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守大唐 第40章 家徒四壁

作者:幼贞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8-15 21:58:50
最新网址:www.bquge.cn

当看到了自己家,王庸才发现,穿越到晚唐,没有最惨,只有更惨。

此时和王庸的家相比之下,家徒四壁那都是形容有钱人的。自己家就是个半地下的窝棚。

先往地下挖了个洞,然后上面搭了个一米多高的茅草顶棚,这就是王庸在晚唐的家。

就是这种配置下,这个茅草顶棚还有很多洞,顶个筛子都比自家房顶密封性好。

王庸露出满脸愁容的地铁老人脸,不忍直视。

到了门前,康九娘依旧很平淡,仿佛今天什么大事都没有发生。回身对康太清和张家那几个护卫,语气平静的说:“康老太公,还有诸位一起进家里坐坐吧。”

说罢便打开了四处漏风的家门,低头走了进去。

康太清表现的很淡然,他来过王家无数次了,早都习惯了,也就低头进门了。

只是此时这些张家护卫面面相觑,惊讶不已。这就是这几天在沙州风生水起,叱咤风云的猛人,沙州新任押衙,赤心营将头——王庸的家?

他们从小长在张家,是张家专门培养的护院,也没怎么出过张家。见到的也都是张家的高门大院,当然也看到过一些沙州城里的茅草房和窝棚。

可是他们却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半地下的窝棚,甚至谈不上用“建”这个动词,完全是用烂木头和破茅草堆出来的一个家。尤其是这个大门,只能说别具一格。

就是捡了一些杨树枝,用茅草绳子捆起来,勉强做了个门的形状。张家羊圈的门,都比这扇门好。

这些护卫想了想张家那两位纨绔小公子住的奢侈环境,还经常抱怨床很硬,被子不柔软;再想想自己这些张家护卫住的还算可以的环境,却经常抱怨十几个人挤一个大通铺,味道很大,很难受。

现在看着这位手刃吐蕃骑兵的少年英雄住的贫苦环境,顿时一个个羞愧不已。

只能惊叹一句真是穷人家的孩子早长大。

王庸其实此时也是很尴尬,他也不想如此的。他倒是宁愿去沙州,住张议潮许诺安排的房子。

只是当下的变化,自己也不可能去沙州居住,然后在赤心营搞将军离线制。

他自己都忘记自己家长这样了,毕竟记忆此时融合的不是很好。他只有刻意想要调出某些记忆时,才能回想起来之前的往事。而现在看到了自己家的豪宅时,这才想起来,自己家确实略微一言难尽。

王庸看着那几个表情古怪的张家护卫,也只尴尬的笑着:“嘿嘿,家里有一点点寒酸,大家多担待一些。”

“不敢不敢。”几个侍卫一脸尴尬,直呼,你管这叫做“一点点”?

不过狗都不嫌家贫,王庸在军营待了那么久,还去非洲维和、援建了很久的时间,已经没有这些世俗的欲望了。

王庸先走了进去,侍卫们也一个个跟了进去,由于门框太矮,一个个子高的侍卫还直接一头撞到门框上,产生的震动,顿时让窝棚里落下一道道灰尘。里面传来众人咳嗽的声音。

“不好意思!不好意思!”那个侍卫尴尬的摸着额头,走进了这座半地下的房子。发现里面还挺大的。分了一个客厅,两间卧室。

但是这个半地下的窝棚可能唯一的优点就是大了。

因为地上除了那茅草铺的地铺,连桌椅板凳什么都没有,家里唯一能称得上是家具的,就是两个盛水的陶罐,和一些陶碗。

而家里的什么凳子桌子,都是挖出来的。估计是在挖这个地下窝棚的时候,已经就想好了哪些部分少挖一些做炕,哪些部分多挖一下,就是地面。而一个四方的“桌子”和四条“板凳”也是如此挖出来的。然后用石灰拌上黄土,再加一些芨芨草,在外面贴上一层做加固和定型。整个房间可以说是完完全全是土做的。与陕北的窑洞有异曲同工之妙。

即使王庸有些多年援建经验也让他此时对自己的家目瞪口呆。哪怕是非洲兄弟,也不至于如此。

不过王庸目瞪口呆之后,略微思考,反而却十分敬佩劳动人民的智慧。

这种半地下的窝棚,在后世陕甘宁地区,依旧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叫做地窝子。

敦煌大部分区域都是戈壁滩,是黄土、粗大的砾石或基岩组成,和陕北所在黄土高原类似。陕北多山,所以挖窑洞。而敦煌却是平原。于是就挖这种半地下的窝棚。

敦煌地区缺少木材和石料,这种地窝子相比于砖瓦房和夯土房,反而省时省力。上面只需要用一些木材废料,搭起一个一米高的房顶透气即可。

夏天只用搭一个顶部的草棚遮挡阳光。而到了冬天,只需要把上面那一米多高的房屋周围全部用泥土加芨芨草封死,留一个通风的烟囱,就成了一个半地下房屋。反而保暖性更加好,还可以避免冬季强劲的西北风。

至于地下建筑最怕的潮湿和洪涝灾害?

