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宫位典礼即成,名分就算是定下来了。
不过这并不代表新帝朱由校与群臣之间需要处理的事就算完成了,大行皇帝的后事安排,新帝登极所有事仪,都需要进行商议的。
首先是大行皇帝这边,陵墓,年号,庙号等等事情,都是令人头疼不已的问题。
先帝泰昌皇帝从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初一登极伊始,到九月初一龙御归天,不过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时人称之为‘一月天子’。
原来大臣们商定的是等万历四十八年过完,翌年就改元‘泰昌’,可计划始终赶不上变化,先帝的突然暴崩,让‘泰昌’这个新年号来不及实施便胎死腹中。
关键现在新天子继位,改元是必然的,而纪元是什么,是天子继任大统的象征,是旗帜一样的存在,原定的‘泰昌’年号,在明年肯定是不能够继续颁发的,所以就涉及到‘泰昌’一朝的时间划定问题。
此时的文渊阁内,由于元辅方从哲要求与众大臣共同商议的举动,已经人满为患,里里外外人头攒动。
众大臣各执己见,各有各的依据,元辅方从哲被吵的有些头疼,于是吩咐让参与讨论的大臣们将自己的建议写成条疏,待会进行投票表决,最终结果由内阁进行批红,交由新帝圣裁。
一时间,文渊阁内,响起了唰唰唰的纸卷翻动、书写响声。
待到统计结束,内阁对主流的三种方案进行了汇总,写成条陈盖上内阁大印后,由司礼监送往朱由校暂住的慈庆宫。
而此时的朱由校,仍然没能从巨大的冲击之下缓过来,双手死死的拉着自己的五弟,两人也不言语,默默在脑海中思索各自的事情。
…………
“皇爷,内阁送来了奏章,是朝臣们关于商议先帝朝纪元的结果,内阁说是需要皇爷圣裁。”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看着这对加起来不到三十的兄弟俩,轻声叹了一口气。
只是此时的朱由校,犹如一尊木像,一动不动的坐在那里,朱由检倒是被王安的声音拉回思绪,不过他也不会关心这件事。
内阁递上来的无非就是三种意见:
一、直接取消‘泰昌’这个年号,今年仍然按万历四十八(1620)年算,明年正朔(元旦)日开始改元‘天启’;
二、改万历四十八年为‘泰昌’元年;
三、改第二年辛酉年(1621年—1622年)为泰昌元年,隔年壬戌年(1622年—1623年)正朔改元‘天启’。
而最终的结果,无非就是选择第二种,原因也很简单:
第一种直接否认父皇‘泰昌’这一朝的统治,也否定了父皇即位的合法性,进而对皇兄不利(明朝时通常因政变发生皇位更替才会于政变当年改元,如靖难之役当年恢复明太祖年号洪武,夺门之变当年改元天顺);
之所以不选择第三种,原因则是更为简单,如果按这样操作,就会有碍于皇兄于第二年的改元;
至于为什么选择会第二种,原因则是可以成功避开前面所说的两个麻烦,而且后续内阁还会对这个方案进行完善:
以父皇登极之前的几个月为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初一登极之日到今年除夕日改为‘泰昌’元年,第二年辛酉年正朔改元‘天启’。
不过这些都和他朱由检没关系,这是朝中大臣们的事情,自己此时正在构思之后的事情:
眼下皇兄已经举行了东宫位典礼,继承大统也就在这段时间内会完成,自己必须要想个合适的理由,离开这个即将混乱不堪,阉党当政的朝堂。
不出意外的话,明年就会是‘天启’元年,按照原有历史进程,自己还有七年充足的时间来做准备,至于中间发生的任何问题,在原定中,天启朝的臣子足以应付的过来,不必自己操心。
自己现在真正需要考虑的,是七年之后的时间里,自己将要以怎样的方法去面对一些会发生的混乱,尤其是来自于北方建奴的侵略,朝堂之外爆发的叛乱,这是重中之重。
如果自己一直呆在顺天,等到自己继承大统,十有八九会像原主那样,被东林党以及朝廷琐碎繁杂的事务,牵制的无法施展手脚,如果真是这样,自己还不如现在就提前找棵歪脖子老树上吊死了算了,免得留下与历史上那位‘崇祯’老兄一样不堪的名声。
而纵观眼下大明朝两京十三省的局势,以及后续会发生的一些叛乱,朱由检在脑海里默默思索着各地之间的优缺点,最后发现,似乎广东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来此地沿海,虽说时常会有倭寇与海盗的不停骚扰,但这也正好能为自己请求恢复亲王三卫做借口,反正洪武朝留下来的《皇明祖训》就搁那摆着,只要自己搞定了皇兄,问题应该不大。
而且此地先前在宣德一朝时,有过亲王就藩的先例,自己这个时候提出来,相对而言阻力应该会小一些。
只是此地一直是作为流放之地,自己这个时候要求就藩此地,会不会遭到朝臣与皇兄朱由校的极力反对,毕竟自己一直安分守己,从没犯过什么大错,按道理就算是就藩,也绝对不会是广东这样的地方。
而且以皇兄此时的状态,估计十有八九是不会同意自己前往的,哎,头疼啊。
但偏偏广东这个地方,物资丰富,再者相比较北方诸省而言,此地在未来七年里相对安全许多,自己要提防的事情会少很多,平稳、猥琐发育,才是自己未来这七年内必须注意的。
再加上此时广东应该已经有了玉米、红薯这两种农作物的踪迹,只要自己找到并加以大力培育,粮食问题也不会很大。
再者广东的天气也比较适合自己,正所谓什么样的土地养什么样的人,后世粤军的战斗力他还是有所了解的,等到自己把粮食问题解决了,再偷偷摸摸的进行扩军、练兵,就必须提上日程……
不过这都是后面的问题,自己在这之前,到底该找一个怎样的合适借口,才能提前封王就藩。
虽说大明朝历来对亲王就藩并没有什么年龄限制,但一般好像都会是在十五六岁的样子,可自己真的等不及啊,到那个时候啦,估计煤山上的那颗老槐树,都在朝自己招手了。
真是头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