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种植水稻
“咱们大夫,要展示一种新的农具?”
“对,也不知是什么样子,风可知道?”辛最开口问道。
在傍晚的时候,陈際去通知他,说大夫要明天早上在荒地上演示一种新农具。
“我也不知道,大夫只是让我带几头牛来这里,也没有跟我说具体是要干嘛。”
“牛?你说这新农具,会不会和牛有关?”
“有可能。”风点头。
就在他们疑惑不解,互相问询的时候,黄卿韬带着甲士赶了过来,后面跟着陈際和汤,随后马车停了下来,负责抬曲辕犁的几个仆从走到前面,将曲辕犁放下。
黄卿韬指着曲辕犁,看向封地里的大小官员和国人说到:“这是我让汤打造的新农具,你们可以上前仔细观察。”
众人闻语都围上去观看,只觉得这东西模样怪异,能干什么?他们面面相觑,却说不出什么话来。
黄卿韬看到他们都在等自己使用,转身让人把曲辕犁套在了一头牛的身上。
之前陈際汇报过封地里的荒地没有足够的人力开荒,只能任其空着,现在有了曲辕犁,这些空着的荒地就有价值了。
“诸位且看,此物究竟有何用。”黄卿韬在牛和曲辕犁的旁边,教着汤如何去使用曲辕犁。
“驱使牛前行,你握住这器物的一头,让它将土翻起来。”
汤听了黄卿韬的话,开始驱使牛向前进,此时曲辕犁的一个部件被绳子绑在了一头牛的身上,牛笔直地向前行走着,曲辕犁的犁头被拖动,土被翻开,变得松软,一些杂草也被犁除到下面。
围观的人终于知道黄卿韬拿出这个东西是干什么的了,不一会儿,汤驱使的牛就走到头了,他拽着牛鼻子,让牛转个身,继续犁回来。
见此情景,黄卿韬清楚曲辕犁在这个时代意味着什么!如果这东西推广开来,那么国人的耕种和开荒速度会有很大的提升,而且牛在战争的时候一般不会被征发的,也只是在祭祀的时候才会杀牛。
夏国经常征战,一年四季都有可能拉国人去作战,如果是在春耕这个节骨眼上,耽误了农事,那许多田地就会欠收,国人就得饿肚子。
曲辕犁推广开来,能够以更短的时间开荒和耕种更多的土地,实在是利国利民的重器!
这个曲辕犁效果还不错,让黄卿韬很满意,自己可以让汤尝试大规模的生产,就等冶炼工坊高炉配石墨坩埚扩建完成。
至于其他的铁器,先等一等再说,现在还是以农耕为本,推广曲辕犁其实代价也不菲,不可能家家户户都有牛,都有财力去购买曲辕犁,黄卿韬也不可能出售曲辕犁,所以黄卿韬打算将耕牛和曲辕犁公有化,封地里的国人野人,可以到官府来借耕牛和曲辕犁。
“此器对于农事有大用,所以我要大量打造,配上耕牛,不收钱帛给国人使用!”
“善,大善!”陈際听到黄卿韬的计划之后,大喜过望,原来大夫在发明出这种东西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这样一来,如果明年没有紧急战事,必定是丰收之年!
“不过有一个前提,借到牛与曲辕犁的人,要将公田耕耘或者开荒出新的耕田。”
“这是应该的,大夫本身已经对国人十分仁爱了,现在又发明出此等农具,将国人的负担降低,国人有什么理由去拒绝这等小事呢?”
跟着围观的国人听闻后都非常满意,尽管今年他们已经交了赋税,但余粮也够他们生存,紧接着,黄卿韬又向众人说道:“你们要借用的可以到官府记录其名,等十多天后将耕牛借给你们!还有我宣布一件事,你们新开荒出来的耕田,十年内税收一律十税三。”
黄卿韬的这个赋税是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开荒种地,毕竟还有很多适合耕种的土地是没有被开发的,现在生产力上来了,不开发还等什么呢?
等到以后成为夏国的国君后,要在夏国全部的土地上施行,短则五年,长则十年,夏国的实力就能全面提升。
再加上有兵权在握,谁都阻挡不了自己的兵锋,
牛耕的时候,一亩大的耕田,原先他们只能靠木头和少量青铜的农具用来开拓耕地,导致开荒和耕种十分困难,现在铁器有了,曲辕犁也有了。
等到明年春耕,附近的农田数量肯定能大大增加,来年收成的时候也会涨很多,慢慢地封地就富起来了,到时候别说养一千士兵了,就算是养五千士兵都很有可能,五千士兵在现在是什么概念?都能去打一些超小诸侯国了。
接下来一段时间里,负责统计耕田和税收的官员压力会变大,不过不慌,上头还有一个总负责,黄卿韬任命李位负责管理与农耕有关的事物,李位是最近新找到的人才,总管农耕这个职位并不低。
转眼几天时间过去了,这天李位到黄卿韬的家中,汇报和询问耕田事宜。
“大夫要在春耕种些什么?”李位向黄卿璃问道,现在临海附近的一些公田和荒地已经被先领到曲辕犁的国人野人耕了一遍,国人野人们很激动,拿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开荒之中。
开荒很累,土地多年没有种植过了,泥土变得十分坚硬,这让耕作变得很有难度,但这也挡不住国人的热情,一块块田地被开垦出来,相信在春耕前把全部能用来耕作的土地都开垦出来。
果然,勤劳的方法就是给予好处,看着民众生活地非常困苦,不思考是不是自己的问题,却去抱怨民众懒惰,是行不通的,国人能吃饱饭,他们干起活来,能不会勤劳吗?
“此事我早有定夺,全种植稻吧,稻明年三月多种,六月中旬左右就可以丰收了,而且稻一年还可以两熟,可大大缓解来年口粮的压力!”
黄卿韬略微沉思,这个时期种地还没有研究出很多新花样,所以这时候多数以粟等为主,少量小麦和稻谷。
“大夫万万不可,临海虽有众多河流,可每年难测风雨,一旦大旱或洪涝,恐将颗粒无收啊!如果一年种两季的话,稻的产量也会大打折扣,而且稻就算煮熟也难以下咽啊。”李位抱拳劝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