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据一位曾经进入陵墓的幸存者回忆说,当时他跟十几个人一起进来陵墓,他们找了半天什么也没找到,却无意中触碰了机关。
令他们震惊的是,触碰机关后并没有刀啊,剑啊,之类的暗器出现,而是出现无数条蟒蛇,他们都吓坏了拼命往外跑。
万幸的是,这位幸存者除了被蟒蛇咬烂半个身子活着逃出来之外,其他人全部死在了里面。
当后来有人问幸存者有关蟒蛇的事,他心有余悸地说:“这些巨蟒也许是秦始皇是专门为陵墓守护吧,其他的话他什么也不再说。
有关秦始皇在陵墓养百万蟒蛇,很多人说法不一,有的说,他是为了保护自己死后不被人盗窃;也有人说,养蟒蛇是为了他的后代,让他的后代都能出他这样的皇上,至于哪种说法说的准确,我还是比较相信后一种说法。
还有一次偶然,我在手机上看到,凤凰网又这样一则报道,说云南某地方有一个古墓曾经挖出一条不死神鱼。
据专家考证,这条不死神鱼是靠什么活着的?居然在没有水源的环境里生存,要不是专家挖古墓把它挖出来,说不定这条神鱼要活到啥时候。它就像这条蟒蛇,怎么进入墓穴的?又是靠什么维持它顽强的生命力,这恐怕连专家们也不能在短时间内给出结果。
从多种情况推断,蟒蛇不是有人有意放养到里面,从蛇的巢穴观察和它苍老的蛇身,应该是自己钻进来的,但不知它已经活了多少年。
还有一个疑问,蟒蛇钻进**,不清楚它是在有意保护下面的棺木?还是它觉着棺木住着舒服?整个一大盘蜗居在棺材盖子上。
被惊扰的蟒蛇看到有人要对它动手,呼哧呼哧起来,两只血红的眼睛瞪得溜圆,随时都有可能身子一跃,扑向我们。
“咋办?”潘阿龙征求我的意见。
猛地看到这么个凶险的家伙,我也把心提到嗓子眼儿。我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蟒蛇,我担心几个人遭受了伤害,情急之下,拿过一把铁锹刚要挑蛇身。
“慢着!”蒋老三突然喊了一声。
“啊,啊啊。”
“干啥?”
蒋老三突然冒出两个字,把正要动手的我们都给弄愣了,相互看看,又瞅瞅蒋老三。
“我来!”蒋老三说着,先向周围看了一眼,而后就说:“都闪开点儿。”
江大头,麻子张,李老黑,包括潘阿龙在内,一瞅蒋老三要对蟒蛇下手,赶紧躲到旁边。
再看蒋老三,轻轻放下手里的镐头,慢慢靠近蟒蛇,趁趁蟒蛇一低头的刹那间,双手齐动猛地掐住蟒蛇的七寸,而后顺势猛地一扔,蟒蛇随着惯性“嗖——”就被抛向了远处,只听“噗通”一声闷响,落到了杂草丛里。
打人打要害,抓蛇抓七寸,没想到蒋老三不仅会盗墓,而且还会抓蛇,他轻轻一出手,挡在我们面前的拦路虎便被他瞬间处理掉。
李老黑如释重负一般长长吐了一口气,一边手拍着心脏,一边心有余悸地说:“我的吗呀,吓死我啦,吓死我啦。”
“这里面咋会有蟒蛇?”我疑惑不解地自言自语。
麻子张说:“谁知道啊?刚才我们挖之前就看见这边有个洞口,我们也没。。。没在意,可挖到这突然挖出了这条蛇,就。。。盘在这儿。奶奶的,吓死人啦!”
虽说蛇看的恶心瘆人,但要按十二属相来说,蛇又被称作“小龙”,是“龙”的化身。这个墓穴里有蛇,不用说,这个孙氏家族不知哪代人不是宰相,也得是尚书,最小也得是四品大官,这也是皇帝之下的大臣,也是龙子龙孙,能够称得上“龙”的人物。
我们终于又憋不住了,摩拳擦掌又开始接着挖。不过,挖是挖,但都是靠着边往外扩展。
再次开挖,都非常的小心,惊弓之鸟般地一边挖刨,一边盯着墓坑,唯恐再突然现出一条可怕的蟒蛇,吓出个好歹。
江大头心神还算沉稳,他好像没有被刚才的情景吓着。他看到蟒蛇被处理掉了,“呸呸”往手掌心吐了几口吐沫,而后抄铁锹也开始挖。
没有了险情,都在干起活来就没了就显得那么的得心应手,有用镐头袍的,有用铁锹挖的,还有用手往外扔土块的,反正都有不闲着,眼瞅着往下又深挖了不少尺度。
“有人!”正在我们挖的起劲儿之时,不知谁突然低低的声音喊了这么一嗓子。
我被惊了一跳,转身瞅瞅是江大头的声音。以此同时,我的额头顿时冷汗出来,目光就向江大头手指的方向望去。
做贼就是心虚,怕有人发现,当我一听有人,慌忙让几个人隐藏起来。
躲在杂草丛里,我们谁也不敢出声,每人两只眼睛都盯着前边不远的一条小土路。
“嘎吱嘎吱。。。。。。”随着小路上“嘎吱嘎吱”响声的传来,这时我才看见。
原来,小道儿有一个挑担的农夫,不知挑的啥玩意儿,沉甸甸的,嘎吱嘎吱伴着有节奏的响声向这边走来。
然而,农夫眼睛还很不老实,你说你一个山民走就走吧,眼睛四处张望啥?他似乎发现了我们,一边走,一边偷眼向我们这边诡异地张望。
潘阿龙吓坏了,望着山民提心吊胆地小声说:“是不是他发现我们啦?”
“不会!”蒋老三极其肯定地说:“这个地方多少年没人来过了,他不会发现我们,应该没事的。”
尽管蒋老三说的极其肯定,农夫不会发现我们,但我担心挑担的农夫那双贼眼已经看见了我们。所以,望着山民走远的身影我马上就说:“赶快收拾收拾,离开这里!”
“不挖了?”潘阿龙疑惑地问。
“还挖啥呀?已经有人发现我们了,你想被人抓住扭送到派出所才罢休啊?”
我这么一说,麻子张,江大头,李老黑顿时也紧张起来,没了继续挖下去的心思,纷纷说:“听地瓜的,躲躲耳目,改天再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