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周时期东硖石谷之战,到洪武三十年的岁月,你能算出是多少年吗?”
旁边的刘伯温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五百年。”
五百年!
这三个字让朱元璋心头一震,几乎不能自已。
他无论如何也筹集不到能满足天下五百年需求的粮食。
大明刚刚定鼎天下,难道就要面临五百年的小冰期吗?
学堂内一片死寂。
秦放却淡然一笑,点头称赞:
“刘老爷子,你的心算真是神速,五百年,大致如此。”
秦放提及东硖石谷之战的后续影响,那场战役在历史上虽不显眼。
其实对古代历史的走向有着不下武则天篡唐的重要影响。
它标志着汉族失去了在辽东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失去了跨越长城、向外扩张的最后机会。
随着辽东气候变暖,契丹、女真等民族得以在此地兴起,既可务农又可游牧、捕猎,势力日益壮大,最终导致了两宋的历史变迁。
从此,长达一千年,汉族再未能跨越长城的界线。
东硖石谷一战的结局被彻底改写,辽东地区提前一千年迎来了繁荣昌盛,古代王朝的历史周期也因此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对于那场激战的了解,后世的人们只能通过电视屏幕上“敌人劫”中对王孝杰的怒斥来追溯。
在那个时代,有人因武三思为迎合武则天而修建的天枢,盲目吹嘘其文治武功。
尽管武则天在政治上确实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在战事上,除了削弱李氏家族,她的战绩并不算辉煌。
东硖石谷一战,李世民、李治父子耗费数十年积累的三十万边防军力损失殆尽,最终不得不以重金收买后突厥来夹击契丹。
在沉思之中,刘伯温愧疚道:
“秦先生,我实在感到羞愧……”
这位精通天象的智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体验到了历史的无奈。
在修订大明历法的过程中,刘伯温已经察觉到,近几年的气候与南北朝首度校正“大明历”时的条件略有不同。
然而,由于差异细微,他并未深入追究。然而,当秦放的一番话传入耳中,刘伯温骤然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原本心情轻松的藩王们,也在这时感受到了压抑,他们原以为只是寻常的听课,却没想到秦放会把如此严肃的现实问题摆在他们面前。
无论是刘伯温还是朱元璋,内心都渴望能找到确凿的证据,反驳秦放提及的“温暖期”。
尽管他们,包括最年长的朱标在内,内心深处都清楚秦放所言非虚。
大明王朝自微末中崛起,始终对北方的鞑掳保持警惕。
刘伯温与诸多名士大儒一直在探索,唐代之后,北方的鞑掳为何能变得如此强大,迫使中原割让燕云十六州,使得天下动荡。
曾经,刘伯温深信不疑,这是由于中原龙脉的衰弱,使得这片土地失去了孕育帝王的气运。
但现在,面对沉重的现实,他不得不对自己的信念产生怀疑,重新审视这一切。
在那个启示性的瞬间,刘伯温因秦放的洞见而恍然大悟。
他记起唐朝辽东的变迁,那曾是一片苦寒的不毛之地,却在开元年间,在契丹的治理下,化作了丰收的沃土。
他自嘲地想,这简单的道理,自己竟到晚年才明白。
难道真的是因为北人不懂耕作之术?若真如此,即便不南下求学,短短三年,也应有智者掌握其法。
唯一合理的解释,便是气候之变气温上升,造就了这一切。
眼前的年轻人虽是看不见,但却所洞察真理,令刘伯温心生羡慕。
而朱元璋,却由此感到面对自然伟力的无助。
他,一个深知民间疾苦的皇帝,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深重的忧虑。
在学堂的沉寂中,朱元璋意识到,尽管他在朝堂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在自然的演变面前,他却显得如此无力。
当国家分崩离析,他的后裔将面临何种命运,这一切,似乎连脚趾头都能想明白。
而学堂内,除了沉思,便是死一般的寂静。
秦放意识到学生们可能因为信息过载而感到困惑。
毕竟,每个人每天能吸收的信息是有限的。
今天的课程内容确实已经相当丰富。
“我们今天已经聊了很多。”
“过度学习只会适得其反,大家还是早点回去休息吧。”
“别忘了,明天还有作业要完成。”
可这毕竟事关大明,太子朱标一脸困惑地询问:
“秦先生,那么,大明真的无法挽救了吗!?”
十一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10月1日到10月7日)
$(".noveContent").last().addClass("halfHidden");setTimeout(function(){$(".tips").last().before("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