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家父曹孟德 第52章 闲谈

作者:小杯杨枝甘露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7-09 22:42:06
最新网址:www.bquge.cn

军议结束时,已将近未时。

曹昂在原本用来议事、会客的主厅内,大摆宴席。

一是为了款待刚刚降服的四个山寨首领;二来,也是为潘璋、孙康二人践行。

昌豨虽然已经败亡,但其麾下士卒逃散者颇多。

一旦这些败兵尽数返回老巢,重整旗鼓,潘璋等人攻占羊角寨的难度会急剧上升。

因此,时间紧迫。

宴会结束后,二人便带上所属军械物资,启程去了沂山。

高顺、孙观、伊籍等人,则跟四个山寨首领,商议起了接收、安置事宜。

四个归附山寨规模适中,均有两千多人口。

但由于原本是黄巾后勤营地,所以其中老幼妇孺居多,青壮反而很少。

也正因如此,才会直接归附曹昂。

说实话,这四个山寨首领来望海峰之前,心情一直很忐忑。

他们很担心曹昂因为妇孺太多,而拒绝接纳,又或者提出许多非分要求。

比如说,只要青壮男子和适龄女子。

这并不是杞人忧天。

在今日之前,他们不止一次想要找一个实力强大的山寨投靠。

但一些愿意接纳他们的山寨,所提出的要求,就是只要青壮男女。

在大多数山贼头领眼里,除了青壮男女之外的其他人,都是浪费粮食的累赘。

没办法,山中粮食实在稀缺。

并不是所有山寨都有之前孙家寨的实力,能够四处劫掠。

至于只要青壮,山寨会不会缺人?

开什么玩笑,这年头最不缺的,就是流民。

只要战乱一日不结束,逃入深山避祸的百姓就一日不会断绝。

更何况,哪怕几十年前天下尚且太平的时候,泰山中的山贼数量有丝毫减少么?

并没有。

永兴二年(154年)十一月,泰山、琅邪贼东郭窦、公孙举等聚众三万人,破坏郡县。

延熹三年(160)九月,泰山叔孙无忌举兵起义。十一月,攻杀泰山都尉候章;十二月,遣中郎将宗资讨破之。

这两次起义由于规模过于巨大,所以被记载于史书。

而规模相对较小、未见于史书的叛乱,根本不胜枚举。

简而言之,泰山上的山贼从来没有彻底平息过。

更可怕的是,未来也极有可能一直存在。

哪怕彻底清缴一遍,也没用。

就如同,历史也总是不断轮回一样。

对于曹昂来说,他能做的也只有眼前事。

比如,尽量让治下之民活下去,无论老幼。

具体操作事宜,自然不用曹昂亲自处理。

因此,在兵书的后半部分借予典韦后,他便直接离开了。

当然了,借予兵书的动作,曹昂特意选在了人多的场合。

此前拔擢高顺、奖赏潘璋的举动,难免会给典韦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典韦本人或许并不在意,但曹昂却不能不管。

示之亲近也好,收买人心也罢。

有些事情,做了总比不做强。

......

时光飞逝。

转眼间,曹昂已在望海峰呆了一月之久。

时间悄然来到了初平四年的五月初。

为避开蒙山南麓实力强劲的臧安寨,众人商议后,决定先北后南。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高顺、孙观分别率兵攻下了十个中等实力的山寨。

此外,还有四十多个小型山寨主动归降。

整个蒙山中北部,除了翠石寨、天莲寨,已然全数平定。

不过,最让曹昂觉得惊喜的,还是辅兵营的变化。

即使补充完各部曲战损,辅兵营仍有六千之众。

而且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虽然战斗力还是较为孱弱,但至少不会在野战时一触而溃。

战果丰厚,问题也同样不少。

首先,缺文吏。

不是伊籍这种熟读经书的大才,而是处理日常琐事的底层文吏。

伊籍已经精疲力尽了。

他每天的休息时间,不足两个时辰。

蒙山中,识字的人实在太少。

伊籍费尽心思,也只找到二十几个认识百字以上的人。

能称之为读书人的,堪堪六人而已。

其实也很正常,但凡读过书的人,在哪里都能过得很好,何必跑到深山里受苦。

可伊籍就惨了。

这点人根本无法满足日常所需。

尤其这一个月内,高顺等人几乎没有停止过用兵。

各部曲轮着来,不间断地持续四处出击。

到后来,曹昂甚至带着张宁,一起干起了佐吏的活儿。

不过,朝夕相处一月之久,曹昂和张宁的关系,逐渐变得亲近起来。

二人已经到了互称表字的阶段。

是的,汉代女子也有字——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这一日,阳光正好。

曹昂拎着一把胡凳爬上了观景台。

他是真喜欢这种在最高处四下眺望的感觉。

即使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心胸也会变得开阔起来。

片刻之后,张宁竟也翩然而至。

“子脩如此惬意,可不能让机伯看到。”

张宁看到曹昂并不惊讶,随口打趣道。

“所以我是偷偷跑上来的。”

曹昂回头看了一眼,又收回了目光。

张宁坐到曹昂身侧,看着山间云海缥渺无边,出神良久:“若是天下也像山间云海这般安宁,该多好啊。”

“令尊给安之取名的时候,或许也是同样的想法。”

“或许吧。”

提到张角,张宁明显有些怅然,“中平元年时,家父预感时日无多,便提前给我取了表字。宁和安之,寓意都很美好,可现实却偏偏与之相反。子脩,你说家父反汉究竟是对是错?”

“令尊自己认为呢?”

“家父遗言,说他从不后悔起兵,只是后悔错信了唐周。”

“那便是了。”

曹昂悠悠一叹,“何况即使没有令尊,天下当真就会太平安定了么?我不信。”

说着,他好似想到了什么,忽然问道:“安之,你信息灵通,可知徐州近况?”

“子脩具体想问什么?”

“徐州当真是陶谦的一言堂么?”

“当然不是。”

张宁直接摇头,“陶谦是丹阳人,对于徐州来说是个外来者,怎么可能完全掌控徐州。不过,其在徐州做了五年多刺史,政绩斐然,因此在徐州颇具威望。再加上此人很有手段,熟于制衡之道,所以能够压制本地的实力派。”

“这样啊。”

曹昂若有所思,“那徐州本地有哪些实力派?”

“我了解不多。”

张宁微微思索后,回答道:“不过彭城相薛礼、下邳相笮融、广陵太守赵昱、东海王氏、下邳陈氏、东海糜氏,这几个都是实力强大的一方豪强。”

“这些人都亲近陶谦?”

“除了薛礼,基本都与陶谦友善。”

“再加上琅琊国的臧霸,陶谦拥有的实力果然强劲啊。”

曹昂感叹道。

“确实如此。”

张宁知道曹昂与陶谦的敌对关系,隐隐劝诫道:“只要陶谦还在,徐州可以说固若金汤。”

那如果陶谦死了呢?

曹昂心中一晒,也就是明年的事情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