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汉再度伟大 第83章 无形的瘟疫

作者:JDoe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12 18:05:29
最新网址:www.xyylz.com

过剩的佃农如何有地耕种?

答案不言自明——抢本地农户的。

原本还会稍加注意“吃相”的大族,也不再遮遮掩掩,破价收田的各种手段频频上演,土地兼并问题就此加剧。

这是一场“无形的瘟疫”,对大汉的伤害甚至超过了真正的疫情。

什么连年天灾,什么饥民遍野,什么人竞相食,就好像大汉广袤土地上种不出粮食一样。

大汉各地缺粮吗?

完全不缺!

甚至可以说是粮食过剩!

各地主家宁可将存粮放到发霉,也不愿拿出来赈济灾民。

而大部分愿意出粮救民的,其真正目的是在于收拢流民变为自家佃户。

这些家族如此作为,有错吗?

刘顺认为,人都是自私的,哪里有什么对错?

他自己也这么干了。

大雨之下,地势低洼的巨鹿成了重灾区。

无数灾民往西边水脉上游逃窜,刘顺来者不拒,万余难民全部收下。

先前收取的“预租税”在此时“大显神威”,源源不断地供给着灾民,让他们不至于饿死于荒郊野岭。

宴席过后,听说刘顺善举的公孙瓒对刘顺大加赞赏,并提出出城一观难民营地。

刘顺自无不可,遂叫上人手,带公孙瓒出城巡查。

来到难民营地附近,公孙瓒远远望见营地内外人头攒动,往来之人皆有所劳。

公孙瓒有些不解,“为何妇女、孩童也需劳作?”

刘备、刘贤同样向刘顺投来询问目光。

刘顺答道:“‘不劳而获’不可取,有多大力就出多大力,出多大力就可换得相应口粮。此为‘以工代赈’之策。首批灾民的房舍乃是常山王出资所筑,为后来者盖房便是先来者之活计。不出力盖房之人是绝对得不到一口热汤的。”

刘备明白过来,先来的人有免费住所,其代价是为后续之人盖房。

刘顺继续补充道:“此外,经过每日劳作,他们会感到疲惫,也就没了作乱的心思。”

公孙瓒拍手叫绝,“少郎君真妙计也!妙计啊!哈哈哈!”

“后续又要如何?”刘贤问道:“这些灾民的田地都被淹了,今年肯定没有收成。难不成还能一直养着他们?”

“我准备在山中修建几处蓄水池,并立大坝以防洪涝!”

三人闻言,皆大惊道:“这......怎么可能?”

在获得诸多山中匠人之前,刘顺也认为不可能。

但那些匠人下山后告诉刘顺,山匪们为了在被围困切断水源时有水喝,在各处修建了大大小小几十处蓄水池。

那些匠人也是在几十年的摸索中,逐渐掌握的山中开凿蓄水池,设置闸口的技术。

要说现在哪个地方的人最擅长在大山中开凿池子,那肯定非高句丽人莫属。

正史中,几百年后高句丽面对中原顶级王朝围攻能够选择拒守不出,打消耗战的依仗就是山中的蓄水池。

蓄水池可不单单是挖个坑,等着天降大雨将水池填满这么简单。

这种池子里的水是“死水”,时间一久,根本不能入口。

修建蓄水池需要寻找活水源,将活水引入并接往其它支脉形成流通。

这就要求施工匠人不但会开山,还要懂得“看山”。

那些匠人久居深山,被迫开发出各种新式技能。

有人会看山寻矿,有人会冶炼金石,有人会制作机巧,有人会熔制油漆。

这看山寻矿之人便是精通寻找活水之人。

“原来还有此等奇人异士!”

公孙瓒不由赞叹道。

他是长在马背之人,根本不懂得刘顺说的这些门道。

其实,真正让刘顺下定决心建造大坝的是两项新技术的获取——粗制水泥与粗制钢筋。

正如先前提到的,元氏县有大量耐火土料、石灰石膏矿、炼钢矿渣,这些都是炼制水泥的原材料。

刘顺打算用钢筋结构,在山中修建一处简易钢筋水泥大坝。

这次山洪爆发,让刘顺突然意识到,如果他能掌控上游水源,在遇到不利情况躲进山中时,他就可以切断水路,让下游绝水。

有了这个想法的刘顺,再也难以抑制住尝试的冲动。

刚好有如此多的匠人与廉价劳动力,他在不久前决心试上一试。

为此,他特意广招懂得水利建设之人,并送信给老师,请求老师举荐相关人才,待遇从优。

在信中,刘顺将大坝能带来的好处说了个遍,却对自己真正的想法只字不提。

刘洪对自己这个嫡传弟子有求必应,直接上奏天子。

天子一听常山国自己出钱,立刻下派数名河堤谒者赶往常山国。

由于洪水泛滥,这些河堤谒者不得不绕道河东,走当年白起东征的路线进入常山国。

想来,河堤谒者过不了多久便会抵达。

公孙瓒看着连绵不绝的难民营地,不由好奇道:“此山中可无贼人?”

“山中贼人当然不少,但山口附近已清剿完毕,并派遣驻军入内,当是无虞。”

“清剿完毕?”

公孙瓒虽然只擅长于平地纵马奔驰,但这并不代表他不清楚入山剿匪的难度。

他根本不相信刘顺所说,即便只有山口附近的几小撮山匪。

就公孙瓒所知,建设在太行山山脉中的坞堡,规模较小,可容纳五十至百人,单侧出入,四角望楼,各据要地,互成犄角,易守难攻。

刘顺这才来到常山国多久,先前还参与了中山剿匪,怎么可能在如此之短的时间里完成清剿?

刘顺解释道:“强攻坞堡,必将损失惨重,得不偿失。山中贫瘠,无地可耕,民多渔猎,周无定期,不可久持,故多钞略。常山王广布召令,招抚山民,分之田亩,劝之农桑,编户入籍,录入里乡。今多有成效,多则三年,少则两年,匪患徐徐可除。”

公孙瓒之前听刘备吹嘘刘顺深不可测,如今一见才知刘备所言非虚。

刘顺又道:“当然,只有招抚还不足以让全部山匪归附。有时还需施以雷霆手段。”

说完,刘顺指了指山口两侧立着的高大栏杆,其上赫然插着一颗颗人头。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