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末法时代写日记 第85章 浅谈益多

作者:文柒后生 分类:短篇 更新时间:2024-07-13 18:22:04
最新网址:www.xyylz.com

且苟为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若唯无诏,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人世间》

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异:恶,不好。不合于道之用,非善也;

喜欢亲近贤人,贬斥品行不好的人,如此不合于御下之道的做法,与常人有何区别?

什么是御下之道?

御下者,用人也。上位者不可能做到事事亲为,所以要起用他人,用以解决自己分身乏力之事。所用之人,是上位者意志的延伸,是解决问题的触手。通过遥控的手段层层传递,最终将统治者的意志有效的具现于世。

用人之法,是用其才,还是用其德?

小学生都知道,在选择朋友时,愿意和那些对自己好的人做朋友。

一个人再怎么坏,老师家长们都说他是坏孩子。打架、斗殴、搞破坏,有点小聪明全用在怎样整蛊别人上。但他对我好啊,别人欺负我时,只有他站出来护着我,为我出头。他有千般差,万般坏,他可以欺负任何人,却从不欺负我。我为什么不能和他做朋友?

一个人再怎么好,老师家长们都夸他是好孩子。可他每次都要同学们向他看齐,也是出于好心,想让同学们上进。凡有与自己相悖者,便气急败坏,非吵即骂。在家有父母管着,在学校有老师管着,谁愿意交个朋友还天天管着自己?这样的人不会有朋友,他很好,但我只能敬而远之。

用后世的角度看历史,我们很容易分辨出谁是忠臣,谁是奸佞。乃至提出自己的见解,那个皇帝不行,不会用人,好皇帝谁用那些人做宰相啊;

以旁人的角度看交友,我们很容易分辨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乃至提出自己的见解,那个孩子不行,不会交友,好人谁和那些坏胚做朋友啊;

以员工的角度看老板,我们很容易分辨出管理层谁好谁坏。对下属好的就是好领导,对下属苛责的便是坏领导。乃至评价老板的用人之法有无缺陋,从而对企业的前景做出“理性”的分析;

这是自下而上的角度,悦贤而恶不肖,人尽如此。

以自上而下的角度再看:

皇帝择臣,择的是能臣。能够解决问题的臣子,才是好臣子。至于臣子是贤愚,亦或不肖,不能解决问题,于政无益矣。

唐玄宗用李林甫,乾隆用和珅。为什么他们明知这俩人有问题,却还要委以权柄?没有李林甫也有张林甫,没有和珅也有方珅。谁都想有个既贤且忠,还能办实事为己分忧的人做宰相。找不到怎么办,宰辅之位空着,凡事亲力亲为么?雍正倒是亲力亲为了,把自己都累死了,世人还不是冠以暴君。

为何不用正直之人?

正直之人上位后,排除异己,不肖者全部罢黜。空出来的官位,还是要有人去做,接任之人也都是正直之人么?上至朝堂,下至县官吏员何其之多,能保证都是正直之人么?

假使有一个皇朝,满朝文武乃至县官吏员,全是正直之人,那他离覆灭也就不远了。自绝于民,此乃取死之道。若百姓人人正直,则不需要有个皇朝在头上管理;若百姓不肖者不能上位,则势必反动祸乱。

历届党争,有人上位有人下台。换一波人,便换一波政策,承受苦受难的,还不是老百姓么?

御下之道,不在任贤辨不肖,当以制衡为首要。好的坏的都在一个锅里,没有人能把渣子都踢出去,五味调和方为绝世佳肴。

人非圣贤,上有所好。无论是倚仗哪一方,或权臣,或外戚,或近侍,都会埋下祸患的种子。

坤之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当某一派系的势力,发展到无人可制的地步时,势必与皇权发生冲突。即便臣子不愿,臣子的下属也会推动这一事件的发生。

制衡之术,用好了那是圣明的君主,不论忠奸,总要先做些利国利民的功绩出来,才会被君主委以重任;玩崩了便是昏庸的帝王,朝令夕改任人唯亲(不单指外戚,也包括亲近的大臣与宦官)。国政一变再变,治下百姓哀鸿遍野,改朝换代便也指日可期。

