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守大唐 第13章 意外收获

作者:幼贞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8-15 21:58:50
最新网址:www.bquge.cn

妙啊!

当王庸的提议一出。无论是康太清、安叔,还是张议潮和那个扑克脸的阎长史,都先是一愣,然后他们的眼中就闪烁着赞许的目光。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人民的古老智慧。

而王庸是学习了老马同志的思想,与其拿到商品,不如掌握生产资料。用粮食换布匹,不过是一锤子的商业行为,这些布用完了也就没有了。

但是用粮食换取生产工具,那相当于自己掌握了生产力。只要能够不断搞到原材料,自己部落就可以鸡生蛋,蛋生鸡,生生不息。

张议潮和阎长史对视一眼,张议潮也是笑着点了点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少年郎,很不错,眼光长远。”张议潮终于忍不住夸赞了眼前的这个少年。

王庸此时也是藏起了骄横和锋芒,像是一个儒雅少年一般,微笑回礼:“张刺史谬赞了,晚辈不敢当,只是为乡里百姓考虑。”

这就是王庸所谓的看碟下菜,张议潮这样的大英雄面前,该装还是得装装样子的。

之前面对小人泼皮,自然有对付小人泼皮的方法。但是面对君子,也要拿出君子的气节。

反而是以君子礼仪对待小人,以小人嘴脸对待君子这种,更加让人讨厌。

而张议潮看到王庸如此,也是满意的点了点头。

其实张议潮从一开始见到王庸就知道此子与众不同。但是张议潮却并不是很喜欢王庸。

因为王庸之前的那番慷慨大义的表演,唬得住其他人,却唬不住张议潮。

张议潮一生识人无数,他知道王庸在刻意表演。他也知道,王庸肯定也在扭曲事实。

甚至张议潮感觉到了,龙老三肯定没有私下说出那些谋反言语。这一切都是这个王庸在引导那些丝绵部落的人反告龙老三。

只是张议潮不想拆穿王庸的小把戏。他觉得,龙老三扭曲事实,诽谤在先,乃是首恶。所以相比之下,龙老三更可恶,触犯了很多原则上的界限。

而王庸,只是做事的这种手法有些激进和邪道,却是被动还击。特殊情况下的最优处理方法。虽然王庸的行事风格不符合张议潮的喜好,但是并不违反张议潮的原则。

张议潮并不喜欢这种蛊惑人心之人,所以对王庸的大放异彩,表现的与其他沙州官员的赞许与欣赏不一样,一直是不冷不热。

所以张议潮也没多说什么。该怎么处罚就怎么处罚。他也不会像是康通信那个呆子一样上头,动不动就要砍人,处罚犯人,死刑起跳。

张议潮面对群情激奋,也只是给了龙老三五年劳役的处罚而已,并没有伤其性命。还派了医者去牢里给龙老三医治。足见张议潮为人的理性和克制。

但是此时,王庸这种有格局,谋长远的处理方法,张议潮即便再克制自己情绪,也难掩对王庸的好感。

年轻人能够不骄不躁,不痴迷于眼前利益,反而着眼于长远,已然十分可贵。

尤其当张议潮想到自己家那几个不成器的儿孙辈,为了一点口头之争,就吵的头破血流,顿时感慨万分。

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啊!真是乡下的孩子早当家。

康太清和安叔此时也觉得王庸说的有理。与其要布匹粮食这种一次性的奖赏。不如要能够生产布匹和粮食的工具。

而且纯换布匹的话,三成粮食其实换不了多少。

但是换丝麻线,却能换很多。到时候只要赶在冬天织出布匹,肯定比直接换布匹获得的更多。

而且到时候布匹肯定有冗余,到了冬天,再高价一卖,估计反而能赚不少粮食。

康太清此时直呼王庸这猪脑子还挺好用,居然能想到这一步,他自己都没想到。

康太清一合计,立刻附和说:“老朽也赞同我家小儿郎的意见,若刺史您执意不收粮食,只是换粮食,老朽希望能用粮食换取一些农具,丝麻和纺车。”

“好,就依照此言。”

张议潮也是终于舒心一笑,张议潮本来就想要恢复沙州各乡经济,此举也符合张议潮的想法:

“英达,你看我们准备多少农具合适?”

