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那有什么大神通,不过是前世读了几遍《红楼梦》而已,对书中金陵十二钗的结局有自己的理解。
加之前人对《红楼梦》的各种解读,林林总总的各种可能性,他都一一做足了准备,方才能救她们于生死一线之间。
而王卓之所以选择在她们将死之时相救,只是他固执地认为,只有她们走到宿命的终局,施以援手,才能让她们新生。
………
安和堂。
宾客们纷纷落座。
山珍海味、珍馐美酒也陆续端上桌来。
一共三十三桌席。
三十三,翻一翻。
王卓要帮黛玉翻过这道坎。
这时,一小厮来到王卓身边道:“公子,方才傅大人在门外张望,得知公子大喜后,便匆匆走开了。”
王卓点了点头,没有言语。
周围的一些宾客听到小厮的传话,唬了一跳,心想:“怕不是通风报信去了?”放下的心,忽又悬了起来。
而几个知情的宾客忽然大笑起来。
“那傅大人,此时心里恐怕比这寒冬还冷。”
“可不嘛,卓公子一回京,他就隔三差五往这里跑,十次有十一次都要夸他妹子,现在好了,卓公子结婚了,他妹子又没着落了。”
“呵呵,其他豪门贵族都看不上他,还妄想攀上卓公子这棵大树,也不撒泡尿洗洗脸,清醒清醒。”
“他或许是见卓公子待他挺好,便有了幻想,只是害苦了他妹子。”
“据说他妹子已经二十有几,熬成老姑娘了……”
几人说得正起劲,忽见王卓前来敬酒,纷纷住了话头,起身给他道喜。
敬酒间,没人提及黛玉,因之前袁之孝提醒过众人:“不该说的话不要乱说,不该问的事不要瞎问。”
虽说王卓待人以诚、处事面面俱到,但众人皆知,那是友好的时候,一旦交恶,十个阎王也拦他不住。
王卓走后,一悬心的宾客低声道:“那傅大人会不会因此记恨卓公子,告状去了。”
“呵,朱老板,大可放心,前儿我有幸听到卓公子和他谈话,说是将来会重用他妹子,给她一个好归宿,抛开卓公子的通天手段不提,单论这个许诺,他巴结还来不及,怎么可能去告状。”
“仲老哥说得对,他不可能去告状,更何况卓公子办事,向来妥帖,若是这事上面没点头,他断不可能如此行事。”
“张麻子说到了点子上,你们看今天来的人,没有一个官儿,说明卓公子不仅让上面点了头,为了周全起见,还刻意不叫当官的来,免得他们为难。”
众人纷纷称是,几个悬心的宾客,也总算是放下心来。
一个时辰后,酒席方才结束。
众宾客又围着王卓说了会闲话,才陆陆续续告辞离开。
待送完最后一组宾客,王卓便向后花园走去。
此时,千工床上,黛玉眼皮动了动。
紫鹃发现后,忙用食指比了个“嘘”的手势,又指与晴雯、雪雁、春纤看。
三人见到黛玉眼皮微微跳动,心不觉提到了嗓子眼。
晴雯最是聪明伶俐,惟恐黛玉醒来见到她受惊,悄声退至众人身后,借给两位神医传话之便,默默站在了黛玉看不见的角落。
禾徒、白乾刚至床前,就见黛玉缓缓睁开双眼。
若说闭眼的黛玉美若天仙,那睁开眼的黛玉却把天仙比了下去。
两人看到那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都体会到世间辞藻的局限与苍白。
紫鹃、雪雁、春纤见黛玉醒来,不觉红了眼眶,早把话儿忘到一边去了。
黛玉见三人不说话,又见周围的景致不是潇湘馆,问道:“这是哪?”
