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多里巷 第38章 悦己

作者:点暇斋主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6-22 17:55:16
最新网址:www.bquge.cn

“汝观之亦有何感?能否窥其一二?”

“观之,吾日日观之。”

“窥其一二者否?”

“吾思师兄亦行此事。”

“谬言,汝甚知师兄乎?”

“吾欲寻师兄论之。”

“近观高粱之碳排放,因其为旱地也。”

师说今吾命尔以起此思,路径之议,非关乎碳排放与否,尔今对此思路可曾消化?勿使时间虚掷。研究之初,须明思路,何为?何作?为何而作?此后方论方法,数据之搜集,终乃数据之解读。

“思路未竟,尚待深究。”故师者仍如旧日所语,虽为雍葭指点迷津,列举诸科学之疑,然若汝不涉猎文献,不加以研究,则终亦无益也。

“吾正目注于此,且观之不息。”故所言,或明征其引,以成其意;或指事造言,以陈其略,但随宜指说,不可执定。

“吾将依尔之消化而行。”若不然,雍葭自未能提科学之问,师既为生出之,生仍须以文献之阅为基,以证此科学之问,否则,雍葭之所为,终不得行也。

“阅矣,吾已将汝所发之文献尽译之,译毕再览。”

步步为营,知之乎?若此道尚难行,则实无他法矣。此职原应君自任,然吾再为君明言,若此仍不可行,则后计难继,盖路径已明,方向已指,君宜自勉。

“苟此志之不反,吾恐变之无日也。”

已明道路,昔日仅示汝以大略,冀汝自辟蹊径,成方案。然观汝半日犹未得要领,故再为汝详述之,知否?

然此等事物,犹若筑室,框架既定,内容则需自填。须自成见解,深思细虑,以成明晰、完整之方案。此工作实乃围绕减污染降碳协同增效之目标,应国家现实之需求而展开。故首务乃察现状,寻问题,即碳排放污染之现状。

再者论及污染排放与碳排放二者之关系,其协同与否?须先寻问题,继而探求解之路径,即如何达成碳中和。吾已略述一二,涉及之领域尚需君自行挖掘。实则,须从源头、过程、末端等诸方面探求利于碳减排之途径,进而形成多种情境,观察不同情境下碳中和之潜力。此后,或可择一方案,达至零碳或负碳之目标。继而,审视碳中和情境下污染排放与碳排放之关系,是否协同,此问题尚需深入探讨,即减污降碳之关联。若得某一情境,既减碳排放,又协同减污降碳,再观其于不同减污降碳与碳中和背景下对系统可持续性之影响,即协同增效之问题。当今科学研究非平行而进,乃需层层递进,由局部至整体,由单要素至多要素。故在不同阶段,所涉方法各异。吾已明确指示,且所探讨者乃高粱种植过程中碳污排放之关系,包括协同与不协同,即权衡与协同之意。至于量化之法,虽已有相关者,然未必适用于此。前日命尔等编纂之书,非随意之举,实与论文相关,为此做铺垫。君与友虽均涉及此领域,然因行业不同,各自路径亦异,或有相似,亦多不同。

“敢问量化之术何解?譬如碳之削减,而污染之排放益增。”

汝宜细研典籍,今者关于减排降碳之关系,已有诸多研究。或论其协同效应,或探其权衡之道,皆为其关系之一端。然于他域,亦有减排降碳之探讨。吾辈业已有所作为,惟针对他业而已。当今国家倡减排降碳之协同,然吾等暂不论其协同与否,盖初起之时,未知其是否相协,须待评价后方可知晓。且当前之法,非止一也。

“今有何策,即汝所览之典籍所载之术法乎?”

岂有以指标度之乎?然此法或有相对之弊,皆以基准之景为据。譬如对其某一部进行优化后,与原本相较,二者之关系何以变?如吾等易其原料,则污染排放增减何如?碳排放又增减何如?若施一策,污染排放较于往昔及现实之景皆减,则此策具协同效应矣。然若碳排放虽减,而污染增之,则二者非协同也。

“吾尚未览此方面之典籍,仅观尔所发之微信公众号文,及彼群内每篇链接之内容”

吾仅举一例以明之,此其大旨也。譬如以基准为参照,吾等采一策以干预之,观其污染排放与碳排放之变化何如。若二者皆降,则显有协同之关系,此初步之判断也。若一增一降,则非协同矣。若二者皆降,尚可进一步察其协同之程度,有相对之协同,亦有绝对之协同。此皆需君自观之,非吾言毕而君不察也。

