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嚓!”
朱元璋的指关节突然发出响声。
显然,老朱已情绪激动,身体紧张。
秦放困惑地抬头询问:
“这,这是什么声音?”
朱元璋侧目冷笑,不无讽刺地说:
“哦?还有何高见,秦先生,请尽情畅言。”
秦放轻轻点头,继续不慌不忙地叙述: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初十,大明帝国之父朱元璋在金陵驾崩。”
“然而,他似乎遗忘了一件至关重要之事。他分散十一个儿子镇守天下要地,却使得他孙子之皇位岌岌可危。”
此时,朱元璋不由得露出惊愕之色,打断道:
“请稍等,秦先生,你方才提到孙儿?那他的长子朱标呢?”
秦放的表情中闪过一丝困惑,仿佛在回答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不幸因脑溢血而英年早逝。”
朱元璋闻言,顿时几乎不能自已,内心震撼无比。
朱标果真如他先前所忧,未能长寿。
旁观的朱棣,额头开始渗出汗珠。
他心中清楚,若大哥朱标尚在,自己断不敢有夺嫡之念。
然而,如今情势大变,他真的愿意俯首称臣,向侄儿称臣吗?
秦放的话还在继续:
“随后,朱允炆为巩固皇位,不得不采取削藩之策。但他手段过于激烈,软禁周王,又间接逼死湘王。”
“朱棣面对两位至亲兄弟的遭遇,若不挺身而出,岂非辜负了天意。”
听至此,朱元璋再次深深吸气,震惊于历史的曲折与冷酷。
秦放以温和的语气继续说道:
“陛下,如果臣没记错,您的长孙名为朱雄英?”
他话锋一转,语气带着几分沉重:
“然而,朱雄英幼年早逝,实在令人惋惜。”
说完,秦放深深地叹息,气氛变得凝重。
朱元璋听到这番话,身体不由自主地摇晃,仿佛失了重心。
幸好朱棣迅速反应过来,稳稳地扶住了他。
这样的事实,任谁都无法轻易接受。
孙子先于儿子离世,儿子又先于父亲告别。
短短的时间内,两代人的生离死别,如此打击,谁能承受?
提及朱雄英,秦放也不禁感慨万分。
“翻阅史册,明朝的建立无疑是光耀史册的一笔。”
“然而,朱元璋的一生,在事业上固然是伟业空前,独步古今。从一无所有到一统江山,但他在家庭方面的遭遇,实在是凄凉。”
“年幼时父母双亡,中年时孙子夭折,妻子又离他而去,晚年更是连失三位爱子……”
秦放的每一句话都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
字字句句刺痛着朱元璋的内心深处。
朱棣的目光充满了忧虑,他望着面色愈发不善的朱元璋,在一旁轻声劝慰:
“父亲,您的身体要紧,不妨休息片刻,日后再聆听秦先生的教诲。”
但朱元璋固执地挥了挥手,声音坚定:
“无妨,秦先生,请继续叙述关于允炆的篇章。”
他的眼中仿佛有火焰跳动。
秦放叹息着叙述了朱标的离世。
以及朱元璋随后对武将班底的清洗,甚至提到了如蓝玉等将领的悲惨下场。
“然而,这一系列的严酷手段,使得允炆登基后,面对四叔的威胁,竟无可靠的将领可用。”
朱元璋听后深吸一口气,陷入沉思。
尽管秦放的话让人难以承受,但朱元璋明白。
若是事实果真如此,自己身边的人一个个离去,他确实可能做出这样的决策。
面对一个年轻的皇帝和疑虑重重的朝局,他无法不采取极端措施。
即便这一切只是秦放的杜撰,这也足以证明了他对朱元璋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
在那个时刻,朱元璋内心掀起了波澜。
他仰头大笑,笑声中带着几分苦涩,自嘲道:
“照先生所言,朱元璋在青史上,终究逃不过一个晚节不保的名声了?”
秦放轻轻摇头,语气坚定地回应:
“非也,即便如此,朱元璋依然是我最为敬仰的帝王之一,并非仅仅因为他是从乞丐成为天子的传奇。”
朱元璋的脸上露出了迷茫之色:
“那是何故?”
“因为朱元璋是迄今为止,几乎唯一一位差点冲破自我局限的皇帝!”
“唯有他,真正渴望与民共享天下。”
“他敢于铲除旧日功臣,是因为他明白,真正将他扶上皇位的,不是那些淮西旧部,而是天下的百姓!”
秦放越说越激动。
历史的车轮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
朱元璋的确诛杀了功臣,但明军的战斗力并未因此衰退。
更在蓝玉案之后,洪武二十七年和洪武二十九年,他两次发起北伐,均获全胜。
在那洪武二十七年的北伐中,不仅朱棣未曾参与指挥,其他藩王亦未参与其中。
即便没有淮西勇将,大明依旧能够赢得战争。
为何?因为民心所向!
“朱元璋颁布诏书,百姓若遭受贪官剥削,可持《大诰》将其锁拿进京。”
“再以御史监督百官,锦衣卫监视御史。”
“致力于将此政策落到实处!”
闻此,朱元璋脸色凝重,紧咬着牙说:
“他们指责朱元璋是独裁者,将锦衣卫称作暴政工具!”
十一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10月1日到10月7日)
$(".noveContent").last().addClass("halfHidden");setTimeout(function(){$(".tips").last().before("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