紫鹃哽咽道:“姑娘,这是你家…你的家。”
一旁的禾徒见紫鹃三人动了情,惟恐引发黛玉伤感,连忙道:“三位姑娘,劳烦让一让,我替姑娘把把脉。”
闻言,三人急忙退至一旁。
紫鹃一边退一边向黛玉介绍禾徒和白乾,话中并未提及王卓和婚礼之事,只是顺带提了一下角落的晴雯。
晴雯适才来到床前,和黛玉照了个面,亦未提王卓并婚礼之事。
黛玉微微点了点头,眼神超然,没有诧异之色,只把手搁在床沿,闭目细思起来。
“姑娘,现在不宜动心,还请静心养神。”眉心有一块血色胎记的白乾提醒道。
黛玉闭着眼,微微点头。
禾徒遂移步床前,替黛玉把起脉来,片刻之后,又问黛玉把另一只手。
诊毕,恭声道:“恭喜姑娘,脉息已见平稳,辅以汤药,半月方可痊愈,将养百日,便可消除顽疾。”
“多谢两位先生……”黛玉本想赏两位神医几百钱,但人生地不熟,话到嘴边,又住了口。
晴雯见状,插话道:“两位神医,是否现在去唤汤药?”
白乾估摸着汤药已好,点头道:“再让厨房准备一些小米粥,清淡粘稠为好。”
晴雯应声去了,行至花园门口,遇见王卓,报喜道:“公子,林姑娘醒了……”
说着,忽觉再叫黛玉为林姑娘不妥,但一时间又不知如何改口,倒把后面的话给噎住了。
王卓看出了她的心思,脸上闪过一丝喜悦,点点头道:“醒了就好。”
说着,转身也向园外走去:“晴雯,替我带话,让她安生歇息,不要有其他杂念,一切等病好了再议…另外,你以前怎么叫她,现在就如何叫,不用急着改口。”
晴雯应声后,又将禾徒的话说给了王卓听。
王卓听后,没有言语,心里却似放下了千斤担儿,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
而后,晴雯独自去了,一边走,心里一边想:“原以为世间只有宝二爷是怜惜女子的,不曾想公子也是。”
“若论其他,宝二爷……”晴雯笑了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
黛玉喝完汤药,后又吃了粥,脸上气色明显好了很多。
期间,她从紫鹃口中得知,自己已经成了亲,也从众人口中得知王卓家境殷实,待人很好。
总之,紫鹃、雪雁、春纤把这两天听见的、看见的都一并说了个干净。
黛玉听后,不悲不喜,异常平静,宛如事不关己,只是在听他人事一般。
晴雯站在一旁,没有多言,只是把王卓的话转告给了黛玉听。
黛玉点了点头,亦无言语。
入夜。
黛玉沉沉睡去。
她虽已起死回生,度过危险期,为了保险起见,王卓仍让紫鹃、晴雯坐在床前伺候,生怕出现不测。
雪雁、春纤则睡在隔壁耳房,待半夜轮换。
三更时分。
黛玉进入梦乡,梦中见到一弯河流,河中流的不是水,竟似那天上的星辰一般,串联在一起闪闪发光。
忽然,岸边出现一人影,看不清模样,只知是个和尚。
黛玉欲要上前问此地是何处,却见那和尚缩地成寸、一步千里。
她正疑惑,不曾想,自己也瞬息千里之外,遂悠悠荡荡,随了和尚,至一所在。
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罕至,飞尘不到。
随和尚踏过九九八十一道玉阶,见有石牌横建,上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
两边一副对联,乃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境中云雾缭绕,仙气飘飘。
忽地,和尚没了踪影。
转而云雾中走出三个人来。
黛玉定睛一看,见中间那人蹁跹袅娜,端的与人不同,竟是一仙姑。
仙姑身侧站着两个金甲武士,一人手执金索,另一人手缠玄黑铁锁。
黛玉正要发问,不料,仙姑率先开口道:“仙子,劫数已到,为何不归?”
黛玉闻言,怔在原地,不知如何回话。
手执金索的金甲武士见黛玉不答,有些不耐烦,遂抛出金索。
那金索似有灵性一般,眨眼间便将黛玉捆缚。
黛玉欲要说话,却发现口不能言,拼命挣扎,金索却越来越紧,勒得她大汗淋漓,快要喘不过气来。
床榻之上,黛玉情形与梦中如出一辙,突然大汗淋漓,呼吸急促,似要咽气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