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quge.cn

“东郡之地,人户不足百万,不属大郡,想要开垦大量的良田,则需百姓齐力,若要齐力,就要让百姓有利。”

荀稷再次开口,已经仿佛是想通了,说话顺畅了很多:“以分田为利,下政令于百姓,如此便是惠政,将开垦之田,用于赏赐有功者。”

“种子、耕牛、农耕期间供给粮食,都请境内豪族出资,若是不肯,则请明公与我兄长商议,自颍川运粮资。”

“各地村民以数户为一组别,共垦一田,开垦出来就记功绩,期间有军民同耕。”

“这样的话,可以设立军屯营、屯民身份,把那些流民收治进来,”

“好。”

曹操低下头深思了许久,这些话足够明朗了,条理可见,思虑周全。

唯一的不足便是,以往各境田土都在各家族的产业中,百姓自有的田地少之又少,如此做法,当会引起境内各族不满。

他们恐不会相助,而且会团结一心,驱赶外来官吏。

曹操叹了口气道:“只有新开垦的田土,可以分于百姓,便以部分为赏赐,只赐给功劳出众者便好。”

“如此一来,屯民依旧会奋力立功,但只有少部分人能尝到甜头。”

“嗯?!”荀稷听完这话颇为惊异的后仰了些许,对曹操肃然起敬。

“没错,就是如此。”

拿出奖励让少部分人吃到,就可以激励大家继续努力拼搏,而实际上,很多人拼搏一辈子都注定吃不到这个红利的。

“明公,英明。”

“我懂。”曹操微笑了起来,如果让所有人都有赏赐,那么必然会让人失去热情与干劲。

荀稷也忽然想明白了,后世总结出来的所谓“屠龙术”、“帝王术”,其实也是在前人身上总结出来的。

曹老板这种青史上都大有名气的狠人,能一说即懂,甚至运用自如,也就不奇怪了。

“如此,唯一的难点便是这些当地的豪族了。”

曹操深思之下,喃喃道。

“不算难,”荀稷听到了,而且下意识的回应道。

“为何不难?”

“豪族、士族、世家名族等,均是在民之上,如果百姓是水,他们就是舟楫,明公可以尝试用水来对付舟楫,河水一怒掀起风浪时,大部分船都会翻,何况是区区舟楫呢?”

“百姓可以分田,能得赏赐,意味着可以在乱世求得一条活路,方才所说的固安也在这里,如果能让他们开垦分田,就能定居于此,心思就会安定,所以这开垦屯田,其实就是开定人心。”

“任何反对者、阻挠者,都是敌人,一切妄图和百姓农户为敌的人,都是纸糊的老虎。”

“嗬?”曹操眼睛微微瞪大,愕然的发出了一声短促的笑声,然后止不住的开怀大笑起来,“哈哈哈,好,好好……好个纸糊的老虎。”

“我懂,我懂你意思,子丰之言,颇为有趣,有趣!!”

曹操在大笑之余,眼神已逐渐凌厉,他知道自己一生注定要和士人相斗,这是出身所引起的仇怨对立,无法避免。

而就在刚才,荀稷提出了一条与自己所想截然不同的道路。

以水,治舟也。

曹操之前认为,乱世之中,士族最怕的是屠刀,治世时才是舟楫怕水流湍急。

而现在,他觉得若是都用,也未尝不可!

拥屠刀在手,以水流载舟,如何不能无往不利。

“好计略,子丰可愿主持开垦屯田、游说各方之任?”

“当然是不愿的,此职责任重大,在下资历太浅,不可能服众,明公划定一县之地,再派遣百人调用,我去督军民屯田之事宜即可。”

“当真?”曹操神情颇为错愕,还以为自己是听错了。

献了如此农耕大策,却不愿领主政之责。

“那子丰觉得,何人来主持最为合适?”

“我兄长吧,”荀稷表情平静的拱手,道:“他为人清正,有话冰清玉洁之名;为民忧心,有经国大才,此次功绩正好交托给他,待谷物第一熟而有所成就时,也好令他服众。”

民政、人脉、治国方略,甚至是身负荀氏的名望,如果刚刚到来就能有所功绩,荀彧的地位就不只是曹操硬抬那么简单了。

荀稷说完,曹操已陷入平静,他不得不重新审视眼前的年轻人,儒雅随和、进言通俗,而且务实不务虚,不说阿谀奉承之语。

不错,是个很不错的年轻人。

“好,那就依子丰之见。”

……

从大堂出来,荀稷行走在内城道路上。

“屯田之政,交托给兄长主持,我可以只负责鄄城附近,可调遣百人,接下来认真开垦、屯田,亲力亲为。”

“这样一来,就算是整体的屯民之政不佳,我也可以凭借自己负责的区域,略有所得。”

“屯民策论肯定是好的,但如果我不够份量,容易引起骚乱,一旦内斗则局势不能如愿惠民,还是让我的苟货老哥去头疼。”

“嗯,还有曹老板去给他撑腰。”

先站稳脚跟,给我的苟货哥哥一点地位,顺带赚取一些结算的奖励。

先定下一个小目标,在系统义父这里捞点好处。

荀稷一直认为,之前的奖励不痛不痒,主要因为自己没有担任要职,在世间的份量不够,产生的连锁反应、影响不大。

现在当个典农官,也许会有不少收获。

五日之后。

鄄城衙署给荀稷送来了一身黑袍官吏的服饰,今日可上任鄄城东廪丘的田土开垦。

他任的是典农吏,监督主理一地农耕之事而已,曹操为他配备了十骑,三十宿卫差遣。

从偏院换好了服饰,荀稷头戴发髻,腰间佩一把细长环首刀,身姿修长,目光英武,颇有神俊。

刚出院门,就碰到了同样去衙署的荀彧。

“子丰。”

“兄长好!”荀稷精神十足的向荀彧拱手鞠躬。

“叔父在长安安葬之事,我已打听好了,让你的朋友先行回来吧,也好相助你治理农耕,眼下时局纷乱,身边还是要有亲信兄弟才行。”

“打听得如何?”荀稷脸色一正,忙好奇的问道。

“说是,葬在了长安南郊,虽无大礼安葬,但也有友人照顾,故此不必担心,等到日后局势安定,再设防迎回乡土安葬。”

荀彧正色严肃的拍了拍他的肩膀,勉励道:“子丰此次所献之策……虽夯实大业之基,立足于农,但最终如何,要等数月之后方可见成果。”

“是,谨遵兄长教诲。”

荀稷收拾了一番,先行打算去上任,出得宅邸大门,他站在街道上左右看了几眼,想起荀彧方才说的话,不由得心中盘算。

“啧,算算时日,他们应该也办得差不多,该回来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