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暹带着“对抗”陈亮的命令,前往临汾。
韩暹身为杨奉的副手,轻而易举的就拿下了临汾,他继续带领白波军占据临汾。
陈亮随后带着军队追到临汾,不过陈亮说临汾城高难克,便带人拿下了临汾旁边的绛邑,与韩暹隔汾水相望。
陈亮采用了徐晃的计策,不过他趁着河东乱局,在百姓中宣传塞外四郡。
他以自己为保,向当地百姓提供了塞北四郡的移民政策。
十五至四十岁男丁,田十亩。
十至十五岁以及四十岁以上男丁,还有妇女,田五亩。
另外开荒前两年免除田赋,第三年只用交一半。
这么优惠的政策自然吸引了百姓的注意,但是此去塞外几千里的距离不亚于流放。
陈亮为了能够迁徙更多人去塞外,特意安排了一条通路。
这条通路不是别的,就是黄河。
三门峡前段黄河的流量不足以大规模运送物资,但是相对于从吕梁山运人,冬季的黄河可真是个坦途了。
仗着黄河冰封,陈亮做出了大量雪橇,能够让人在冰面上行进。
作为掌握了半个草原的陈亮,拉雪橇的挽马自是不缺的。
冬季的黄河上,一副壮观的景象出现了。
无数追求希望的百姓冰面上乘着雪橇,在马匹的拉动下向着北方驶去。
陈亮在黄河沿岸安排了接应的据点,供这些百姓们休整。
这些百姓们在黄河之上过了一个难忘的新年。
等待着他们的就是塞北美好的生活。
陈亮也在绛邑和大家过了一个新年。
河东士族为了笼络陈亮,让他将白波军彻底平掉,特意在快过年的时候,带着大量犒军物资送到绛邑。
陈亮将这些物资发给军士,让他们一起过了一个好年。
正当陈亮这边吃吃喝喝,好不快活的时候,凉州的皇甫嵩和董卓已经在陈仓外面喝了两个月西北风了。
皇甫嵩和董卓带着四万大军前往救援陈仓。
二人抵达陈仓后,看着被王国大军围攻的陈仓,董卓催促皇甫嵩赶紧发兵解围。
“皇甫将军,陈仓已经让王国围攻了小两个月。
咱们来此的任务就是击退王国,解救陈仓。
既然已经到了这里,为何不速发兵攻打王国?”
董卓这几年一直在和王国这些羌人交战,可惜董卓兵少,一直采取守势,让羌人占了不少便宜。
现在好不容易朝廷派大军前来,董卓自然想出这一口气。
但是皇甫嵩却有和董卓不同的看法。
“仲颖莫急,陈仓城高墙厚,易守难攻,这些人没那么容易攻下来。
我军只要等王国攻城不利,将士疲敝之时出击,定能战而胜之。
岂不闻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
董卓心下有气,不过皇甫嵩毕竟是汉军主帅,董卓也只能听命。
王国围了陈仓快三个月,从中平五年打到中平六年,打了整整一个冬天。
可他确实像皇甫嵩说的那样,根本奈何不了陈仓的防御。
中平六年开春,打了一个冬天的王国军彻底疲乏了,决定放弃围攻陈仓,准备撤退。
皇甫嵩观察到王国军的动向,终于让他等到了战机。
皇甫嵩点齐兵马,准备追击王国。
此时董卓站出来阻止了皇甫嵩。
“皇甫将军,兵法有云,穷寇莫追。
此时王国军只是围攻失利而撤退,要是我军追击过甚。
王国自知逃无可逃,必定殊死一搏,那时我军恐有不测啊。”
皇甫嵩上下打量一番董卓,说道:“仲颖之前鼓动我与王国决战,此时战机已至,却又劝我避战。
仲颖也是宿将,这王国分明被这三个月的攻城弄的部队斗志全无。
此时不战,更待何时!”
说罢,皇甫嵩直接留董卓殿后,亲自追击王国。
情况也正如皇甫嵩料想的一般,王国军被汉军一追击,彻底溃散。
王国军四散而逃,皇甫嵩趁乱追击,斩首万余。
不过这些战功和殿后的董卓就没什么关系了。
“岳父,你为什么不去追击王国啊?连我都看出来现在王国军不堪一击啊?”
殿后的汉军大营中,李儒询问着董卓。
“废话,连你都能看出来的事我难道看不出来吗?
就是因为看出来了,才不能让皇甫嵩去。
这回失算了,皇甫嵩这老小子应该猜出来了。”
董卓皱着眉头,喘了一口粗气。
董卓也是身经百战的宿将了,岂能看不出如此战机。
但是这不是董卓想要的结果。
董卓要的是汉军与王国带领的羌兵两败俱伤,这才是最符合他利益的事情。
这几年在凉州,羌人势大,董卓可以肆意地向朝廷要钱要粮。
董卓借着这些钱粮,打造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
皇甫嵩刚才陈仓之时,董卓催促其与王国交战,正是存了让汉军与羌人互相消耗的意图。
不管是汉军获胜,还是羌人获胜,结果都只能是两败俱伤。
届时董卓在凉州的作用就会更大了,他也能继续吸朝廷的血,养自己的人。
同样,董卓阻止皇甫嵩出战王国也是不想王国败得太惨。
以至于自己这个“寇”没了,自己也“重”不起来了。
但是董卓并不是汉军的指挥官,皇甫嵩才是。
汉军这下将王国打的大败,王国这个首领也就坐不稳羌人盟主的位置了。
韩遂、马腾两人联合起来将王国废黜,另立凉州名士阎忠为羌人首领。
不过阎忠不肯助纣为虐,不久便郁郁而终。
阎忠死后,羌人内部发生了大规模的内斗。
最终羌人分裂成了三股势力。
韩遂以金城为根据地,辐射整个金城郡和武威郡。
马腾以渭谷为根据地,辐射陇西郡和汉阳郡。
宋建以枹罕为根据地,向着青海发展。
皇甫嵩取得大胜,收兵回来以后,将战报发回朝廷。
同时,还有一封皇甫嵩的密报。
董卓担心的事情也发生了,皇甫嵩看穿了董卓的伎俩。
密报上皇甫嵩将董卓的所作所为都记录在册,同时也给出了自己的推断。
董卓养寇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