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剧透历史:开局现代战争 第30章 天选之国

作者:叫我达令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10 06:25:49
最新网址:www.xyylz.com

汉末邺城。

曹操满心欢喜。

造纸术 印刷术,好好好!

有了这两样神器,那么就可以从天下取士,察举制取士的致命缺陷是他不能容忍的。

...

【皇帝们篡改史书真的能掩盖历史真相吗】

【你把文字改了那是很简单,但是你想把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也给改了,那基本上是不太可能】

【我们就拿一个最广为人知的例子来说,那就是明实录中的太宗文皇帝实录中记载的事】

【太宗文皇帝实录一共有130卷,这其中前九卷是奉天靖难事迹,也就是咱家皇帝是怎么二次创业,赶走侄子自立山头的那些事】

【这里面就充分展现了皇帝是怎么篡改历史的】

...

洪武年间,朱元璋的脸色越来越黑!

一众大臣都低着头不敢吱声,一个个假装聋了。

这算什么?当场逮捕!关键是你还没干就被抓个正行,你说你没干可史书上说你干了,上哪说理去?

荒谬中还带着点朱氏幽默。

【实录里面说朱棣这孩子打小就聪明,神文圣武相貌奇伟,所以朱元璋那个时候就动了要立他为太子的心思】

【可是我们明明都知道他心里面最喜爱的明明是太子朱标,怎么就成了朱棣呢】

【很简单因为在这里面朱标呢在这里是个大反派,实录里面说朱标这个人太柔弱了根本管不好大臣】

【于是朱元璋和马皇后当时就商量要废了朱标,立朱棣为太子】

【只可惜朱标总是在背后说朱棣的坏话,所以朱棣的太子最后也没立成,只能被派到北方去】

【结果朱棣前脚刚走,朱元璋后脚就感慨说北平有天子之气】

“啪!”

“岂有此理!”

“逆子!”

“逆子!”

“来人!”朱元璋暴喝一声,声音震得一众大臣心惊肉跳。

“小的在!”小太监也被吓得瑟瑟发抖。

“去看看那逆子是翅膀硬了想造反吗?”

这话算是很重了,一众大臣心里都有些慌。

小太监忙不敢怠慢,着急忙慌去了,这是今天陛下第二次派人去催促燕王殿下来觐见了,要是慢了一点,自己可能要没!

“爹!您消消气,别气坏了身体!”朱标扶着他坐下,又端过茶碗来。

朱元璋哪有心情,接过来后又砰地拍在案桌上。

...

【那最离谱的还没完呢,朱标去世之后,说朱元璋就打算立朱棣做太子,结果还是没有立成,只能够立孙子朱允文】

【你想朱元璋要是真的动了这个念头,就凭他那个爱砍人的脾气,谁能挡得了呢,但是这个最基本的逻辑,实录里面就是没有说清楚过】

【到了朱元璋快不行的时候,老头子就突然下旨要见朱棣,只可惜朱允文联合大臣,学习当年赵高胡亥一样把圣旨给拦下来了】

【朱元璋临死前还念叨着老四来了没,最后含恨离世了】

【看到这一般都会觉得,这朱允文齐泰这些人,不就是秦二世和赵高的转世灵童吗】

【只是这会朱棣拿了大男主的剧本反杀了回来】

...

秦王政年间,咸阳宫。

嬴政倒是气笑了。

在之前小说中提到他时,说他从后世回来第一个就是砍了赵高和方士。

方士他砍了,但是赵高只是被他革职留在咸阳,并没有杀。

如今虽然看起来在笑,眼神却阴沉无比。

胡亥、赵高!

“来人,即刻将赵高捉拿入狱!”

“是!”侍卫行了一礼,在一片肃杀中远去。

冯去疾、李斯、冯劫、王绾等重臣都默不作声,更别提下面的人了。

胡亥!

二世而亡!

嬴政咳嗽着,丝绸间点点血迹。

【而且建文在位的4年也被朱棣给挖去了,实录里面本属于朱允文在位的4年时间,全被换成了洪武三十五年】

【等同于说这4年不存在,完全就是个明朝历史上的特殊历史时期国家没有皇帝,那真皇帝在哪呢,哎忙着全国南北军事特别行动呢】

【但是到了今天关于朱棣靖难夺位的这件事反而是人尽皆知】

【他拼命修改的这些实录内容,倒是成了帝王改史的反面典型,因为他改的太假了以至于物极必反】

【这个官方史料反而成了他篡改历史的证据,毕竟当时亲历者们又不是瞎子,他们也会记载】

【明朝海上贸易本来就频繁,你别说明朝、当时的朝鲜日本,还有很多处于海上贸易的南亚国家和西方国家甚至一些欧洲国家都知道】

【东方有个叔叔正在造自己侄子的反,所以他的篡改历史没有掩盖真相,反而是欲盖弥彰】

...

汉末南郡。

一众人对视一眼,哈哈大笑。

篡改史书本就是让人鄙夷的事情,虽说历代皇帝可能都没少干,但最多也就是掩饰而已,像这样完全颠倒是非的还被人揭穿的,那也怪不得别人了。

...

贞观年间,长安城。

李世民倒是磊落得多,此刻有些幸灾乐祸。

他算是发现了,后人对于玄武门之变最多只是调侃,对于他的功绩还是能客观看待的,虽说这些功绩目前还没兑现罢了。

...

