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quge.cn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第十二回诗引

开篇诗罢,书接前文。且说武宗欲除宦官当政积弊,着意延揽名儒宿臣,因早闻柳公权清名,遂罢其内府学士,命为右散骑常侍,以备方便请教政务军事。宰相崔珙又举荐柳公权为集贤殿学士,李德裕本来甚喜柳公权,却因与崔珙党争,见他举荐,便偏将柳公权降为太子詹事,改为太子宾客。其后经屡次升迁,柳公权终任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封河东郡开国公,历任工部尚书,食邑二千户。说话的!须知那柳公权暗中身为鬼谷门掌门,在私邸府第及山野间开馆授徒,行之甚密,并不为朝廷及官府所知。其自入仕以来历事穆宗、敬宗、文宗三朝,都在宫中担任侍书之职,并未得干预朝政。其兄柳公绰在太原任职,写信给宰相李宗闵说道:“我弟苦心钻研文章书法,先朝只任为侍书,与占卜小吏并无区别,致某深以为耻。朝廷若不能重用,便请宰相为其调换一个闲散职位罢了。”于是柳公权这才升任右司郎中,又转司封郎中、兵部郎中、弘文馆学士。后因文宗思念,又召为侍书,升任谏议大夫,不久又改为中书舍人,充任翰林书诏学士。柳公权每次在浴堂回答文宗提问,常常是蜡烛烧完而谈兴正浓。文宗便命宫女用蜡油谌纸照明,续谈不倦,可见柳公权才学之博。

话说这无心帝位而偏得承继大宝的唐武宗皇帝,读书虽然不如文宗广博,却是更能知人善任,更无书生迂腐意气,故致初继位时政治清明,大有复振唐室之势。武宗且不文过饰非,常敢于当面向宰相等大臣认错,尤其信任重用李德裕、柳公权等,共度内忧外患之危。那李德裕字文饶,小字台郎,出身于赵郡李氏西祖房,胸怀大志,饱读经史,乃中书侍郎李吉甫次子也。李德裕被武宗任命为相理政,当时从宪宗元和时期所延续之朋党之争,仍然十分激烈。穆、敬、文、武诸朝逐步形成牛李党争,至此愈加难解难分。牛党一派以牛僧孺为首,李党一派以李德裕为尊,前者重进士及第,后者重门第出身。在朝廷议政之际,两党成员往往互相攻击,意气用事,是非蜂起。以至朝廷混乱,复为宦官乘机夺权,愈演愈烈也。

西元八四一年,会昌元年九月,卢龙军叛乱,陈行泰杀节度使史元忠,自主留后掌军,遣监军以军中大将名义上表朝廷,请求节钺。后雄武军使张仲武请发兵进击张绛,武宗恩准,遂以张仲武知卢龙留后。李德裕坐镇军枢从容调度,旋即平定卢龙军乱。会昌三年四月,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病死,其侄刘稹欲仿效河朔三镇惯例,要求袭任节度使职务。朝中众臣建议对其纵容让步,宰相李德裕则力排众议,坚决主张讨伐。武宗采纳李德裕之议,决定对昭义镇用兵。李德裕奉命起草诏书,谕令成德节度使王元逵、魏博节度使何弘敬代朝廷出兵讨伐昭义叛军,二镇表示奉诏。朝廷便命王元逵为泽潞北面招讨使,何弘敬为南面招讨使,与河阳节度使王茂元、河东节度使刘沔、河中节度使陈夷行合力讨伐,定于七月中旬,各道兵马一齐进发。李德裕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听取镇州奏事官高迪意见,大破叛军偷兵之术,并令各路讨伐军进据叛军要害。又用降将刘稹心腹高文端之计,合围泽州、断绝固镇寨水道,复招降鄜州守将王钊。三年八月,邢、洺、磁三州先后投降。昭义军部将郭谊、王协见势不妙,遂谋杀刘稹,投降唐军以赎罪。卢龙、昭义二镇叛乱先后平定,李德裕声名雀起。