“吾必观之。”

其言甚繁,犹饮食之需消化也。

又有一事乃污染排放。此排放者,实乃浓度之概念。其排放涉及类别繁多,于某类之中,又有诸多组分。组分之内,于特定行业,须细化之。如大气之中,人皆瞩目于二氧化碳与Pm2.5,然于汝之行业,其特性污染与主要污染或有不同。汝宜学他人之思路,得其方法之原理,进而运用于汝之特定情境,非可照搬照抄也,知否?此皆需汝消化之。

因前所言现状分析,实乃为碳污排放现状之探究。汝应先观高粱种植系统,从生命周期之角度审视,自原材料开采、生产运输,至使用,如高粱种植完成此阶段,其污染排放为何?温室气体又有哪些?据此,构建碳污排放之关系。吾前所发文献中,有生命周期评价之部分,通过研读,汝可了解此行业在整个生命周期阶段,如从原材料开采至高粱种植完成,其污染排放与温室气体之种类为何?

“但是大部分文献都是写高粱油的生命周期。”

“勿言高粱油之非,尔宜观高粱之本色,知之否?”

尔之疆界止于原料采掘至高粱长成之时,后续之事非尔所虑。后涉高粱之多用,尔可暂置不顾,直至高粱长成,收获即止。后之高粱利用,多途并举。故吾言高粱种植,实则种出即止,此乃尔之疆界之设。

疆界之设,皆因研究之需。若欲探究碳中和之道,如高粱之多用可否纳入其中,乃后事矣。吾先止于种植,先寻疆界内之机遇,观何措施能减碳,再观其对污染排放之影响。探讨碳排放与污染排放之量及关系后,终察其对环境可持续性之影响。吾等用综合之法,如能值评价,皆属综合之术。前者乃单一、确切之指标,如碳排放核算、污染排放核算,皆属简单,乃单一之论。后者则需综合评价,即可持续性,能值之法,乃综合之术。

今用改进之可持续能值评价,其内要素繁多。实将资源之结构、效率,乃至经济产出、环境排放、污染排放、碳排放等皆融于其中。

“即彼诸指标之可成否乎?”

“甚矣,其综合之至也,以其乃一综合绩效之指标也。终而论之,乃一极综合之评价,前则单一评价矣。何以需单一评价?盖因国家今甚重碳中和、减污降碳之关系。又者,国家亦重视减污降碳与可持续性之关系。吾等即围绕国家之实际需求,探讨此问题,因目前无人从事,吾实言告汝,吾亦曾览相关文献,然需汝细化之。”

“彼师兄言汝为之事同彼所为之事。”

“诚哉斯言,汝等皆拾得半截而妄言。”

“因吾见此事而不知,故先问师兄,彼言汝之事仅换一对象,与吾事同。师,何以从高粱棉花间套作转为高粱?”

“先做高粱,行单一之法,间套作或可作减碳之策,然汝需细览相关文件,吾所发文献中亦有,观之有无此减碳之潜力。吾观之,彼等所做之报告似有此说,然汝需深入文献以证实之,或可作碳中和之一策?”

“吾已览之,所言者,间套作较单作之排放,犹有过之。”

“故需评价之,吾等不可轻信人言,某些事物。”

“吾前观之,乃生态系统之服务也。”

“生态系统服务之务未及,宜置诸后。尔当循吾所授之思路,自简入繁,先为读书报告。生态系统服务之事,可待终章之综合绩效评价时再议,因其实乃复杂之议题。”

“余近二月专注于生态系统服务之研究,如何融入其间?无虑,日后必有用处,譬如碳污协同之法。”

“诸多领域皆有相关研究,如污水处理系统之类。”

“汝只需略知大体原理,其法今虽难言其易,然原理实非繁复。减污降碳之关系乃在评价,协同则有二者、三者之协同。吾今所论,非令汝逐句记之,但为示例耳。协同者,犹一箭双雕,一事而获双效,若得其一而失其二,则非协同也,知否?现实之中,不协同者多矣,一箭双雕或箭多雕,斯为协同。”

“吾知协同之意,唯量化之法未知。”

“量化之法,吾已述之。”

“终评其协同,需有基准为参照。譬如以现实模式为鉴,行一措施后,观其是否带来协同,抑或权衡?”

“吾观协同之说,乃改变措施后,其浓度与先前标准相比,若同降或同增,则显协同。”

“尔视其浓度,乃属负或正乎?”

