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quge.cn

南宋虽弱多良将,张韩刘岳号中兴;堪笑光世不能战,造钱施谋散金兵!

——第七十九回诗引

开篇诗道罢,书接前文。且说齐国已亡,宋朝降将郦琼又为贰臣,好不懊丧。因拥有步骑兵十万部众,故复被被金国重用,任命为博州防御使,提升为骠骑大将军。完颜兀术其后收复河南,复命郦琼担任山东路弩手千户、知亳州事。时逢郦琼母亲去世,乃辞官服丧。其后兀术第二次攻打江南,因郦琼了解南方山川地理,复召到军中计谋大事。郦琼从容对道:“某昔见金国大军攻南,帝帅皆亲临前线督战,箭林中不戴战盔,神情自若。至于用兵制胜亦类孙吴,真乃命世雄才。至于亲冒箭矢不避,将士孰还怕死?由此所向披靡,日辟千里。而江南统帅才能不及常人,每临战时定距战场数百里远,所谓持重。监督召集军队、更换将校,仅用一兵持命宣谕,制敌决胜皆委托偏将,故聪者溃散,愚者覆没。偶尔幸遇小胜,则捷报频传,并夺俘为功,束将士之怨。纵然将帅临战,稍挫则弃军先逃。且江南国失纲纪,微功重赏,大罪不杀。不亡已是天幸,何能振奋耶。”兀术及诸将皆服郦琼之言。

列位看官,这郦琼之论,可谓一针见血,说透南宋之蔽。其所论宋朝将帅,譬如位列中兴四臣之一刘光世者,便是此类,何况他人!便如藕塘一战,若非张俊说后退一步者杀头,刘光世早已南逃,岂能再次北返庐州参战耶?闲话休论,便说刘光世平生为人,以为本回开篇可也。那刘光世出身将门世家,以荫补入官为三班奉职,累升领防御使,郎延路兵马都监。宣和三年,跟随父亲刘延庆镇压方腊起义,凭借战功升领耀州观察使、鄜延路兵马钤辖。宣和四年宋军攻辽,刘光世随父攻取易州,升领奉国军承宣使,进入高级武官行列。在进攻辽国南京时刘光世违期未达,致使已先攻入城内宋军失援而败,成为宋军攻辽战败原因之一,因此被降官。后在镇压河北义军张迪中立功,恢复领承宣使,升任鄜延路马步军副总管。靖康元年,西夏应金朝之约攻宋,刘光世在杏子堡击败夏军,以功升领侍卫马军都虞候衔,成为侍卫马军司次长官。同年金军攻开封,刘光世率步骑三千勤王,行军途中宋被金灭。刘光世遂率部到达尉氏投兵马大元帅府,自此追随赵构,便为中兴元勋。

宋高宗即位后,刘光世任提举御营使司一行事务,行在都巡检使。以讨平山东李昱之功,升领奉国军节度使,是南宋建立后第一个建节将领。宋高宗南逃,任命刘光世为滁、和、濠、太平州、无为军、江宁府界制置使,苗傅任都统制,先后击败张遇、李成,升领检校少傅。建炎三年二月,宋高宗渡江,刘光世奉命殿后,未遇金兵即撒腿南逃,溃退渡江。之后被任为行在五军制置使,屯守镇江府,随后又升为殿前都指挥使,名存实无。参与平定苗刘兵变,升为太尉、御营副使,所部即称御营副使军。后任江东宣抚使,守太平州、池州,移守江州,金军自黄州渡江,刘光世复又率军南逃。建炎四年,河北流寇郦琼围攻固始县,降于刘光世。高宗撤消御营使,刘光世所部无所隶属,遂设御前巡卫军,以刘光世为都统制,兼任两浙路安抚使、知镇江府,又加开府仪同三司为使相。金将完颜昌攻楚州时,刘光世违诏不援,只派王德、郦琼率轻兵袭扰金军而已。绍兴元年三月,刘光世改兼淮南、京东路宣抚使,置司扬州,但刘光世不奉诏,便于次年六月升领宁武军、宁国军两镇节度使。