敦煌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2500毫米。一年到头也下不了几场雨,下的雨也很难造成洪灾。根本不用考虑洪涝灾害和防潮。

此时那几个张家护卫就像是没见过世面的好奇宝宝一样,四处观察。不过王庸却直接对康太清说起了正事:“康太公,张刺史即将起兵攻打瓜州。而我们赤心卫也需要派人去充当运粮的辎重辅兵,您觉得赤心卫五村在保证耕种的情况下,能够出多少人?”

“如今菽已经收完了,地里多是一些春麦,高粱,稷子等着秋收,倒反而不需要多少人手了。最多留些人补种一些作物。”康太公知道进攻瓜州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也在努力地评估整个卫所的情况。思考再三说:“70人!不,75人!老朽可以给你保证,整个赤心卫,老朽给你找来75个男丁。”

王庸此时看着康太清的表情,知道康太清已经尽力了。应该是把人力压到了极限。算上张议潮给自己的10个张家护卫,加起来也才85人。别说一营250人了,就连唐朝的一旅100人都没凑齐。

王庸思考再三,如今既然凑不齐250人,倒不如精简一下,凑成一队50人,自己担任队长,先把这50人训练好。让剩下的人在攻击瓜州这段时间内,先去开垦的荒地,把田地准备好。王庸估计等攻破瓜州以后,可以去瓜州忽悠……不对,招募一些人口过来。

如今每户50亩地都很紧张了。别等到王庸忽悠了一堆人来,却没准备好土地。那就尴尬了。到时候再开荒,就很有可能错过春耕。

于是王庸说到:“这样吧,康太公,明天劳烦你去赤心卫剩下的四村,就按照我今天在大会上讲的那些政策,给其他四个村子也都讲一遍,然后登记入户。您给我在五村中,挑选身体强壮,忠厚老实的男丁40人给我就行,心眼多的不要。剩下的就让他们继续保持耕种,然后由您组织,按照刺史府给我们发的田册账目,去把那些荒掉的土地,全部开垦出来,等待明年的春耕如何?”

康太清摸着胡子,脸上带着疑虑说:“这倒没问题,就是只派40人给你,真的没问题吗?打仗还是多带点人好。”

此时一个张府侍卫也出声言道:“王将头,我也觉得至少带个70人,加上我们10个,编成两队。多多少少也可以算作一营。这50人,实在是拿不出手啊。”

“哈哈,没事的,50个人够了。”王庸自信的笑道:“自古士卒在精不在多。正所谓精兵简政。苻坚百万乌合之众,不最后还是败于北府三万精兵?对我来说,50人够了。”

此时看到王庸如此泰然自若,侃侃而谈,居然还能随口说出典故。虽然这个典故,在场的人都没听过。不过这也不耽误大家对王庸投来崇拜的目光。尤其是张家的几个护卫。他们是见过张议潮手下的那五个将头的。他们觉得,目前可能王庸的个人能力是最强的。

大家其实私底下也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共识。

龙骧营的康通信就是个粗人,脑袋一根筋。冲锋很在行,谋略估计是最差的。所以军营看起来更像是瓦岗寨土匪,而不像正规军。

熊飞营的阴公遂就是个好名虚伪之人,喜欢排场,好大喜功。军队倒是弄得声势浩大,锦旗招展,甚至还统一了军服的颜色。但是大家都知道熊飞营里大部分都是中看不中用的绣花大枕头。

虎贲营的索忠顗是最稳重的,相对最有谋略的,但是却眼高于顶,看不上除了张议潮的任何人。所以虎贲营里各个都看不起友军的人,都感觉他们是乡勇民夫,只有自己才真正意义上的唐军。

豹韬的李明振,治军最严,对手下士卒非常严格,但是为人却比较呆板,不知变通。所以他的军队训练和纪律是最好的,不过基本就是上面给什么命令,大家就做什么事情。基本没有任何多余的想法。

所以张议潮也是最喜欢豹韬营和李明振。

至于鹰扬营,因为是张议潮直属,是武器最好,装备最精良,训练最好,士气最高的军队。但是鹰扬营的新任将头王景翼,大家只知道有勇武,是李明振麾下第一将。由于索勋和王庸的争斗,而被迫提拔的幸运儿而已。本事暂时没看出来。

观看这五位将头。这几位张家护卫都觉得,至少这段时间发生的一切关于王庸的传闻,还有他们亲眼见到的王庸,那一番谈吐和见识,刚才那股自然而然,毫不刻意的自信。绝对比这五位感觉上更加靠谱。

张家护卫们也都在好奇,王庸这样的将领,带出来的军队会是什么样子呢。

就在大家畅想之时,王庸对几位张家侍卫说道:“诸位,以后就劳烦你们住在赤心村了,我让康太公给你们安排住处,今天先凑活一晚,等后面情况好了,给你们再另外安排住处可好?”

十个护卫异口同声的起身行礼说:“是!我等听从将头安排!”

看着王庸这平和儒雅的语气,几人也觉得如沐春风。他们见过的贵人里,也就张议潮会和王庸一样为人和善,语气亲切了。

“好,辛苦诸位了。”王庸于是说到:“那明天早上卯时初刻,我们集合?”

在场人都很惊讶,康太清直接问道:“二庸子,这么早吗?你劳累了这么多天,不休息一下?”

王庸摇了摇头:“明早我还有事要做。”

康太清问:“多休息一下吧,你看你的眼睛里都是血丝。什么事也不用着急到如此吧。”

王庸疲倦但却坚毅的说:“清查土地。”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