“然无论正负,皆需协同。”

“若为正,则愈大愈善;若为负,则愈小愈佳。”

“哦,吾已明了。”

故吾辈所行协同之策,皆基于两要素之共进。至于其影响之正负,如污染浓度,宜减不宜增;然经济效益,则宜增不宜减。

“此诚未料及也。”

此皆基础之事,稍有专业之识者皆能知之。故尔所言,实无需赘述,当自行探究,针对汝业之环境,明晰基础之理。譬如环境、经济;资源、环境;资源、能源;环境、经济等诸方面,孰为正,孰为负,此皆当明辨之。资源消耗宜少,能源消耗亦宜少,经济则宜大。论及结构,能源资源之不可更新率宜低,可更新比率则宜高。此皆常识之属。协同之际,观措施之后,正向指标是否日增,负向指标是否日减,正向益大,负向益小,此即协同之征。先行撰读书报告为要。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皆现状之属,通常搜集资料核算以分析。譬如选定某地区某年为基准年,观其后续年份污染排放与碳排放之变,即可算出协同或权衡,此皆可算得。今经济学中亦用此法,以基准年为参照,观其碳排放强度及其变化率。

“譬如以贰零壹伍为基,若自此年至贰零贰零,每年碳之排放与污染之出皆逐年攀升,此乃谓之协同乎?抑或有他解?”

“若碳之排放犹增,则须察污染之排放。此时须辨所用者,乃强度之指标或总量之指标。故需细察,譬如高粱,其一公斤抑或一吨,其碳排之强度与污染之强度相较,如何变也。盖温室气体或有多类,皆需换算为同一单位,即CO2当量。污染之排放亦然,因其种类繁杂,否则何以相较之?”

“吾略观高粱之文献,知其种植过程中,最大碳排放为氧化亚氮,而无CH4等。”

“故每行业皆有特色,高粱与水稻迥异。”

“且相较于其他旱地作物,高粱之碳排放最低,乃以单位计。”

“诚然,高粱有固氮之能。”

“至于其最高碳排放,首为人工,次为农资与机械,而其他种植过程反而较少。”

“若欲行此核算,先观碳排放核算之法,须用标准化之法。”

“气候变迁之众议否?”

“彼之计算,未及人工排放之项。其重点乃化石能源,如化肥、农药及柴油之排放。”

“当以标准之法行事。然也,我华夏今日亦采用国际标准化之法核算,IPCC引入国内后,我国已对其系数进行调整。”

“故于此,吾先述其思路,尔当自行查阅文献,细细领悟。而后步步为营,先学其核算之法,即碳排放及污染排放之核算方法。首先,需明确边界,始于何处,终于何处。边界既定,再寻排放之源,确定活动水平量,进而确定系数,最终核算。得碳污排放数据后,方可计算其二者关系之变化。”

“吾观其计算协同关系,皆用某模型。”

“有模型亦有指标法。协同乃一宽泛之概念,需在特定情境下,明确何者与何者协同,是二者协同或三者协同,有多重选择。多重选择即多目标优化,数学中常见。故汝选择何法,皆取决于汝之功底,数学与计算之能力,故每人皆有不同之法。”

雍葭觉此模型稍异,未尝涉猎。

今余所论,大抵皆以指标为凭,以此指标,亦能明事之经纬。当共议一问题时,众人各有其思路与方法。尤在方法上,当依己之实际情况而行之。若某物之基础确实未及,亦须如实以对。

“吾甚欲学之。”

若基础薄弱,如欲习模型之术,必先筑数学之基,或备有既定计算之能。盖模型之术,稍涉编程,故亦须有些许编程之基础。若备此二者,则成就可期。同此数据,善数学者,以异模模拟,可得殊异之果。然此因人而异,适宜己身者乃最佳,不宜轻取他人之法。终须数学之助力,否则结果出而不知解,一堆数据,何以析之解之?

“若模型培训之课,吾皆欲往,然未见其踪迹。”

“模型之训,虽多如牛毛,然须依需而行,非尽学而后为。实践之中,遇未知则学,或与人合,或向人请,随事而变,灵活处之。未知者,未知其缺何知识,何技能,皆于学中寻得。能解则解,不解则请,此乃摸索之道。”

“诚然,吾亦觉此道如摸石过河,须有导师指引。”

“吾已为你指明方向,内容、科学问题皆已示之。方法亦授,汝须逐步领悟。”

“吾当徐徐领悟,然师言何如?”

