘉北伐后,南朝北伐一直是不利状态,要不就是出现重大失败,要不就是没有进展,而且北魏再苦再难都会派十万兵马挡住南朝的进攻。
萧统没办法,本来承诺给白袍军的十四万石粮草经费,现在成了泡影,只有四万石了。
不过这个时候,林殊做了个很冒险的决定,他把江左盟用于进贡给朝廷的“保护费”拿来当白袍军的经费了,林殊认为,如果打赢了这一仗,萧衍就不会追究他。
这事情也为后来朝廷没收江左盟财产埋下了伏笔。
就这样,借助着江左盟提供的粮食,白袍军正式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为传奇也充满着疑点的一段北伐之战。
白袍军的第一个目标是邱大千,邱大千在梁国城构筑了大量堡垒,但是林殊认为梁国城兵力是虚数,因为这里百姓并不多,想要养邱大千的“七万大军”,所以一定是夸大军队数量。
陈庆之决定分兵偷袭梁国城,很快把邱大千打跑了。
第二战,林殊为先锋,白袍军攻下了考城。
接下来,陈庆之开始进攻荥阳,荥阳是一座坚固的大城市,可是令元天穆没有想到的是,白袍军居然是一支不怕死的军队,这些军队发了疯一样对魏军展开攻击,死活不后退,他们强攻攻下了荥阳。
陈庆之在北方连战连捷,如入无人之境,迅速攻下了洛阳,震惊整个华夏,而这个时候,韦孝宽来到晋阳找到独孤信了。
韦孝宽认为陈庆之北伐进展出人意料,而关中万俟丑奴的叛乱还没平定,所以尔朱荣会派能臣干将去把关中的叛乱消灭,此战,一定会请贺拔岳。
此时,贺拔岳的大哥贺拔胜告诉韦孝宽,说贺拔岳已经跟高欢闹僵了。
贺拔胜的意思是:这个时候贺拔岳不能太露锋芒,因为高欢仍然停留在尔朱荣身边,所以从受信任的角度来说,贺拔岳不如高欢。
韦孝宽便建议,不要再让贺拔岳担任主帅了,大家问谁当主帅比较好呢?贺拔岳说
“说得好,孝宽,既然你这么说,那,我打算举荐尔朱天光为使持节都督,统领关陇诸军事,我作为副帅,不抢功便是。我要是作为主帅,扫平关陇,就是功高盖主,大丞相定不容我,我若是成为败军之将,必然被军法处置,那你们的命运,也就不可测了。”
宇文泰表示可行
“没错,现在关陇贫瘠饥荒,唯独长安可撑一时之需,不过,关陇岂可比得过河南河北?都督大人带的是大丞相的兵马,若是起反一时,我们胜算寥寥啊,若是现在以尔朱天光为主帅,我们作为底下的主力,只需要听都督大人便是,日后,我们再徐图良机!”
也就是说到时候尔朱荣要是出了事,那就把而尔朱天光杀了,自立门户。
此刻陈庆之兵马损失过半,他们在北方补充了一些军队,这只军队战斗力再也没当初的那些赤焰旧部这么强了,而陈庆之扶持的北魏朝廷,也是心怀鬼胎。
陈庆之觉得再这样打下去不行了,决定找援军,跟元颢说从南梁调兵过来,其实就是调京口护军过来,元颢表面接受了陈庆之的建议,背地里拒绝,因为他认为自己现在已经有十万兵马,挡住尔朱荣轻而易举。
不过这十万兵马都是临时拼凑的杂兵,没什么战斗力,元颢对自己很有信心。
为了延缓尔朱荣的进攻脚步,陈庆之决定固守中郎城,嵌入黄河以北尔朱荣的势力范围中,让尔朱荣转移注意力在他身上。
就这样,一场虚构的“中郎城对局”发生了,这里写了当时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三个军事家的军事谋略。
首先是陈庆之,陈庆之表示
“接下来还要打一仗,我们要过黄河,守在中郎城,守三天,你知道为什么吗?”
林殊说“因为尔朱荣会立刻南下,如果再不南下,天王便是大魏正统,那尔朱荣有理也说不清了。”
而另一方面,尔朱荣表示
“我来说说我的想法吧,你们看地图,如果陈庆之要争取主动权,他必须要来到这个叫做中郎城的地方据垒而守,元颢一定会以为,陈庆之渡过了黄河,我们就会不计代价进攻陈庆之,我们不能这样做,我们的真正的目标是黄河以南的元颢,他只有十万的军队,但是军心不稳,因为支持他的是梁国。我们以两万兵马监视住陈庆之,余下可引兵七万,渡过黄河强攻元颢!只要元颢一败,陈庆之就独木难支了。”
与此同时,韦孝宽同时预测中了陈庆之和尔朱荣的想法
“梁军迟迟不发兵,看来萧衍是对前线的梁军信心不足啊,陈将军打到现在,我觉得兵力不足五千了,黄河以北,有个叫做中郎城的要塞,陈将军可以渡过黄河,守在这里,争取主动权,使白袍军成为大丞相的眼中钉,肉中刺,但是丞相英武盖世,我料定,他不会强攻善于攻城作战和守城作战的陈庆之,而是渡过黄河,直奔洛阳,消灭叛军。如此,天下定可传檄而定!”
因为韦孝宽活了特别久,所以他是这个小说后半段的主角之一,这个中郎城之战历史上存在,不过和本书不大一致,作者这么写是为了增加这本书中军事权谋的精彩性,同时平衡各个势力,不只是南朝有高手,北朝也有高手,这是一个英雄辈出,不输于当年三国群雄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