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没想当太孙 第51章 算不了,告辞

作者:非有常非无常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10-01 20:12:52
最新网址:www.bquge.cn

夏原吉和郭资凑出了书房,朱棣看着两人的背影,若有所思。

他想要学着朱瞻壑算出大明的财政收入,但是却得到了一个令他惊讶的结论,夏原吉和郭资同时表示无法计算。

郭资给出的理由是“宝钞贬值严重,无法给出多少贯”。

夏原吉给出的理由则是“六部、地方、内廷各有仓库,若是计算赋税,臣可以算出来,但是陛下所言的‘财政收入’不止赋税”。

朱棣皱起眉头,思索夏原吉和郭资的话。

两人同时指出了大明财政的大问题。

首先是货币的问题,大明通行宝钞是终明一世流通的纸币,发行于洪武八年,因为没有准备金,发行毫无限制,宝钞的投放量巨大,朝廷没有能力加强宝钞回笼,这使得宝钞流通没多久就日益贬值。

如宝钞发行不足十年,价值就已急跌至五倍以上。

这种情况引起粮价上涨,物贵钞贱,导致通货膨胀,宝钞流通受阻。

到永乐朝,为了维护宝钞的信用,朝廷发布命令,严禁民间金银交易,市场流通必须用宝钞。

但因惧怕宝钞贬值,百姓对此采取抵制态度,导致交易时使用宝钞,物价就会上涨,使用铜钱,物价就恢复正常,社会上出现了“纸不如铜”的现象。

朱棣又是非常注重自己“合法性”的人。

最怕别人说他造反上位,不忠不孝。

所以,格外尊重太祖朱元璋一朝制定的行用大明宝钞的制度,宝钞的版式设计不曾改变,连宝钞上的年号都更改,一直用“洪武”二字。

早在朱棣刚刚取得皇位,夏元吉就跑来说,宝钞提举司设计的钞版使用时间很长,而且都是采用“洪武”的年号,明年改元“永乐”,应该变更钞版上的年号。

朱棣回答他说,“岁版久,当易则易,不可改洪武为永乐,盖朕所遵用皆太祖成宪,虽永用洪武可也”。

这也是终明一世,历代所印制的大明通行宝钞只有“洪武”年号且不改钞名及形制的原因。

至永乐二年秋天,朝野上下面对日益贬值的大明通行宝钞,可谓是焦头烂额。

这时,永乐朝著名奸臣陈瑛站出来,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建议。

“岁比钞法不通,皆因出钞太多,收敛无法,以致物重钞轻。”

“莫若暂行户口食盐之法,通计天下人民不下一千万户,官军不下二百万家,若是大口,月食盐二斤,纳钞二贯;小口一斤,纳钞一贯。”

“约以一户五口,季可收五千余万锭,行之数月,钞必可重。”

陈瑛认为,大明通行宝钞之所以发行不畅,是因为朝廷印发纸币太多,没有制定回收方法,使得流通领域中的货币发行量远远超超实际所需的货币量,造成物贵钱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提出可以暂时实行“户口食盐法”。

以每户计算,人口多的大户,每月购买食盐二斤,缴纳宝钞二贯;人口少的小户,每月购买食盐一斤,缴纳宝钞一贯。

按照一户五口,以这种方式计算,每季度可收钞五千余万锭。

数月之后,宝钞价格一定会得到提升。

朱棣听了陈瑛的建议,觉得有一定道理,发给户部商议。

当时,面对大明宝钞一日一日不断价格下跌的局面,一众大臣均束手无策,听了陈瑛提出的方案,大家都觉得可以解一时之困境,皆拍手称赞,认为此种方法甚好。

但在商议过程中,结合当时社会实际情况,对陈瑛的提议做了一些调整。

最后决定大户每月购买食盐一斤,缴纳宝钞一贯;小户每月购买食盐半斤,缴纳宝钞五百文。

户部上奏,朱棣欣然允许。

而后,正式实行“户口食盐法”,借以扩大宝钞回笼的途径,从而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

除此之外,朱棣还在朝贡贸易之中尝试采用宝钞结算。

这直接导致大明宝钞流通到了南洋诸国。

总之,朱棣采用了很多办法阻止宝钞贬值,但是全部失败了。

后世认为朱棣滥发宝钞,其实是一种误解,朱棣想要阻止宝钞的贬值,但是又不能违背朱元璋的钞法,这是他在自己所处境遇下的合理选择。

郭资无法算出大明朝财政收入的原因很简单。

大明朝没有了硬通货,他想要折价,也换算不了。

夏原吉则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大明朝没有统一的财政,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小金库,哪个部门要花钱了,就从自己小金库里出钱。

不仅仅是六部,甚至连内廷也是如此。

内官监、司礼监、兵仗局……这些宦官部门也有自己的小金库,他们要做事了,就从自己的小金库里出钱。

当然,这些钱最后都是属于皇帝内库的。

夏原吉虽然没说,但是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臣只是户部尚书,知道外官的财政收入已经很了不起了,哪里知道陛下内廷的具体收入?”

郭资还算是给了点面子,夏原吉则是一点面子都没给。

毕竟元宵节一大清早被叫过来加班,两人都有一点怨气。

朱棣又将手伸到了匣子,想要拿起朱瞻壑的信,到了前面又缩了回来,他的额头渗出汗珠,他总觉得不对劲。

这是一种直觉。

“财政”这两个字不知为何,像是一根刺扎在心头。

深吸一口气,朱棣终于叫出了那个名字。

“姚广孝。”

“什么?”

黄俨一时间竟然没有想起朱棣说的是谁,这个名字实在太陌生。

朱棣捶了桌子:“朕让你们传牛国公给过来!”

“臣这就去办!”

黄俨连忙小跑出去,去将姚广孝传过来。

不多时,身穿国公冠冕的姚广孝就走入了书房。

朱棣站在书桌旁,一手放在桌面上,宛如塑像站了许久,见到姚广孝,他直接开口,说起了朱瞻壑在南洋的所作所为,以及财政、金票一事。

“和尚,你给参详参详,咱到底为什么心神不宁?”朱棣问。

姚广孝邪魅一笑,道:“陛下,臣已经还俗了,还请称‘牛国公’。”

“好吧,牛国公。”朱棣无奈道:“你就给朕好好说说吧。”

“好。”

姚广孝说了声好,却不再说话,反而闭上眼,老神自在地站在殿中,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双手渐渐在身前合十。

十分钟后,姚广孝的手分开,眼睛也睁开,平静地说道:“陛下心中担忧的,乃是钞法导致的财政危机。”

朱棣一怔,坐了下来,挥手示意内官赐座:“说下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