“汝之用功,吾能观之。汝观后有何感想,或能否提出有价值之问题,皆可见用功与否。非言用功即用功,若基础未明,初或可谅,然不能久停于此。汝需渐进,吾观汝之进步。问题须深入,非止于皮毛。博士之学,需有自学、研究之力,科研之思,非本科生可比。本科生有时需吾等引导,方可入道。”

“吾已为你指明道路,由简至繁,依此而行。读书报告既毕,当循此而行。然此方案,汝须自行整理消化,开题报告时,需成完整之方案,虽粗略,亦需有之。目标内容须汝自消化,非吾之所作,乃汝之所得。汝需细化之,使文献支持汝之研究,方显顺理成章。下学期需考开题,故吾今出此方案,汝宜好好消化之。”

“来岁课题之始,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皆属必经之序,不可或缺,盖因新定之教育方案,对诸环节有明确之要求。昔日则不然,学子多忽视此等步骤,至毕业方始开题,然今宜预为绸缪。”

“吾等前所遇之框架,乃因昔日不重环节,学子多急于发文,而忽略整体之架构,故论文多不成体系,评审时难免差强人意。今吾已略定大纲,或有细节待优化,然方向既定,学子可循此而行。期刊论文之撰写,宜从各部分中择其要点。”

“吾观其中或有佳作之潜力,尤以高粱碳中和之路径为甚。此可通过对不同情境之分析,以成佳作。”

“敢问情境模拟所依何据?”

“情境模拟需深入文献,寻得有效措施。如高粱之减碳,可从农业资料、种植过程等角度探寻。需搜寻现有措施,并考其减碳效果及数据支撑。而后结合研究地区之特点,观其是否适用。若一地采取措施后减污降碳效果显著,则可与其他措施结合,形成综合之方案。现今中国碳中和规划,亦循此思路,先寻现有技术之减碳效果,再组合成综合方案,以观其潜力。故言2030年达峰、2060碳中和,非空穴来风,乃基于现有技术与未来预测之结果。”

“据模型所预测者,吾已观之。”

“模型之中,技术乃其根本。今将技术融入模型之中,成为不可或缺之要素,并将模型参数整合于其间。模型者,算法之集成也,模拟之时择技术以组合,成诸情景,自动运算之。其利在于建模之初,然每模型后必有庞大数据库以为支撑,尤以中国模型为甚,皆赖大型数据库而存。清华之学者,致力于此模型研究逾年,以计算机算法等治之,皆基于此理。”

“余尝涉足此领域,基础数据颇为丰富。以高粱为例,单位面积农业资料消耗、劳务、人工、经济等数据,全国及各省皆有,余皆得之。其余数据则可由文献或统计资料补充,足可支撑研究。科研之道,虽贵在创新,然数据之支撑亦不可或缺。”

“思路之初,先观现状。继之,权衡时空分析或空间分析,或择一地而行之,以工作量计。因同窗之研究,遍及二十余省,费时颇多,故余或将择地或全国以行空间分析,再作定夺。数据已备,唯后续核算或增工作量矣。”

“碳排放之研究,前期搜索、数据整理稍繁,后期情景设置则涉减污降碳技术之组合与空间匹配,稍显复杂。情景设定与空间匹配后,便可依生产规模算出数据,评估减污降碳之关系。最终乃综合性能值评价,基础数据已备,物质、能量、农业资料皆有,他经济数据亦可在报告中寻得。仅需补充碳排放数据,以成综合评价之基础,此研究层次性渐显,环境可持续性更为关注。”

“污染之排放入能值之中,此是否可计为环境之负载乎?”

“吾辈今已有此法,且皆有相关之文献,吾已用之多年,料汝亦未曾阅乎?”

“汝所作之攀枝花篇,莫非便是计算污染排放之文?”

“非止一篇矣。”

“然汝那篇甚早,吾已细阅之。”

师后续皆已更新,彼法亦有所更,十八年后再度出新法,师等亦将环境容量纳入考量,昔者未曾虑及,且将污染排放分门别类,继整合入指标之内。今后于此领域,因法度、体系已略备,故或于细节处再作完善。师曾欲作挑战之举,评估高粱之情形。今吾邦之高粱多自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输入。师发之文内,有专述之者。

“吾已览之。”

“师兄之师所为,乃中国与异国环境可持续性之比较,然其未虑环境排放之影响。其思路尚可为你文之支撑。吾等之作,他人未曾从此角度入手,高粱之碳中和领域尚无人涉足,且高粱乃重要作物之一。”

“岂非因其碳排放甚低乎?”