便在平定藩镇叛乱期间,唐武宗下令毁佛。列位看官!自佛教自汉明帝时传入中土以来,曾有四位帝王下令灭佛,乃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五代时周世宗柴荣,史称“三武一宗灭佛”是也。你道唐武宗灭佛究系为何?听说话人说过便知。话说自唐周天子武则天崇佛以来,寺院土地皆不输课税,僧侣免除赋役,天下青壮为逃避赋役多入佛门,致国库收入锐减。安史之乱以后徭役日重,百姓又多借寺院为逃避之所,更伤国本。唐武宗本就崇信道教,深恶佛教,又因讨伐泽潞财政急需,故此灭佛,其实并不难解。

武宗李炎在藩邸之时即好道术,即位后更拜道士赵归真为师,信长生不老之术,常炼仙丹妙药。赵归真宣扬佛道不能并存,武宗亦谓佛僧影响自己修仙,于是自会昌二年十月起下令:凡违反戒律僧侣必须还俗,并没收其财产。试问若要细究之时,世间又有多少和尚能遵守佛家戒律?于是圣旨既下,大量寺院被拆,僧侣被迫还俗者达十余万众。四年二月,武宗降旨不许供养佛牙。到会昌五年,又下诏京都长安及东都洛阳只准保留佛寺二所,每寺留僧三十人;天下各州道只留一寺,余皆毁去,秋七月裁并天下佛寺。天下各地拆废寺院铜像、钟磬所得金、银、铜等,一律交付盐铁使铸钱,铁器则交付本州铸为农器,还俗僧侣各自放归本籍,充作国家税户。武宗此次灭佛,天下共拆除寺庙四千六百余所,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僧尼二十六万余人还俗,没收寺院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没收奴婢为税户者十五万人。另在废佛同时,对其它外来四教祅教、摩尼教、景教、回教,也都相应废除。凡国中所有景教大秦寺及摩尼寺一并撤毁,斥逐回纥教徒回国,多半死于途中。京城女摩尼七十人无从栖身,乃全部赐其自尽,景僧、祅僧二千余人,并放还俗。武宗灭佛虽然堪称决绝,但因当时藩镇割据,朝廷命令因而不能完全贯彻,河北三镇不予理会,亦有州道方镇执行不力。总体说来佛教在关中及中原地带仍是遭到严重打击,佛史上乃谓之“会昌法难”。

世间之事,每自有因有果,有兴有衰,乃自然之规,人不能抗。只说武宗一意孤行,一面竭力灭佛,一面却又崇信道教,更无限度。会昌三年五月,敕于宫苑中建望仙观,五年正月,又于南郊造望仙台、降真台。武宗常斋戒沐浴亲临祝祷,希冀神仙降临,福佑自身。又遣道士赵归真等在宫中观台烧炼丹药,多次催促。赵归真无计可施,便开出炼制仙丹所需药材清单,永远无法备齐也。武宗却信之不疑,下诏天下各郡及时采摘进贡朝廷,不惜人力。由于长期服用所谓仙丹,武宗身受极大损伤,容颜消瘦、性情乖张。赵归真谓在换骨,左右劝其少服丹药,武宗不听,反而加倍服用。会昌六年新年朝会,武宗病重。道士谓武宗名瀍从水,与唐朝土德不合,宜改名为炎从火,则可消除灾祸,故改名为李炎。武宗改名后病情日渐加重,旬日间口不能言,宰相李德裕等请求觐见,未获允许。三月二十三日,改名之后第十二日,武宗驾崩。可叹!初创“会昌中兴”之世,便因误食仙丹而终,年仅三十三岁,在位七年。邯郸妃王姬倒是真个钟情奇女,为夫殉节自缢而死。自大唐建立以来,继太宗、宪宗、穆宗、敬宗之后,武宗乃第五位因服食仙丹妙药而死之帝。尤为讽刺者,唐武宗刚死不曾入土,宣宗即位,改元大中,便又下令复兴佛教。于是寺院复又兴起,不能遏制矣。

