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刚落,底下的诸位皇子们立刻炸开了锅。
“先生,您不是常说那些东西都是虚构,不存在吗?”
“对啊,怎么今天突然要讲国运了呢?”
“.....”
门外的朱元璋和刘伯温听到“国运”二字,也不禁紧张起来。
“我确实对那些虚无缥缈的事物抱有怀疑,但关于国运,我却无法证明它不存在。”
话音落下,秦放转身在黑板上毅然写下了“地理”两个大字。
燕王朱棣在后座上困惑地发问:
“秦先生,地理之妙,究竟与国运有何牵连?难道真如民间流传的龙脉之说?”
周围的诸王也露出迷茫之色。
显然,这也是先帝朱元璋心中的疑问。
对于他来说,除了那些虚无的龙脉传言,地理与国运之间的联系似乎难以捉摸。
秦放目光坚定,缓缓开口:
“我国众多河流,皆是由西向东,浩浩荡荡,不舍昼夜。”
“不止河流,还有贯穿东西的纬度线!”
“纬度,它悄然决定了一年中我们接受的阳光与热量,而这一切,又塑造了我们的生产方式。”
“因此,沿河而居的人们,生活方式大同小异。”
“我们的祖先,依黄河而居,以农为业,凭借这道天然屏障,成功抵御北方的侵袭。历经无数秦军的浴血奋战,华夏终成一统。”
“若非这些自西而来的大江大河,秦朝不会崛起,汉朝亦无以继之,无论魏晋,都将无缘出现。”
“再比如,青藏高原,即是我们所说的昆仑山,自从它巍峨耸立,华夏便注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若世间真有国运一说,那么昆仑山,便是我们华夏的国运所在,是九州大地的龙脉之源!”
“设想一下,如果黄河与长江的流向颠倒,或是南流北向,北流南向,那么我们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是否还能如现在这般辉煌?”
“那么,各位还坚持认为,国家的命运与地理环境无关吗?”
秦放话音刚落,课堂上的皇子们已被他的言论震惊得哑口无言。
在门外的朱元璋,也愣住了,心中掀起了滔天波澜。
秦放关于国运的阐释,深深地震撼了朱元璋和门外的刘伯温。
如果要树立一个信仰,秦放坚信,山河统一,便是天意。
青藏高原的隆起,仿佛是向世人宣告这一点。
朱元璋在心中模拟推演了一遍。
假如长江和黄河真的流向相反,他立刻意识到这将对大明帝国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没有长江和黄河这样的天然屏障,大明可能根本就不会存在。
关中平原将毫无险要可守,草原的骑兵可以轻易地南下。
那些草原的鞑靼,在冬季大雪封路时,会自然而然地选择南下避寒。
因为南方相对温暖,没有了黄河的阻隔,他们可以直接南下避寒。
此种情况下,大明引以为豪、固若金汤的城池和犀利炮火,都将变得毫无价值。
那些所谓的坚强防御,不过是一道虚设的城墙。
草原的鞑靼大可绕过你,河流已不再,如何能阻挡半渡之战?
失去黄河的天然防线,草原的骑兵就能在中原横行无忌,自由来去。
毕竟,北方的敌人所图谋的,不过是粮食而已,你总不可能在城内耕种吧?
一旦跨越黄河,长江这条天然壕沟也将面临同样的命运。
古人云:“守江必守淮”,这是因为江北的坚城如桥头堡般,能随时对企图大规模渡江的北敌发起攻击,使其前后受敌。
历史证明,放弃淮河防守的,无人能守住长江。
但如果长江南北畅通无阻,这一切都将化为乌有。
中原大地将彻底沦为待宰的羔羊,一个丰盛的粮仓,任由北方的侵略者践踏。
当百姓的基本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时,又有谁会在意孔孟之道、忠孝节义呢?
最终,所有的社会道德规范都将被残酷的丛林法则所替代。
推演到这个地步,朱元璋已不敢再往下深思。
他未曾料到,在大陆的另一端,有个国度曾与大秦比肩。
这个国度,同样孕育了辉煌的文化,构建了在当时无与伦比的社会体系。
它,也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于是,它们也模仿大秦,在边疆修筑了类似的长城,那便是所谓的罗马墙。
然而,缺乏天然的屏障,如黄河那样的天险,也许是天意使然,那片土地的命运注定是分裂的。
他们甚至连一条像样的河流都没有。
因此,短短不到三百年的时间,北方的日耳曼人便攻破了罗马墙,帝国首都沦陷,那是那片土地最接近统一的一次。
这一段历史,被称为蛮族灭罗马!
朱元璋和刘伯温,这两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对大明兵力部署了如指掌。
秦放的地理决定论,给他们的震撼,远超过了课堂上的其他学子。
无疑,秦放这次的授课极为成功。
他所谓的国运说,一提出就牢牢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在场的藩王们,无一例外地被吸引,生怕遗漏了任何细节。
仿佛就在那一瞬间,时间都为之静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