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苑琴声伴书香,药食同源论短长。
萧友一曲惊四座,养生之道共传扬。
有雅苑之主茜云者也,为招徕宾客,极尽心力,置古琴、钢琴、歌咏、书法、茶艺、读书之艺于其中,无所不用其极,乃至亏本以求声名。每隔周周一下午,有老者热心筹备读书会,虽以茅台为引,亦有小议,然人气尚能维持。其间男子仅一人,然女子热情未减,或有微词,如责其不将俸禄献于内室,然此议止于边缘,未及己身,故读书会仍有人参与。
读书会之初,论及药食同源,明食为养身之本,能强人之体魄,其力非药石所能及。合理饮食,犹药之疗疾,兼补体力,功胜苦役。继而细述食物之四性五味,各有其性,各具其味,因人而异,因病而选,以求保健疗疾之效。
春时食山药百合,犹获珍宝;莲子扁豆,佐餐之佳品。秋风起时,胡桃碧子,满盘皆珍。东韩防风,松江之畔,草药亦成佳肴。
今引诸君共赏舌尖之珍馐,领略中医药之奥秘,解密五脏养生之道。自古民以食为天,二千载前,古人已明食物之重要。昔汉高祖刘邦纳利基之言,固守敖仓,因粮足而胜战,终成大业。至今,食品之健康与安全,仍为民生之大计。
今人所求,非止果腹,更冀强身健体,美容养颜。食物者,生命之源,健康之基,为人体提供所需之营养素,使人体达最佳之状态。故曰:健康可食得,美丽可食得,幸福亦能食得。
琉璃记辰刻二分,论及饮食之要。食者,养生之本,其理源远而流长,自古中医“药食同源”之道,昭昭日月。此道之深,医家之先,亦庖厨之基,功业赫赫。黄帝之《内经》,五味调和,详述食材之治病之用。唐之孙思邈,尝遍天下,育徒孟申,其名永垂。所著《千金要方》,述食物之功,传颂千古。及至明清,王侯贵胄亦亲下厨,烹佳肴以疗疾,皆药食同源之典范也。
辰刻二分五十三,再论药食同源之本。其一,药食之间,界限非截然分明。其二,中药与食物,同源而异用。《诗经》有载,先民觅食,得植物之力,遂有栽培之智。《内经》又云:“空腹服之为食,患者服之为药。”此言药食同源之精髓也。又《淮南子》曰:“神农尝百草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可见神农之时,药食之分尚未严明,无毒之物皆可为用。
辰刻三分四十八,论及药食之分化。随经验之累积,药食始有分别。火候之运用,熟食之法,烹调之术,渐成体系。药食分化之际,食疗与药疗亦逐步分离。然饮食之源,早于医药。人为生存,必取食物以养身。经长期实践,知食物之益害,讲究饮食,以抑疾病,遂成今日中医药膳之体系。
读书会中论及药物食物之关系。非谓药物即食物也,乃有药物专治病疾,食物供饮食之用,亦有药食兼用之品,如橘、粳米、米糖、花椒、南瓜子等,既为美味佳肴,又具疗疾之效。
研究示,医药于健康之中仅占八分之一,而饮食之调理却占十三分之一。尤对亚健康及营养不良所致之疾,饮食之防治功竟达四十七。故知,长期坚持合理饮食,其效胜于药物。
中医药与中华饮食之药食同源观念,深入民心,影响深远,形成独特之饮食体系。思及日常所食,多少药材兼具养生之功?或未及料。如生姜、八角、花椒、肉桂等调味品,麦芽小麦、扁豆等主食,荠菜、冬瓜、马齿苋等蔬菜,山楂、无花果等果实,乌鸡、甲鱼、牡蛎、羊肉等肉食,皆可与中药配伍,成食疗养生之药膳。而那誉为回生之三七,养生之枸杞,亦常见于餐厅之药膳菜谱中。更有玫瑰花茶、鲜芦根汁等饮品,亦成百姓餐桌之常客。
辰初,余欲与诸君共探食物之四性五味。中医之道,博大精深,古人以中药之四性五味,推及于食物,以为食物亦具四性五味,此即食疗之精髓。因人体之异,病情之殊,择取有保健或治疗之效之食物,烹而食之,以达食疗之目的。
辰三刻,论及食物之四性,乃寒热温凉也。寒凉之性,能清热泻火,解毒。如夏日之菊花茶、绿豆汤、荷叶粥,皆能清热解暑,生津止渴。温热之性,则能温中驱寒。如严冬之葱蒜、羊肉,可祛寒助阳,健脾和胃,补虚益体。
辰五刻,再论食物之平和之性,如五谷杂粮、米麦豆类等,皆具此性。又论五味,乃酸苦甘辛咸也。五味各有其用,能散能行,各具妙效,此皆载于《本草中华》之中。
巳初,论及五味滋养五脏。五味杂陈,乃人生之本。食物之性,对人体各有作用。新食物能祛风散寒,舒筋活络,行气止痛。如生姜,能发汗解表,健脾和胃。胡椒则暖肠胃,除寒湿。甘性食物能补养身体,缓和痉挛,调和性味。如蜂蜜、精米、枣等,皆属此类。
巳三刻,论酸味食物,能收敛固涩,生津开胃。如石榴、乌梅等,皆具此效。苦味食物能清心除烦,泻火通便,解毒疗疮。如苦瓜、杏仁、莲子心等,皆具此用。咸味食物能软坚散结,润肠通便。如海带、海藻、紫菜等,皆为此类。
兹读书会之际,雅苑之姊妹与众自学之士共研“药食同源”之理,深究食物与药物之关联,探其四性五味之奥秘。至于课程之所得与所感,虽非此次之重点,然众人所盼者,乃下次读书会之再聚,更乐于其间之家长里短,闲谈琐语,以度悠闲之时光。此乃一时之特定需求,亦年轻学子与辛勤工作者所羡之状态也。
-----------------
萧友献一曲,乃自全民K歌所录,闻者皆赞曰:“妙哉!”其音颤滑相叠,技艺娴熟,信手而成。然萧友谦逊,言虽经APP修饰,仍存瑕疵,需精益求精。同窗闻之,无不叹服,赞其才艺出类拔萃。辅导师亦发图以示嘉许。
或问:“此曲莫非声卡所录?”答曰:“原声已佳,加以修饰,更显非凡。”
又问:“今日雅集如何?”对曰:“现场观战,师者风采,令人钦佩。”
有羡之者曰:“未能亲至,实为憾事。”又云:“现场之韵,远胜网络。”
解之曰:“此曲乃全民K歌所录,未用声卡。”
辅导师点评,建议曰:“空间感稍远,音效宜选悠远,过渡之音应更自然。”
老呼昻见萧友深夜吹奏,关切甚深,赠以中济经络穴位图,劝其白日多吹,夜则宜息,以免伤身。此老呼昻习中医,注重养生之体现,人缺则思补也。
又诫之曰:“清早多吹,夜则宜休。师虽晚播,然人少效微,长此以往,身体难支。”
萧友、萧师皆以为然。
亦有同窗言:“夜吹箫,别有一番风味。”然非人人皆同此感,或亦读书会应者寥寥之因也。诗云:
读书会里声声赞,药食同源字字谈。
萧友箫声曲曲妙,同窗笑语声声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