武宗既死,光王李忱为宦官马元贽等拥立即位,是为宣宗。李忱初名李怡,乃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也。史说李怡为人持重少言,宫中侍者皆谓其愚而不慧。十多岁时身患重病,忽有光辉照耀其身,便一跃而起,端正身体拱手作揖,如接待臣下之状。乳母大忧,谓是心病,将无药可医。但穆宗李恒却抚其背说道:“此子乃我家英物,岂是心病耶?”并赐玉如意、御马、金带。李怡其后病愈,又常梦见乘龙上天,将此事告诉母亲郑氏,郑氏心中暗喜,却暗自叮嘱道:“此梦休使旁人知道,今后不要再说。”李怡谨领母训,于是身经太和、会昌两朝,愈加隐晦不露,与众人同处之时亦不曾多言。唐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常在宴饮集会之时,强逼李怡当众说话,以此为乐,称其为“光叔”。因武宗李炎为人豪气,尤为瞧不起李怡怯懦之状,对其不甚礼遇。李怡安之若素,只作呆傻之状。

李炎病危之际,宦官马元贽等亦谓李怡易于控制,故将其立为皇太叔,勾当军国政事,并更名李忱,使为皇嗣。李忱监国,面带悲伤接待臣下,从容决断事务,众臣这才见其隐德,不敢轻忽。李忱登基时年三十七岁,已近不惑之年。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大加起用牛党成员,贬谪李德裕,一举消灭牛李党争。又抑制宦官势力,打击不法权贵、外戚,手段果决,人皆畏之。复将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百官,全部予以平反昭雪。对外不断击败吐蕃、回鹘、党项、奚人,收复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大片失地,使唐朝国势呈现中兴小康局面。史家谓其与汉文帝、唐太宗同为明君,致大中之治也。

宣宗李忱即位后,鉴于前朝晋升高官太滥,则以严格控制。自唐高宗上元年间以后规定,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时以紫绯为高官李忱极为珍惜,侍从官常备紫、绯二色服相随,但有时半年未赏出一件。且最重视刺史选授,规定刺史不准直接上任,须到京师接受当面考察,以定可否。朝臣问之,宣宗则道:“朕以刺史多不得其人,而为害百姓,故要一一面见,询问其如何施政,以此了解其优劣,再确定是否可以任命也。”当决定宰相人选,首先想到白居易,但下诏征求之时,方知白居易已去世八个月。李忱乃写下《吊白居易》,深表怀念之情。皇帝为诗人作悼亡诗,实属凤毛麟角。兵部侍郎蒋伸上言认为官位易得,其中必多有心存侥幸者,李忱倍加称叹,遂拜蒋伸为相。对比之下,李忱对皇亲国戚不徇私情。国舅郑光为节度使,李忱与论为政之道,郑光应对鄙浅,李忱不悦,郑光终不复任民官。尽管李忱忧勤无怠,奈天下水旱灾害频仍,各藩镇相继叛乱。宣州都将康全泰驱逐观察使郑薰,湖南都将石再顺驱逐观察使韩琮,广州都将王令寰驱逐节度使杨发,江西都将毛鹤驱逐观察使郑宪,各起兵反。李忱分命崔铉兼领宣、池、歙三州观察使,温璋任宣州刺史,蔡袭任湖南观察使,李承勋任广州节度使,韦宙任江西观察使,先后平定各州叛乱,大显明君本色。

李忱虽然宽仁爱人,但用法极其严格,尤其对于身边之人更是严禁干预朝政。优人祝汉贞以滑稽著称,能当场应景出语,诙谐无比,颇为李忱宠信。有一日祝汉贞触及政事,李忱立即斥道:“朕养卿是为娱乐,焉敢干预朝政耶!”乃从此疏远,并因其子贪赃事发杖死,将其处以流放。乐工罗程善弹琵琶,也极得李忱宠爱,因恃宠杀人,被关进大牢。乐工为其求情,宣宗则道:“尔等惜其才艺,我惜祖宗法度。”遂令将罗程杖杀。李忱纳谏仅次于太宗,不论谏官论事或门下省封驳,多能顺从。此外每得大臣奏议,必洗手焚香再阅。唐太宗纳谏因得魏徵,李忱纳谏则得其五世孙魏谟。魏谟入仕后再现魏徵直言极谏之风,李忱遂拜魏谟为相。其他宰相进谏唯恐君主不快,皆委婉而言,独其开门见山,无所忌讳。李忱因每自常叹道:“魏谟有其祖辈魏徵风范,实在难得良臣,朕心极重之也。”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