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武英殿,朱允熥心里也很感慨。
老朱的心里,有太多的事放不下,太多的事要处理。
国家这么大,要治理。
藩王那么多,要管理。
继承人未定,要操心。
他多么希望朱标还活着,那怕不为亲情,只为了他朱元璋安稳放心的老死。
可惜,他现在怕死,怕现在死了,大明后继无人……
好在,那本书上说,还有六年。
六年,希望是真的吧,如果真的有六年,那就太好了,一切,都来得及。
他基本上已经选了朱允熥,而朱允熥也表现出了和以往截然不同的能力和性格。
他很让老朱满意,所以,这六年时间,老朱有信心,把朱允熥培养的和朱标一样,乃至,超越朱标!
……
朱允熥回头看了眼武英殿。
那个一介草民逆流而上的朱重八,跟着妻子马姑娘死了。
那个拼命起义缓称帝王的朱元璋,跟着儿子朱标也死了。
现在站在那里的,是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洪武一朝朱元璋。
……
而自己,朱允熥,应该要为这个老人,肩负起大明的江山!
转身,去挑选了一些侍卫,随即坐上车架,朱允熥再次出宫,向开平王府而去。
而朱允熥离开皇宫后,东宫的朱允炆就坐不住了。
他已经知道,朱允熥是去开平王府的,开平王常遇春是朱允熥的外公,虽然已经死了,但开平王府的影响力还在,常遇春的儿子开国公常升毕竟也是一个勋贵。
从开平王府出去的蓝玉,又是如今大明数一数二的悍将,位列凉国公。
那些武将勋贵都是淮西的,都是亲连亲,关系密切得很。
这就是朱允熥的后盾,是朱允熥的优势。
可以说,朱允熥是朱元璋的嫡孙,是太子和元妃的嫡子,是已逝太孙朱雄英的亲弟弟,后背又是淮西勋贵集团撑腰,真的是根正苗红。
若不是这些年,吕氏有意把朱允熥养废,哪里能轮得到他朱允炆嘚瑟?
可是现在,朱允熥似乎根本不是废物,所以朱允炆的优势,似乎就不算优势了。
而且朱允熥不仅不是废物,先前还处理江夏侯周德兴事件,收服周德兴,让武将们更喜欢他。
还去和蓝玉密谈,现在又要去开平王府……
这一切的一切,都对朱允炆相当不利。
纵然是傻子,也看得出朱允熥这是要参与夺嫡了,而且他优势极大。
原来的他无非是有废物之名,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之名。
可毕竟是传闻,谁也没亲眼看到他就是这种人啊?
现在朱允熥暴露在大众面前,似乎并不是这种人,时间一久,名声变好,自然而然就全是优势了。
这可不妙。
唯一值得朱允炆庆幸的,就是文官集团一定会支持他。
通常开国一朝,武官都位置很高,毕竟是功勋,能打仗。
所以,在洪武朝,武官地位远高于文官,文官基本上被压的死死的。
这也是老朱有意为之,毕竟武将大多没脑子,文官心思就多,老朱不喜欢心思多的文官,不好掌控。
比如李善长,比如胡惟庸,都是人精啊,更如深不可测的刘伯温。
再看看那些武将,一个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易于掌控多了。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善于打仗的武将是需要发掘,且以战争磨练、挑选,才能得到一些好的将领,得之不易,自然是宝贝。
至于文官,杀了这一批,一场科举,又上来好几批,杀不完,用不尽,不值钱。
再厉害的文官,他们只是办事的,决策在朱元璋。
而武将打仗,那就真靠自己实力了,朱元璋帮不了。
如此一来,文武之差,显而易见。
历史上的朱允炆就是吃了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亏,一上位,就把文官抬高,打压武官。
导致的局面就是一群文官心思多,出各种烂主意,把藩王问题整的严重的很。
后来一发不可收拾,需要武将的时候,这些武将基本上都不太尽心尽力了。
历史上的朱棣开挂一般的打逆风局是一回事,和他对上的大明武将不认真打也是一回事。
你朱允炆不是看重文官欺压武将?那你让他们来打啊?
反正老子不好好打,打赢了算文官们计策好,打输了是我能力不行。
算了,放水吧,让燕王朱棣赢,他当皇帝肯定对武将好……
后来就不用说了!
……
话说回来,现如今的朱允炆,自然还是一门心思在文官集团身上。
他心想,你朱允熥有你朱允熥的一群武将亲戚。
我朱允炆,还不是有一群想我上位,支持我的文官集团?
这个问题他看得清啊,反正文官绝对是不想朱允熥上位的,那样武将勋贵们依旧压着文官,文官们既憋屈,又没了利益。
而武将们同样不想朱允炆上位,那样武将必遭打压……
所以,朱允熥和朱允炆,代表了文武两个集团的争斗。
格局大了。
……
“朱允熥纵然有武将支持,可开国第二朝向来是需要以文治而休养国民的。
武将已经用不上了,得用文臣治国。皇爷爷,自然是明白的。不行,我也得多去皇爷爷那儿露脸!”
朱允炆拿了一本书。
到了武英殿,朱允炆依礼制行礼后,朱元璋让他起来。
如果能够百分八确定,那本书上说的朱允炆的所作所为就是一定会发生的,那么朱元璋是一定不喜欢朱允炆的。
但是,他并不能百分百确定,况且他决定立朱允熥了,历史,应该不会那样发生吧?
所以,也没必要完全站在那本书的角度,去对朱允炆有太过于客观的看法。
“允炆,何事啊?”朱元璋不平不淡的问。
朱允炆上前:“皇爷爷,您之前让孙儿多看书,孙儿看的这本《资治通鉴》里,讲到一处以文治国的问题,有些不懂之处!”
这是要借书里的例子,侧面暗示朱元璋,开国第二朝要休养国体,以文治国。
朱元璋心想,看书这些,你倒是比允熥积极。只是已经决定立允熥,你看这些书有什么意义?
他没有明说,毕竟这事儿不急公开,而是故意关心:
“欲速则不达,看书学东西,也讲究这个道理。你看的太急,自然就多有不懂。回去,慢慢看就是,不着急。”
朱允炆:“孙儿只有这么几处不太懂,所以,赶紧学会,去看别的书。”
“你自小就看书看得多,现在还这么努力看?”朱元璋拿了一个奏折。
朱允炆:“皇爷爷,孙儿太想进步了……”
朱元璋抬头:“你看,又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