“非也,尚涉及其与其他粮食作物之征地问题。”

“如荞麦、棉花等。”

“非也,高粱与棉花并不争地。”

“或有之,各地情况有异,暂且不论。然其仍为重要粮食之一。”

“余欲作一空间分析,以比较各地种植高粱之环境优势。彼等评价云南种植高粱胜于东北,汝可自行深究。”

“自行寻觅,现不必急寻,仅从彼角度评判。吾等考虑排放影响后或有新变。再者,吾等亦需考虑减污降碳之影响。此篇读后,汝当提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之方案。今无人涉足此领域,不仅此行业,他业亦然。虽国家政策已定,然能行之者甚少,故同窗之研究涉及部分方法,此属常情。方法可共用,然结果、切入点各有差异。”

且可与国际相较,巴西之于此,研究亦颇繁,可较之以巴西、阿根廷。以辨我国自种之益于环保、减污降碳,或进口之利,实宜比较以定。

“善。”

此思路乃由局部至整体之演绎,其间数法当深思之。汝需悉心消化,而后明其所需参数,探求所需数据,涉及碳排放与污染排放。首当查阅文献,明辨界内排放源,清楚何种污染、何种碳排放,而后核算之。核算之道,非为繁难,惟碳污排放之关系须细究。简易者如指标法,复杂者则模型法,能否领悟,全在汝心。吾能解其义,用之亦无妨。此事可后议,汝自消化之。至于情景设置,当寻相关案例,或针对特定地区,或通用诸地,或有特定于种植之措施,需因地而异。如农业资料之减污降碳措施,多具普适性。

“化肥易以有机肥,此为一途。”

“虽为一途,然其协同性如何,须依特定情境评估。有施有机肥者,或致甲烷排放,当综合判断其碳源、碳汇或碳中和。最终乃能值评价,此即吾所言。吾已尽言,余者汝自为之。”

“吾必尽力而为。信心在胸,若一年不明,则二年;二年不明,则三年。总有开窍之时,望汝勿急勿躁。”

“尔何急之有?”

雍葭时有感,师怒则惶惧,惧见君面,故宁以电话相联,或腾讯会议,亦不敢直面,心甚忐忑。

“汝勿需忐忑。”

“总之,汝当自入其境。”

“吾日观之,实乃日观,然汝一催,余心便紧。”

“另有一事,汝在呈吾等正式材料之时,务必先整格式,以合规范。此前余已告汝,读书报告、开题报告皆有其规范,内容暂且不论,他人一见杂乱无章,便觉态度不端。初时内容,人或许不苛求,然格式之观,专家今评之。”

“吾之格式,乃自述之物,非抄他人。”

“已言有统一规范,皆依文献综述之例,汝不可自为,今论文、开题报告、读书报告皆有统一之规范与格式。汝不可随意发挥,知否?汝PPT讲述时,逻辑需清晰,然内容可自由发挥,然纸质版须规范。否则,他人一见,便觉态度问题,非能力所限。汝初时能力稍低,人尚可理解,但态度不端,则令人不悦。今研究生院皆有模板,汝当遵之。

“吾已取之于网端,下载之矣。”

“此事岂有甚难?宜当细心规范之,且尔之文献、排版皆应整顿得体,何敢有稍失之处乎?犹如人身,吾不论尔之形貌如何,然于正式场合,尔必当留意衣饰之整洁。若于正式场合疏忽,则他人岂无訾议乎?”

“彼何言?”

“吾等之开题报告、论文、期刊,皆有格式之要求。若投稿于不同期刊,必当遵循其规范,非吾等所能擅改。因投稿于杂志或机构,皆须按其要求行事。及至工作之后,亦当遵循单位之规范,尤其在固定要求之下,更不可擅自创新。譬如基金申请,纵尔创意无限,若不遵循其模式,亦将遭拒。须知,首当符合其要求,而后人方观尔之作。基本之规矩,务当明了。此后宜留心于此,免因格式、写作之失而遭贬抑。尔若能稍加注意,规范行事,则于写作材料之时,先观要求,定框架模板,而后填充内容,则可免日后调整格式排版之劳。如此,则善矣。吾事亦多,暂且别过。”

“师者,宜多予吾鼓励,勿轻予否定。”

“吾何尝否定于尔?”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