绍兴六年,以部将王师成击败伪齐军之功,刘光世加领保静军节度使,遂成为继韩世忠之后第二个兼领三镇节度将领。伪齐太子刘麟渡淮攻宋,刘光世老毛病又犯,再次弃城南逃,在右相兼都督张浚督迫之下回军,并派王德、郦琼等击败伪齐军于霍丘等地,这才配合各路宋军大败齐军。藕塘之战杨沂中等大败伪齐军队后,刘光世派王德率军随杨沂中追击。此战惟有岳飞没有亲自参加,深以为憾。只因自征剿洞庭还师,诏书到达鄂州之时,岳飞正苦于目疾,有时不能视物。但接诏并未犹豫,立即引军向九江进发,但淮西战事已告结束。

刘光世一贯畏惧金军,每逢奉诏移驻前线,大多仗侍高宗宠信而不奉诏,专门设法退避。且又治军不严,不少流寇、叛军乐于投附,人数最多。刘光世还常虚报军额、多占军费,作战时多不亲临前线,而是坐守后方,以便必要时逃跑。大臣深为不满,但高宗不仅设法满足其后勤军需供应,还不断对刘光世加官进爵,以防止其部属溃散后复为流寇,或投奔伪齐。常言道“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刘光世弃守庐州之事终为右相兼都督张浚得知,乃于藕塘战后上奏:“刘光世骄惰不战,不可为大将,请罢之。”而左相赵鼎阻止道:“刘光世将家子,将帅多出其门下,若无故罢之,恐人心不可。”刘光世闻之,愈加骄纵。绍兴七年二月,张浚再次上奏:“刘光世沉酣酒色,不恤国事,语以恢复,意气拂然,乞赐罢斥,以儆将帅。”高宗准奏,遂罢刘光世为少师、万寿观使,其部隶属都督府。张浚意在使朝廷直接控制左护军,授王德为都统制、郦琼为副都统制。果如赵鼎所测,此举引起郦琼不满,煽动裹胁刘光世部叛归伪齐,仅剩王德所部八千余人及零星部队归朝。刘光世为害,亦可谓大矣。

绍兴八年冬,宋金达成第一次和议。高宗以议和成功,赐刘光世“和众辅国功臣”称号,进封雍国公、陕西宣抚使。此时张俊亦获赐功臣称号,与已赐功臣号韩世忠,便为南宋初期三个“中兴功臣”,皆领三镇节度使。绍兴十年,金朝违约南侵。宋高宗又重新起用刘光世为三京招抚处置使,率军援助刘锜。其实高宗亦知其打仗无能,是欲借其昔日名望以招投金旧部也。遂调拨李显忠、李贵、步谅等将所属数千人归属刘光世,战斗力不强,未起多大作用。绍兴十一年,南宋朝廷收韩世忠、张俊、岳飞、刘光世兵权,岳飞并被害死。刘光世罢为太保、万寿观使。次年改封杨国公,十一月十三日逝世,享年五十四岁。高宗为其辍朝两日,追赠太师,谥号“武僖”。这个封号极有意思,“僖”者,忠正不足偏邪有余。

刘光世为人偏邪,用兵亦常如此。虽然皆是些鬼域伎俩,但有时亦成大功。其在江淮与金将完颜昌交战时,得知完颜昌部下长年背井离乡,久战沙场,皆怀思乡盼归之情。于是刘光世命人铸造“招纳信宝”钱币,每次作战抓到金兵俘虏都不杀害,发给此钱,作为返乡之资,且命部将见钱放行。金兵俘虏回营后,以此钱币传扬,同伴一见动心,皆偷到宋营索要此钱,然后持钱逃回北方。金兵一时间士气涣散,逃走者不计其数,完颜昌严惩无效,只好拔营退兵。此事后来衍生为成语“招降纳叛”,亦算是刘光世为华夏文明所作贡献也。因后文书中并无刘光世之事,故此将其平生就此了结,按下不提。不过既然说到“中兴四臣”,除岳飞生平已是尽人皆知,便只余张俊一个,亦不妨于此作个交待,此所谓面面俱到。