此时那个扑克脸的黑袍官员阎英达,略微思忖,语气平淡的说:“请康太公上报你们部落的户数,我们按户给,每户一套农具,两户一套纺车,再给你们两架织布机,如何?”

康太清此时一听,这些远超自己预期,难掩兴奋的表情,急忙说到:“够了够了,其实三户一套纺车就好……”

张议潮却笑着说道:“老先生您就放心拿着吧,您此番义举对我们刺史府的意义,已经远超这些农具纺车的价值了,给多少,都是贵部落应得的。”

康太清听到这里,也是眼眶湿润了,被吐蕃奴役那么多年,第一次见到这么慷慨,这么心善的官人。

康太清语气因为高兴而颤抖:“老朽代替乡民们,感谢张刺史,阎长史了!”

每户一套农具,两户一套纺车,两架织布机。这已经远远超过了自己部落这三成粮食的价格。这几乎可以说是贱卖了。

康太清和安叔都很高兴,王庸却眉头一皱,瞥了一眼这位扑克脸长史,但也很快消散,也是陪以微笑。

王庸觉得这位长史,很有可能是想通过这种方法,间接摸清楚王庸他们部落的户口。

不过此事目前无伤大雅,只是让王庸觉得,这位扑克脸长史,以后不能轻视,要谨慎对待。

而张议潮此时再次开口说道:“诸位行义举,支持我刺史府。我个人也不能不表示感谢。这样,我以个人的名义,再赞助你们部落两头耕牛如何?”

“此话当真?”

康太清顿时激动的跳了起来,完全看不出这老头已经六十多,快七十了:“若是如此,我等乡民必然对张刺史感恩戴德!”

张议潮此言,其实让王庸都有点意外。

现代人可能不是很理解,耕牛在古代的意义。

其实中国古代是非常缺耕牛的。几乎每一个封建朝代,都是明确出台法律,禁止屠宰耕牛。

在漫长的历史中,在拖拉机大面积普及之前,耕牛是农民重要的耕田力量。哪怕直到今天,中国许多偏远的农村,依旧在使用耕牛为动力。

而在古代中国,一个村子里,十几户人共用一头耕牛都是富裕村子。很多地方的百姓,都是用人力去耕地的。那个效率是非常低下的。

有了耕牛,就可以在播种之前,开垦出更多的耕地,种出更多的粮食。

耕牛在古人心中,就是粮食和温饱的象征,是比自己性命还要重要的东西。

这也是为什么古人的春天,鞭春牛的仪式是最隆重的仪式。

而且由于吐蕃人只养牦牛和羊群,不养耕牛。所以在吐蕃统治六十年间,河西地区耕牛存量急剧减少。

很多耕牛都被吐蕃贵族杀了吃了,然后要求百姓只养能够产奶产肉的牦牛。

但是牦牛在河西这种低海拔地区,却是无法适应,无法耕地的。这也是为什么河西地区农业在吐蕃统治时期急速衰退的原因之一。

如今的河西,你就是有钱粮,想去买耕牛,那都是有价无市。耕牛几乎全部把控在当地的门阀豪强手中。张家当然也是门阀豪强之一,不过能够主动送出自家的耕牛,这种慷慨和大度,也非其他门阀能比的。

所以当康太清得到了张议潮两头耕牛的允诺后,已然觉得,哪怕所有粮食都给了张议潮,这一趟都算值得了。

康太清此时除了开心,就是窃喜,窃喜自己幸好听了王庸的话。

要是当时直接回部落把粮食分了,那是真的亏大了。

而如今只要有了这些农具,纺车和耕牛,那就是为自己部落谋求了一个未来。只怕今天回去,自己部落将成为其他部落艳羡的存在。

康太清看着王庸的眼神充满感激和敬仰。都把一旁还在装高深的王庸看的不好意思了。

不过康太清不知道,此时部落制已经要废除了,而更大的惊喜要落到他头上。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