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砸下去,嵌入土中,抠出来非常费力。
要是能轻松拽出,就能省力很多。
这便缺少一条绳子。
没有绳子就自己造。
在这山中走得多了,他也遇到过不少药草。
其中就有葛根。
葛根的藤便是葛藤。
采摘下来炮制,可以做成葛布,用来做衣服。
这也能够用来搓成绳子。
葛藤绳做好,便拿来捆拴夯石。
捆扎好,双手发力,提起试试,再用力拽拉测试。
确定没问题,双手拎着葛藤绳,朝上抛提夯石。
夯石到半空,随它自然落下。
砰。
石头一半没入泥土,地面微颤。
“还行。”
确实比原先轻松许多。
但当他转头看着自己划出的房屋占面后,欣喜如同被泼冷水。
占面宽六米,长十米,大小不过六十平。
一平至少要夯石砸九下。
按一口气砸九下、一天上午下午十八下来算。
六十平便是一个月的量。
他哪有这么长时间?
想到这,他不禁看向手中葛藤绳。
双手攥握,发力上提,任由落下。
三个步骤,非常简单,但若细看,不难发现,他攥握同时他下盘已经扎好,开胯沉腰,吸气屏息发力,一气呵成。
中间各种复杂细节,造诣在这段时间不断磨练中,融入自然。
小道至繁,事情深挖,往细腻处做,必是复杂。
但话又说回来,大繁至简。
龙虎大劈各种发力,早在他一次次使用中融入了生活细节。
比如搬运竹子,搬得他双腿打颤,走不动路。
只能逆向运用龙虎大劈,用脊柱与吐纳配合,方向调动腰胯提脚前行。
每次都这样,时间长了,走路习惯便已改变。
砰。
发力之下,石头夯打,一下一下又一下。
体能很快见底。
来会琢磨盘算,才发现原来这法子没省多少时间和力气。
石头是死的,人是活的,他改变思路如此想道:“要是这石头,能像青蛙一样跳起来落下,这不就行了。”
于是,他稍微松开葛藤绳,尝试放距离拽拉。
这样一拽,把石头拽得跳起,再落地,不就能完成夯打了么?
想的往往都很美。
林炬薪做足准备,开胯沉腰,离远拽绳,用力一拉。
龙虎大劈。
嘣——
绳子骤然绷直,提扯石头跳起一尺,遂落地。
砰……
石头就这么砸在地面上,土也没夯打下去多少。
再一拽,还是这样。
这肯定有问题,他就在想,是不是石头太重。
想也是,这石头足足三百多斤呢。
想到这,他就去找块几十斤的石头绑起来试试。
结果绑好后一个拽拉,就见这石头朝前跳高两尺落地。
这就证明,重量确实有影响,但绝不是主要影响。
闭目拟想,他把原因锁定在了另一方面——绳索太长。
人和石头中间,绳索长度放了三米。
他原本想的是,这么远的距离,自己站着一提一拉就行,不用一直移动,这么一来不是很省力么?
眼下看来可能不行。
缩短到两米,试试——
只见他准备就绪,双手提绳索,开胯沉腰,吸气发力。
龙虎大劈。
双手攥绳猛提,绳索瞬间绷直,拉着几十斤石块跳起一米多高。
“原来真的是绳索问题。”
林炬薪眼前一亮,但很快就否了。
看似是绳索问题其实并不是,绳索缩短后,上提角度增大。
原来角度小,石头拽飞时,近乎贴着地面平行。
现在角度大了,石头拽飞便是朝着斜上方,跳得自然也就高了。
想通这一点,他却并不高兴,因为他总觉得哪里不对。
一时想不通,他也不愿浪费时间多想。
反正目前是一个出路,也算基本解决了问题。
从小石头上解下绳索,继续绑在大石块上。
攥握绳索,开胯沉腰,吸气屏息,跺脚,扭胯拧腰抖膀,擤气发力。
“咤!”
龙虎大劈——
低吼中,双臂抽动,绳索骤然绷直,石头跳起一米。
落地。
砰。
石头重重把松软泥土夯实。
调整姿势,准备,再发力。
“咤!”
龙虎大劈——
砰。
又夯打一下。
“咤!”
龙虎大劈——
砰。
再夯打一下。
就这样夯打几十下后,林炬薪忽然发现,双手一前一后把持绳子,前面提着石块,这不就像是钓鱼么?
钓鱼时,猛抽杆,用的是提竿时一个顿挫的“腕劲”。
他习惯性闭目拟想,发现还真是这样。
现在他端着绳索,是平端绳索,就像端一杆枪。
发力一直在“拽提”,所以石块被拽离时,很吃角度。
试想一下钓鱼,杆子一抽一顿,鱼不论怎样,近乎都是向上直飞,然后随着绳索晃荡,把钩住的鱼给拉过来。
这完全是两种发力方式。
一种是死劲,凭硬力气。
另一种是巧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