张俊字伯英,凤翔府成纪人。建中靖国元年充当三阳乡兵弓箭手,时年十六岁。政和六年随军进攻西夏仁多泉,授承信郎,靖康元年从河北、河东路制置副使种师中进援太原,种师中兵败榆次被杀,张俊率所部数百人力战突围,且战且退,斩杀追兵五百余人,声名大震,崭露头角。同年抗击金兵于东明县城,以功升至武功大夫。康王赵构进至大名时,张俊随信德知府梁杨祖率三千兵马到大名,被任为元帅府后军统制。率部镇压起义军李昱、张遇于任城,不断升迁,阶官升至拱卫大夫。金兵攻破汴京,北宋覆亡,张俊断然拥立赵构道:“大王乃皇帝亲弟,人心所归,当天下,不早正大位,无以称人望。”赵构称帝,从此张俊便以御营前军统制而为亲信。乃驰骋江淮,平定淮宁、镇江、杭州、兰溪、秀州等地,为南宋朝廷开辟一席回旋之地。张俊复又提出南渡方略:“今敌势方张,宜且南渡,据江为险,练兵政,安人心,候国势定,大举未晚。”不久金兵南下,赵构到达临安,偏安格局形成。

建炎二年五月,镇压秀州徐明事变,又升承宣使。苗傅、刘正彦兵变,张俊闻讯后随即率部八千人退回平江,从礼部侍郎张浚同议平叛。后升领节度使,改任御前右军都统制。建炎三年底,金人南下,完颜兀术占领杭州,派斜卯阿里、乌延蒲卢浑率金军四千追击,除夕日追至明州城下。金军自高桥镇进攻西门,张俊率部将刘宝、杨沂中、田师中等殊死抗击,知州刘洪道亦率州兵助战,毙敌数千。兀术锐气大挫,于是北撤,又被韩世忠围于黄天荡。

建炎四年正月初二,金军又攻明州。张俊与知州刘洪道坐于城楼上居高指挥,遣兵掩击,杀伤金人甚众,敌人坠田间或落水死者枕籍,连夜拔寨而去,屯于余姚。金兀术派援军赶赴余姚,整军再攻明州,张俊抗击于高桥不利,逃往台州,明州遂为金军占领。明州之战虽是小捷,但被列为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之首,只因自金兵入中原以来,宋朝将帅皆望风奔溃,未尝有敢抗之者,独张俊力挫强敌于城下,故说“中兴战功自明州一捷始,至此而军势稍张矣”。四月,张俊改任浙西、江东制置使,招收江浙群盗,除刘光世、韩世忠两军外,其他诸将皆受张俊节度,成为当时第一将领。绍兴元年,张俊讨伐流贼马进、李成有功,进封太尉,以后历任浙西江东宣抚使、淮西宣抚使。绍兴四年十月,金人又至,举朝震恐,张俊力主抗击。次年伪齐刘麟入侵,张俊与杨沂中在泗州合力拒敌,并寄书阻止刘光世逃跑。

绍兴六年十月,伪齐发兵三十万大举侵宋,杨沂中与刘猊激战于藕塘,亦是张俊所部张宗颜等生力军赶至,两军遂共奋击,致伪齐军大败;张俊又率主力到达追击,与杨沂中一直追至寿春,复被列入“中兴十三处战功”之“藕塘之战”。此后数年,张俊与韩世忠分守江防,使金人不敢窥江而渡,为南宋争得了休养生息时间。郦琼叛降伪齐次年,原刘光世部主力左护军都统制王德所部两万人,归属于淮西宣抚使张俊。其履历如此,亦补叙明白。

且说金国四殿下兀术完颜宗弼既废齐主刘豫,便欲再次南下用兵,便将降将郦琼召来,问其攻打江南成败,其朝中尚有哪此大臣主战,各路将帅中更有何人敢于带兵抵抗。郦琼仔细想了一番,谨慎说道:“江南军力怯弱,皆都是殿下手下败将,且将其皇帝打得四处逃跑,几乎泛海以避。今遍览其朝中诸将,似张俊、刘光世、韩世忠皆都年老,且不得重用,有名无实,朝中大臣中只有一个右相张浚,亦日渐宠衰,无能为矣。若殿下举兵向南,其以何人敌之?某闻南宋今日,乃是秦桧执掌国政。秦桧文人,所谓亡国之大夫也,因一纸奏对得势,兢兢自守而已,尚惟怕其官禄被武将颠覆。我以大军兵临江南,其君臣定是心破胆裂,譬如惊弓之鸟,曳弦即落。将帅悲哀无时,皆不足惧也。”宗弼闻罢大喜,即将郦琼视为知己。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