若唯无诏,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诏,诏书。皇帝发布的正式通告,便是诏书;斗其捷:斗其以捷。建设困难,破坏起来可容易得很。

如果没有正式的诏书通告,那些王公大臣,自身利益受到损失的人,一定会趁着事情还未落定时便组织反击,从而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

眼神微弱以示无害,面色无喜无悲,嘴里喊着恭喜恭喜,夸你是一表人才人中龙凤,衷心的祝福你能获得成功。

表面功夫做的十足,真动真格的,使起绊子来比谁都狠。

例如有人去一家企业应聘管理,入职后必定会遭到其余管理的排挤,刁难。

再往上升,大家都是竞争对手,谁会给你好脸色?看你出错了,他再出来解决问题,才能展示出他的能力不俗,他的升职机会才更大。甚至他部门的员工,基于领导的脸色,也对你爱答不理。

至于自己部门的员工,更别指望各个满心欢喜的迎接你的到来。没有你的参与,很有可能在他们中间提拔一个,大家努力工作,谁不想升职加薪呢?好家伙,努力那么久,好不容易等到升职的机会,结果被你空降了,能有好脸色才怪。

能不能和同事打成一片,能不能和员工搞好关系?这是入职的第一个考验。

同事是战场上的队友,员工是手里的枪。能不能和队友一起冲锋陷阵,手里的枪能不能指哪打哪?这两者决定了你在这家企业,能够生存多久,又能走多远。

孔子说:

你拿着我这套仁义礼仪的理论去见卫君,到那无非是给他讲,哪些大臣是可用的贤能之臣,哪些大臣是应当贬斥的奸佞之辈。这种做法与凡愚痴妄之人,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没有卫君正式任命的诏书,在你的政策落在实处之前,那些自身利益受到损失的王公大臣,一定会团结一致,在你薄弱无法顾及的地方出手搞破坏。用尽办法阻止你想推行的政策,从而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而他们表面上,却是眼神微弱以示无害,面色无喜无悲,嘴上喊着恭喜恭喜,夸你是一表人,才人中龙凤,衷心的祝福你能获得成功。

表面功夫做的十足,背后的手段却是无所不用其极。能做到那些位子的,仅靠一句仁义之辈可做不长久。

所以你此去所为,无非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于政无益,生乱更多。你这种行为就叫做益多,不仅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反而会是问题更为复杂难治。顺着你的思路发展下去,治乱相生祸患无穷;

如果你宁死也不相信我说的话,那你必将死在那些施暴者的前面。

苟利国家生以死,岂因福祸而避之。

——林则徐

如果某件事情,能影响国家的存亡命运,又岂可因为自身的福祸,而选择避而远之。

林则徐虎门销烟,事后被其他派系的官员构陷,道光帝问责,将其革除职位发配伊利。

销烟不为己,亦不为君。做与不做,取决于国家之利弊存亡。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林则徐

何谓“到处开”?不是四处开花,是他看到了鸦片的危害,志在销烟护佑百姓。而他在众多压力之下,也确实做到了销烟之举。志于此而行至此,足矣。

林则徐致死都不后悔进行销烟之举,更不曾满怀悲愤。

当时的清政府内忧外患,林则徐又整这么一出,销烟之举直接刺激了英国的资产阶级。导致英政府悍然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不得已签订了中国第一份不平等条约,即《南京条约》。

那么多人惨死于战争之中,为了平息英国的怒火,国家又是赔钱又是割地。按理说捅了这么大的篓子,直接杀了泄愤也不为过,道光帝只是将其革职发配伊利,便不予追究,此举保护的意味大于问责。留得此身在,当清政府恢复过来了,国家好起来了,又怎么会忘了他的功绩?

可惜的是,清政府再也能没恢复过来,林则徐也只能老死他乡。

所以林则徐说: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这不是恭维,更不是拍马屁,这是真正的知恩。

在利益面前,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

——末法时代后生文柒参上

——时甲辰年辛未月丁丑日

2024.7.12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