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定方一生战功赫赫,征西突厥、平葱岭、夷百济、伐高句丽。
一人灭三国,而且皆生擒其主,是大唐难得的名将。
只可惜李弘是没办法再见到他了,因为其画像已经收于凌烟阁之中,上次李弘去凌烟阁,也是见过他的画像的,他也是此时凌烟阁最后收录的一张画像。
李弘只能见其画像,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此时望着裴行俭,也是自己的外戚,自己老婆的娘家人,李弘等着他说话!
“裴爱卿有话请说!”
李弘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殿下,我大唐自开国以来,一直和北方各族交战不断,到了现在,无论突厥人还是契丹人,亦或者高句丽人都被我们所征服。”
“不过占据土地只是一方面,恕裴行俭直言,此时我们对北方的控制还极弱,除了几大都护府和督都府的驻军和主要官员的派任,我们其实根本无法对北方各族居住地进行有效控制。”
“臣以为,这次吐蕃之所以可以侵袭安西四镇,皆是因为此因。”
“先皇和圣上仁慈,此时西域还允许各国单独治理自己的国家,允许北方各民族在他们原本的土地上继续繁衍生活。”
“有些人知道感念皇恩,可有些人根本不知道感恩,甚至心中一直对我大唐极其抗拒,这次安西四镇之乱,祸起吐蕃,可西域诸国对我们的抗拒才是造成这场祸乱的主因。”
“想西域各国兵马如果都能协助安西军防守,吐蕃兵马又如何能侵入我安西,占据我土地,屠戮我子民,掠夺我财富。”
“好,裴爱卿之言和本宫心中所想不谋而合。”
李弘忍不住为裴行俭喝彩,果真是深得苏定方喜欢的学生,如果父皇这次决心加强北方统治,李弘绝对第一个推荐裴行俭去云中郡主持军政要务。
“殿下,北方各族此时和我大唐貌合神离,才是造就此时草原上牛羊成群,我大唐却耕牛奇缺,以至于到了限宰限杀的地步!”
“裴爱卿,如果你来主持北方军政要务,你当如何来做?”
李弘此时忽然问到,历史上的裴行俭也是一个军政两方面都极强的大才,可谓文武双全。
看太子正望着自己,等待自己回答,裴行俭挺直腰杆,此时提起一口气,正色道。
“臣当恢复云中九原两郡旧制,迁关中和中原无地少地之民北上,在这两郡守土开荒,放牧牲畜,加强我们对北方的控制,也让这两郡成为北方的定海神针。”
裴行俭说着,李弘还有他身后的父皇都望着裴行俭,裴行俭的言论此时可是和太子不谋而合了。
“然后呢?”
李弘忍不住追问,不过到了此时,裴行俭倒是犹豫起来,看来他的想法此时也只是局限在云中九原两郡上,局限在长城一线这片塞上江南上。
不是裴行俭的目光短浅,而是他没有李弘头脑中关于后世的认知。
李弘若不是知道宋朝如何和北方各族做生意,也不会想到以贸易削弱北方各族的想法。
说到底,此时的士族其实从心底看不起商人,重农抑商才是此时的正道。
他们的出身,经历,认识,才是他们此时没想到以贸易控制北方各族的根本。
“父皇,如果父皇决心恢复云中,九原旧制,儿臣胆敢向父皇讨个职位!”
“哈哈,裴行俭,听旨!”
此时李治如何不明白自己儿子想法,看了看儿子和裴行俭,李治也是下了决心。
既然要重新治理北方,那就直接从今晚开始。
不得不说高宗的果决,此时也是让李弘深深受教了。
父皇果真不愧是那个将大唐国土开拓到极致的男人,这份果决,李弘自认不如。
自己做事,还需要考虑到母后,还需要考虑到其它许多方面,不免犹豫。
父皇认定的方向,一旦下了决心,就绝不会迟疑。
只争朝夕!
“臣裴行俭听旨!”
裴行俭此时也意识到什么,此时跪地接旨,此时只是口谕,不过很快真正的圣旨就会送到他的家中。
“从现在起,朕认命你为云州都督,
总管云州之事,九原事务也由你暂管。”
极其简短的一道旨意,可是众位朝臣都心中震动,陛下既然已经下旨让裴行俭做云州都督,并兼管九原之事,那么从现在起,云中九原两郡恢复旧制之事就已经正式确定了。
此时的云中还叫云州,不过很快就会改名。
接下来,朝廷众臣就要开始忙碌,两郡恢复绝非小事,而之后肯定还有迁徙汉民前往两郡垦荒这样的大事。
不仅仅朝廷要开始忙碌,关中和中原地区的地方官员也会忙的一塌糊涂,要开始着手统计人口,筛选前往两地的子民。
到时候,三省六部,九寺五监京中十二卫都会参与其中。
都督府选建,官员筛选,钱粮运输,人口迁移,两郡的恢复,这种大手笔,要牵动大唐这个巨人所有的神经。这两郡的恢复,必然成为稳定北方的基石。
众朝臣心中震动,裴行俭更是如此,他此时才是这两郡恢复旧制的主管官员。
“臣裴行俭接旨谢恩!”
“好,两郡恢复旧制,事情繁多,诸君当尽力协助裴爱卿!”
“是,陛下!”
“太子,说说你的第二个想法!”
“是,父皇!”
“除了重建云中九原两郡,本宫以为,我们还要放开和北方诸族的贸易,中原的盐铁,苏杭的丝绸,江南的茶叶…这些我们都可以用来换北方各族的牛羊马匹,皮革毛货。”
“殿下,这万万不可!”
“哦,宰相有何想法,但说无妨!”
李弘看着当朝宰相,这位宰相可不仅仅反对母后摄政,而是做事都是从大唐的利益本身出发,该反对就反对,对事不对人。
“殿下,臣以为别的都好说,盐丝绸茶叶这些用来和北方草原民族贸易,臣都支持,唯有铁,臣以为万万不可用做贸易!”
“臣赞同宰相的看法!”
“臣也赞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