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羽林军并没有强攻平城门,这也表达出了刘裕并没有取天子刘协而代之的想法。
如今韩遂兵败在即,立在对面的司徒王允和司空荀爽都在热络的跟刘裕攀谈着。
“中山王运筹帷幄,一夜一日间便铲除了奸臣韩遂,实在叫老夫等望尘莫及,朝廷有中山王力挽狂澜,真是大汉之福,天子之幸!老夫佩服,佩服至极啊!”
王允略显卑微的向刘裕这边拱了拱手,而言语和举止上又有说不出的崇拜。
其实来前他和司空荀爽已经知晓刘裕在此布下伏兵的计划,要不然他们也是不敢跟着一千人的队伍追击韩遂的。
但是他身为百官之首,此时略显卑微的态度绝对不只是因为折服于刘裕的计谋,更多的是在暗示攀附和巴结的信号。
王允之前有过这样的情绪表现还是在董卓带兵进入洛阳的时候,看来他已经把刘裕当成下一个手握重兵的权臣了。
是想刘裕带领数万大军一夜之间便攻破了洛阳城,消灭了韩遂势力,所以在王允心中刘裕再也不是之前保皇派可以随意拉拢的新贵了,而是成为了连朝廷三公也不得不低头的实力派。
另外更叫王允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刘裕从虎牢关回到京师不过数月,却在董卓和他的眼皮底下秘密组建了一支数万人的强兵,而在消灭了韩遂军后,刘裕必的军事实力必然会更上一层楼。
今处乱世,洛阳城的安稳需要朝廷和百官,更需要一名可以保卫城池和朝廷的“忠臣重将”,可惜董卓是乱臣,韩遂更是不入流的小角色,只有身为皇族成员的刘裕才是朝廷和百官需要的那个人。
王允隐晦的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一旁的司空荀爽不甘落后,也抱拳祝贺。
荀爽说:“先是董卓,后有韩遂,让朝廷和京师蒙受大劫,如今乱臣贼子们总算全都授首,我大汉朝廷终于迎来了复苏中兴之势,而这一切都是中山王之功劳,待回到皇城老夫几个必会启奏天子为中山王加官进爵!”
生擒韩遂,全歼叛乱之兵,绝对算得上完胜,而荀爽是官场上的老玩家了,他不但听出了王允的深意,更是清楚眼前这位年轻人很快就要成为掌控朝廷的新舵手,所以此刻自然是不惜溢美之词的去巴结。
同时荀爽也有暗中试探之意,虽然之前保皇派跟刘裕的关系还算不错,且刘裕又是皇族出身,但是刘裕到底怎么想得,还是叫人有些吃不准。
如果一个不好,刘裕携重兵威逼天子退位,势必引起天下诸侯的反叛之心。
虽然天子刘协年幼无能又是董卓推上的皇位,但是他毕竟是灵帝的亲儿子,百姓还是认可他的身份的,所以刘裕要是取而代之,诸侯和军阀必会以匡扶江山社稷之名围攻洛阳。
洛阳和朝廷经不起战火了,而像荀爽身后的那些洛阳大族更不愿家园附近再起硝烟。
因此荀爽在肯定刘裕的功勋之后,特意提了“乱臣贼子”和“复苏中兴”八个字,就是为了试探刘裕的心意。
王允和荀爽的话刘裕听了一个真切,对于二人似明似暗的态度也看了个透彻,不过他早有定计,暂时不会动那天子之位的念头。
“两位大人谬赞了!”刘裕郑重其事的给他们二人一一回礼,心说是该表明自己态度的时候了。
“我刘裕身为皇族成员定然是要以重振汉室江山为己任,正如两位大人所言,大劫之后还需大治,毕竟天子年幼,以后朝廷里的事情还得多仰望两位大人的智谋和经验才行。”
言罢刘裕再次抱拳拱手,明确的说道:“统兵打仗我之长处,但国计民生还是二位大人更为娴熟!”
王允和荀爽闻言喜笑颜开,他们担心的事情总算没有发生,刘裕不但没有夺权之意,反而暗示会让他们继续主持朝廷政事。
刘裕的态度让他们出乎意料,二人高兴的对视之后,双双下马给刘裕行了一个大礼。
“我等果然没有看错人,大汉复兴指日可待了!而在天子及冠之前,就请中山王代为摄政吧!”
摄政便是替天子执政,王允和荀爽私下里早就有过商议,刘裕平叛有功,一般官职只怕无法满足,且刘裕手握重兵,万一惹得他不高兴,王家和荀家只怕也会像袁家一样在京师除名。
而提议推荐他做摄政王,便等于把保皇派和刘裕绑在了一条船上,将来一荣俱荣。
另外天子刘协实在太过年幼,董卓一死免不得会有第二个韩遂这样的军阀,想来洛阳打秋风,洛阳接连蒙难,实在不能在有闪失,而一旦真有兵乱王允等人可没有能力去解决问题。
因此推荐刘裕当摄政王,既可以解决内忧也不用在怕外患了。
二人主动提出摄政一事,还是让刘裕有些意外的。
但是替天子摄政这是刘裕早就定好的下一步计划,本来他以为会被王允等人反对,没想到阻碍竟成了助力了。
不过再一想刘裕便立刻明白了他们二人的用意。
接受二人的提议,就相当于同意了跟保皇派结盟。
这个盟友可以接受,但是刘裕却不想在摄政一事上太过招摇,虽然他为朝廷立下不世之功,但自身年纪尚轻,根脉尚浅,真当上摄政王很容易引起天下诸侯的反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个道理刘裕很是清楚,而且此时仅仅是刘裕正式走上争霸舞台的开始阶段,没必要成为众矢之的。
重建大汉和一统天下是刘裕的终极志向,在时机还未成熟之前,借助朝廷这颗大树作为保护伞绝对是明智之举。
所以摄政可以,但绝对不能因为此事而引起天下诸侯的不满。
而为了消除这个隐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王允和荀爽也一起参与摄政。
首先司徒王允和司空荀爽是百官之首,声名在外,有他二人推荐并共同摄政,就可以免去世人对刘裕的怀疑和不满。
另外王荀二人在文士和大族之中的影响力也十分巨大。
汉末社会的上层阶级主要是由大族支撑,大家族除了掌握着大量物资外还支配着青年才俊的前途。
因为汉末仕途之路需要举孝廉,而有举荐职能的正是那些有威望的名士和大族。
而人才是重建大汉的关键,所以在刘裕没有想到新的选择人才制度之前,跟王允和荀爽这两位重臣名士结成同盟还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