《历史比小说还要离谱,所以说官方的史书只能记录事件,里面的细节必须要考古》

《明修元史,1年就搞定了,朱元璋压根就不关心修史,元朝把红巾军形容成土匪强盗,史官是一字不落全照抄了,要知道朱元璋就是红巾军的一员,朱元璋根本没看就归档了》

《朱元璋急着给元朝盖上棺材板,能不急吗?》

洪武年间,金陵城。

宋濂和王祎两人对视一眼,皆看到对方的窘迫,脸色青一块白一块。

元史本来记载就错漏百出,时间又紧,加之宋濂在元一朝职位不高、王祎甚至都未出仕,两人对元一朝朝堂上发生的事更是一问三不知,于是只能照着现有的史料大段大段摘抄进去。

朱元璋也看到了该评论,但他选择无视过去。

...

【真正的天选之国到底是哪里?#二战#美国#经济】

【美国的地理位置到底有多好,世界上200多个国家,美国的地理位置可谓是得天独厚,甚至顶着天选之国的名头

【我们知道美国位于北美洲,上面是加拿大,下面是墨西哥,左边是太平洋,右边是大大西洋】

【贯穿南北的密西西北河给美国带来了世界上最辽阔的平原之一,不像中国的青藏高原身居内陆,又没有像俄罗斯那样高纬度的苦寒之地】

【美国的有效国土面积几乎是无敌的存在】

【无论是农业还是畜牧业都是首屈一指,各种能源储备更是雄居世界前列】

【不过最重要的是,由于两大洋的格局让美国本土可以免于战争,躲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肆虐,大发战争财】

随着天幕解说,地球地图也转到了北美洲大陆那一块。

...

汉末南郡。

“这就是美国?”诸葛亮有些讶异,他不止一次听到关于美国的消息,零零碎碎的消息拼凑不出来什么有效信息,只知道是位于美洲大陆的一个国家,是后世所在那个世界最强的国家。

左右两大洋就是最好的屏障,密西西比河贯穿南北,中间是巨大的平原。

刘备眼神闪闪发亮,好地方啊!

而且据后世所说,其中各种能源储备居世界前列。

可,怎么过去啊!

...

邺城。

曹操看着这一大块地盘,也是垂涎三尺。

这地理位置确实卓绝,东西无强敌,南方只要守住一小部分城池即可,甚至要是把南边接壤的地方打下来,那更省事,北方倒是有些麻烦,不过相对来中原大地来说,也还OK。

再看中间的平原,那就是超级大粮仓啊!

...

贞观年间,长安城。

两次世界大战?

李世民有些吃惊,到底是怎样的大战才算得上是世界大战?

但无论怎么样,其波及范围肯定很广。

西市内,沁香园、客来福、一品居等酒楼人满为患,客人三三两两结伴,此时都在议论着两次世界大战。

“世界大战,还发生了两次,怕不是要死好多人哦”

“啷个说不是哟,这后世也太危险了,上次说啷个原啥子武器”

“原子弹”

“对对对,就是那锅原子弹,一个砸下来要死十几万人,真是造孽哦”

...

【在欧洲那些国家由于唇齿相依山水相连,想要独善其身基本不可能】

【当年日本轰炸珍珠港那么庞大的航母舰队,甚至也只飞到了夏威夷,离美国本土啊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想要打入美国本土除非你横跨整个太平洋,直线距离大约上万公里,其难度可想而知】

【即使纳粹德国想与美国作战,他也必须横跨大西洋】

【就有点像我们战国的函谷关,秦国凭此关可以雄踞百万之师】

【所以曾经有人叫嚣:只要美国没有崩溃解体,任何国家都很难攻上美国本土】

【美国凭借这样的地缘优势一跃成为世界霸主】

“世界霸主啊!”李世民心驰神往。

在后世那个神仙打架的年代,究竟是何等实力才敢称世界霸主。

《东西两大洋,南北无强敌。耕地简直好的不讲道理,还有一堆油气资源。除了偶尔吹吹龙卷风,台风,真没啥大毛病。》

《最好的吗那我说了啊梵蒂冈[狗头]》

《那是圣地,不会发生战争的》

《梵蒂冈没啥战略价值,没有人蠢到冒着与整个欧洲为敌的风险,去打梵蒂冈的[捂脸]》

《还以为说的是澳大利亚呢,一国即一洲》

《澳大利亚百分之八十都是沙漠[捂脸]不过倒是没有邻国威胁》

...

【但这个地理位置也有一个最大的bug,由于两大洋的格局,美国要干涉别国的事务啊必须要建立全球军事基地】

【可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维护军事基地的费用高的吓人】

【我们再说经济,美国离亚欧大陆非常远,很容易形成封闭区,相当于之前的闭关锁国】

【如今美国凭借自己的实力强行让中心逆流到美国大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中心必将再次回到亚欧大陆】

【其影响力也会被欧洲、中国甚至印度等国家稀释】

《中央大平原,五大湖,还有两边的大洋海岸,这地理位置确实没谁了》

《石油储量全球第二,粮食产量全球前三,淡水资源全球第一,天然气出口量全球第二》

《石油储量没有那么多,大概全球第十的样子》

《百度的2023年产粮数据,美国 5.71亿吨,人口3.3亿,中国6.82亿吨,人口14亿,美国人均粮食是中国的3-4倍》

《大平原那块地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块黑土地之一,能不好吗?世界四大粮商三个在美国》

...

贞观年间,长安城。

“多少?”房玄龄扯断了胡子,顾不得礼仪,失声喊道。

一旁的杜如晦同时吃惊得咬到了舌头,龇牙忍着泪去看评论。

如果没记错的话,亿就是万万。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