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quge.cn

九月时节,天高气爽。

朱应辰闲在院中,看着苏展在给自己家中书写家信。

虽然将苏展留在了这里,但是朱应辰还是允许她给家中老父老母写信。

只是信件的内容,需要给他过目一下,不能透露虎头寨的信息。

“这些天都传闻你是星辰降世,天命之子。”苏展一边写着,一边跟朱应辰聊天。

“嗯!”朱应辰点了点头。

“是真的吗?”苏展抬起头,有些好奇道。

“什么真的假的?”

“就是你真是星辰降世,天命之子?”

“是的!”朱应辰很干脆地点了点头。

“我不信!”苏展一脸鄙弃的样子。

朱应辰默不作声,拿起自己手中的信报,就看了起来。

“你是想要造反了吗?”苏展又对着朱应辰小声道。

“造谁的反?”朱应辰抬头反呛道。

这话可把苏展问住了。

“我看史书中,那些造反之人,在起事之前,都会宣扬一些神鬼之事,以壮其威。”苏展道。

“哦!苏小娘子给我讲讲?”朱应辰笑道。

苏展紧盯着朱应辰,心道你这家伙难道不知道?

“陈胜吴广鱼腹丹书,篝火鸣狐。”

“大楚兴,陈胜王!”

“这你该不会不知吧?”苏展质疑道。

“知道一些!”朱应辰颔首点了点头。

“汉高祖刘邦起事之前,也自诩赤帝之子!”苏展又道。

“还有那大贤良师张角,起事之前也到处传布天命之言。”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所以你说我也要造反?”朱应辰笑道,“苏姑娘博古通今,还真不是一般的女子。”

苏展撇了撇嘴,心道那肯定是的。

“只不过,我这虎头寨,不为宋压,不为辽管,孤悬海角,何来造反!”

“苏小娘子,说我造反,也太言过其词了!”

苏展撅着嘴摇了摇头。

“但总不会无端起风吧,你定是有所图谋!”

朱应辰并未再多言,看着苏展继续写信,心里暗暗是道,自己现在已经割据一地,乃是要争霸天下,岂能概以造反一说。

苏展写完,交给了朱应辰,朱应辰检查一遍,确定并无暗语,便将信件装进了信封,然后让人送给范德彦。

信件送到范德彦手中后,再由他转给封古,由封古这个情报头领将信件送到苏家。

写完信的苏展,只觉得今日又颇无聊,在虎头堡,自己这个笼中鸟也不知能做什么。

“朱刺史,我看你书房内,有不少的藏书,我能进去看看吗?”她忽然想起,前几天看到朱应辰书房内有不少书。

“哦!”朱应辰抬头看了看苏展,然后点了点头。

“你自己进去随便拿!”

“好耶!”苏展脸上露出了些笑意,起身就往书房小跑去。

过了会,苏展一脸疑惑地从书房里走了出来,手里还抱着几本书。

“怎么了?”朱应辰问道。

“我发现了一些奇怪的东西。”说着,苏展将手中的几本书放到石桌上。

“呐!”

“这是你书房里的书,可我居然从来都没听过。”

朱应辰抬头看了看桌面,然后道,“你没听过很正常。”

“我也是来自书香大家诶!”苏展有些不平,“你这些奇怪的书哪来的?谁写的呢?”

苏展将书前后翻了几遍,也没看见作者的名字。

“这些书都是我写的。”然而,朱应辰冷不丁的一句话,把她吓了一跳。

“你写的?”

“哈哈!”苏展听罢,顿了一下,然后道,“难怪我说这些奇怪的书,我怎么从未听说过。”

“你这个山海大匪,居然写了这么多书。”苏展嬉笑道,“你不去读书做官,还怪可惜的嘞!”

“我现在不也在做官么?”朱应辰抬头瞥了苏展一眼。

“那哪能和科举入仕一样。”苏展轻声细细道。

“不过我倒要看看,朱刺史的书著,到底是怎样的!”说着,就拿起了第一本书。

“《户民土地论》”苏展摸着封面,喃喃着。

朱应辰抬头看了苏展一眼,微微轻笑,又似半分嗤笑。

“怎么?觉得我看不懂您的大作?”说罢,就翻开了书册。

而苏展这一翻开,一看就看了一个时辰。

朱应辰在外面巡视了一圈,又跟萧安商量了一些事情,回来的时候,苏展还是在看着这本书,不过书也都快揉皱了。

中午时候,郑家婆婆端来了许多糕点,又准备了一壶热茶。

苏展摸了摸自己的肚子,感觉有些饿了,才稍稍放下了书。

抬头一看,朱应辰正一脸坏笑地盯着自己。

“看懂了吗?”朱应辰道。

苏展盯着朱应辰,一言不发,皱了皱眉头,然后又露出了怀疑的神色。

“朱刺史,这本书,真是你写的?”

“说实话,你从哪里得来了?”

“苏小姑娘,你怎么这么不相信我!”朱应辰摇了摇头。

“你既然说你这个书香大家的千金都没见过,那我又怎能从何处得到?”

“这……”

“好,那我考考你!”苏展挑着眉毛道。

朱应辰不置可否地看了苏展一眼。

“食物生产的增长速度,为什么就赶不上百姓对食物需要的增长?”说罢,苏展紧盯着朱应辰。

“怎么,回答不出来了吧!”见朱应辰迟迟不回应,苏展撇嘴笑道。

“不是读书人,偏还要说这书是自己写的!”

“打肿脸充胖子嘞!”

见苏展使用激将之法,朱应辰也忍不住了。

你可以说我不能抗不能打,但是可不能说我没文化!

“苏小娘子,你过来!”

说着,朱应辰走到旁边的泥土地上,苏展见状,立即小步跟了上去。

“这是书中描述食物增长与百姓对食物需要的两条线。”朱应辰捡了一根树枝,在泥土地上画了一条斜线,又画了一条陡峭的曲线。

“斜线是食物生产量,曲线是百姓的需要量!”

“同时……”朱应辰又画了两根一样的线,“其实斜线也是土地的数量变化,曲线也是百姓的数量变化。”

苏展看着朱应辰,点了点头,想听他继续讲。

“假设一县之地,在大宋开国的时候,有良田十万亩,待开垦土地二十万亩;五千对夫妻,共一万人口。”

朱应辰在地上写下了二十万和一万。

“二十五年之后,良田可以开垦到二十万亩;五千对夫妻都生养了二儿二女,那就有了三万人。”

“五十年后,三代人那就有了七万人!此时土地开垦到了三十万亩。”

“不过这条斜线在后面就无法增长了!”朱应辰又在两条斜线后面补充了一条平缓的横线。

“因为土地是有上限的!”苏展点了点头,她明白这个。

朱应辰继续往下讲。

“七十五年后,假设第一代人已经去世,那第二、三、四代人,加一起总人口是十四万人!”

“而土地还是三十万亩。”

“百年之后,土地还是只能是三十万亩,而人口早就不是三倍之数。”

“越往后,情况越是严重!”

……

“听懂否?”最后,朱应辰丢下了手中的树枝,凝视着苏展。

“我……”

“我再想想!”苏展盯着地上的数字,挠了挠头。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