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玉珍终究还是不放心的说:“你们这三路兵马在兵力上并不占优。常德和灃州两地多招士卒,以七万数为限。所招士卒暂时交给范中训练,等到张文炳来后再交由后勤府统筹安排。另外作战时遇到土人则剿抚并用,以抚为主。”
“末将领会得。”
“对攻坚要有敬畏。你们也知晓了,岳州路在练兵,这里也要练兵,等我回到松滋也还要练兵。今年至少要练兵十万,但是都需要时间。一定要爱惜士卒。”
三人又是一番应承。
“你们都是老于行伍了,这些本不该我啰嗦,不过既然知晓就各自去准备;文炳没来之前,粮草的支出先找戴右丞;后续戴右丞再与文炳交接。”
众人各自领命,三个万夫长退出房内各自去通知下属。
“戴右丞,明日邀请城中乡绅来此赴宴,就以大宋湖广行省丞相的名义邀请。米饭、鱼肉、菜蔬,两菜一饭就行,不必备酒,粗茶即可。后日我就去灃州,也是一样的安排。戴右丞也带着从叡、从哲和从政去办事吧。”
“臣遵命。”
戴寿说罢就将房内的一干人等几乎全部带走了,只留了主公兄弟二人在书房内。他特地跟管家交代只要主公的亲兵有所指示,务必全力满足。交代完毕才出了府邸办事。
一行人坐牛车来到衙署门前,戴寿即命人将常德城内留任的隅正和坊正都传来等候命令。他自己却不进衙门,而是跑到城东永安门外的明三的营地去了解出征所需的物资。
话说明三、俞君正、范中三人出了府邸后,范中便与二人分开独自带着亲兵去城西兵营。
来到营地中,就让范乾准备两千骑兵、两千步兵准去接管俞君正的部下防守的桃源州的城防。
这边,俞君正出门就派了自己的亲兵队长去桃源州传递消息不提。
俞君正给明三提议下还是等到过完春节再行动更合适,因为只有数日时间了。再者准备出征也还需要些时日。
明三决定还是早去为宜,便打算先派莫仁寿去沅江县打个前站。
两人意见不一也就各自回营地传达命令。
等到戴寿等人坐着牛车来到的时候,明三已经升帐完毕。
明三出了营门迎接戴寿一行,拱手道:“末将有失远迎,还请丞相见谅。可是主公有什么新的指令。”
“将军客气了。那倒没有。不过是担心将军急着出征,缺少辎重、粮草。”
“火炮、火铳够用,火药、火绳充足,木马柞也够用了。先给我支取够三月使用的粮草,盐菜。另外棕索,革条各需二十捆,稻草两万束。”
“就这些了吗?”
“哈哈,就这些了。就找丞相要枪、炮、铠甲、刀枪、箭羽也没有啊。”
“那是。给我一年时间,我一定先把箭羽的产量提升起来。”
“那就仰仗丞相了。不过,攻打一座寻常州城而已,有这些火铳足以。”
“我就预祝将军旗开得胜。告辞!”
“恕我军务在身,不能远送。”
接着,戴寿又带着众人去北面拱辰门外问了俞君正同样的问题。
也是补充了些类似的物资。
最后才去西面常武门外问范中,范中要了不少粮草、豆类、盐菜的补给,另外还要需要木炭一万斤,生铁千斤和铅五百斤。
戴寿表示木炭充足,补给线会尽快筹措齐全,铁和铅都要想办法才能凑齐。
等到绕着城走了一大圈之后回到衙署,那些隅正、坊正都已来齐站在院中等候戴寿。
戴寿等人下了牛车后,众人随戴寿进到院内。
戴寿也在院中的石阶上站定,其他人则照着戴寿在路上的吩咐进到大堂内和后衙准备物品。
这边,戴寿声音洪亮的说:“今日本官将诸位请来是让你们来干一件小事。你们以本官指定的行文样式给你坊或者隅内的豪富之家写一封请帖。”
一个相貌有些忠厚的中年男人发出疑问:“怎样的才算豪或者富呢?”
戴寿平视前方,缓缓地说:“家里有田三百亩以上。或者家有资财五千贯以上。”
“这如何能知道呢?”
“奸猾!来人将人姓名以及在何坊何隅任职都记下,今后若是再不实心任事,一并处罚。”
被呵斥之人面露苦色。
其他人多有幸灾乐祸之态,相当部分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少倾,易南一等人将写好的范文拿出粘贴在木制墙壁上让众人自行观看。
另有一干仆役取了数张桌椅和数套笔墨纸砚让这些人写。
在写之前需要在一份保结册书上签名确保所写属实,没有故意漏写,否则甘愿受罚。
众人一看这保结册书也习惯了。上次让签了一份不欺压良善,不欺行霸市,不贪墨的册书,就能每月领五石稻谷。
那册书上写的是违反甘愿被抄没家产。
开始大家还小心翼翼。时间久了,众人心中只道这群人是傻子,平白让他们多得一份口粮不说,事情除了收取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大宗商品买卖的税款之外,其他杂税杂役一概不收、不派。
这群众人中在前朝多是受欺压之辈,不过也往往把有限的一点权利利用到极致。
现在好了,日子过得滋润异常,出入酒肆、教坊的精力和金钱也有了,真是翻身农奴把歌唱,时不时都说元帅府明元帅的好。
这不衙署一召唤,个个都急匆匆的来应承,等了再久也没有不耐烦的。
“一个接一个地写,写完之后本官还有事情吩咐。”
有了前面的小插曲,这时人人都排队书写,不少人还露出思索的神情。
“现在需要筹措一千斤铁,五百斤铅,盐菜若干,革条若干,棕索若干。”站在高处的戴寿一边念一边看众人反应,“能承办的一会儿留下来与这位周大人细说。其余人等几位大人登记完毕,用完印后再把请帖送到各家府上。”
戴寿办完事情就进入后衙的宅院里候着,以备明玉珍召唤。
这边明氏三兄弟誊抄一份就唱名一份,然后自有书写的人来领去。
说是请帖,也不过是一张对折的红纸。都是按着主公的指示办的。
另外一边也有三五人围着易南一说着些什么。明从政都一一记在心间。
忙完这些,这一日也过差不多了,便一道前去后衙的府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