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quge.cn

人一旦有所觉悟,其实看重的就不会只是生与死这些事了。而是如何活得更加有价值,更有意义或是更加有尊严。在生与死之间的选择其实隔了多个层次分明的界限,所以生死并不在一念之间。

除去意外事故和疾病,其他的因素的死亡更像是一种阵痛形式的人口流失。但造成死亡的原因往往才是人们真正所在意的。平平凡凡的也好,罪大恶极也罢,对于死亡的思考才是给予生命最起码的尊重。

生命的生死是全世界每天都会上演的,其实这是自然存在的普遍现象。伤心只是一时,缅怀与反思却是一世甚至更加长远的。

战争是一台生命的绞肉机,出于一个生命的良知,我们从来不希望战争的存在。引发人们思考的,是战争的起因和战时的人员伤亡背后,到底是人为罪恶还是间接的人间悲剧。抑或两者都有。

至于自杀,不管是生活所迫或者受外界迫害都是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峻的问题。存在自杀的原因很大程度在于一些心理压力无处释放所带来的恶果。

不得不说到的,我们对于心理医生和心理辅导还存在很大的误区。在我的个人认识当中,心理医生和具备心理辅导的人其实还是很少的。

不是说简单粗暴的认为心理压力大看心理医生或者进行心理干预就能轻易地解决问题。存在的原因、心理干预治疗的资源与效果都是有很深的意味在里边。

观念上的改观也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像是对于艾滋病的宣传和认知一样,对于存在心理压力的人员来说,恐怕无法及时进行心理干预的原因就有不少来源于一种恐惧。

这恐惧有外面对他们的看法,也有自己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心理疾病。或者把看心理医生这件事当成了洪水猛兽。但是,及早干预治疗才是最有效的避免压力过大致使悲剧降临的手段。

至于他杀的存在,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悲剧,生命的代价是惨痛的教训。罪犯本身固然得为此付出代价,但如何防止同样的事情发生就更加需要关注了。当今社会其实对这些的认知与反思后的行动都是值得肯定的。一个社会的好坏从来不是由当前的现状做出判断,而是有没有做出改变(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的决心,加上目前的现状综合得出的。

为了他人付出生命值不值得?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为了挽救或者守护他人而做出必要的牺牲是值得的。

前阵子网上有一些关于儿童读物的话题有谈到这个问题。孩子的母亲讨论分析得出“没有人值得你(指孩子)为他付出生命”的结果,这个有不少人表示赞同。

但这其实是另一个层面的事了——这是一个为了一个信念或者信仰(或者真善美)付出生命的例子。问题不在于付出生命的代价,而是值不值得付出的情况(当然,付出生命大多是意外或者不得已才为了他人作出牺牲)。

如果不必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追求某些珍贵的信念与信仰,那何必选择付出生命呢?但如果是外界环境(像是封建社会那样)所迫或者类似的压力逼压,非得以付出生命为代价的才得以继续追求的话,我想情况就要另当别论了。

当然,对于和平年代的儿童读物来说,生死的观念可能影响会很大,父母为了不懂事的孩子效仿,必要的干预是无可厚非的。可以的话,以其他非生死方面的类似读物替代是最好不过了。

但从我个人小时候的经历来看,其实故事里面主人公的生死对那时不懂事的我影响并不大,我也只记得生死反而没那么重要了,而是故事本身反而很重要,我也喜欢读。

如若可能,以生命为大;如若不得已,则生若如愿,死而无憾。故而,生与死从来并不在一念之间,而是从一开始到现如今的成长与认识所决定的。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