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以不吃饭吗?过去人类吃的是什么,在医院,看到有些老人吊着点滴来维持营养,因为已经不能吃饭了,有的只能靠输液来维持营养。其实人是要食物来维持营养的,在五千年的剧本中,人类的食物也发生过很多变化,人是可以消化有机物的,而无机物,通常人是消化不了的,有一期人类文明,食物中到处添加无机的添加剂,人类食用后,身体发生了变异,最后那一期文明也是结束了。
对食物的认识,曾经有一个族群,他们只吃谷子的皮,也就是吃糠不吃米,因为他们认为谷子的皮就象苹果一样,属于果实,而里面的米,就象苹果的核一样,不能吃。当然也有少数人不吃食物,辟谷的,但那是极其特殊的情况,正常的人类,是需要食物来维持生命的。
在剧本中,有些食物从其他地方引进了剧场,当然有人认为是神的指引与开创,但体现在人类的就有很多,如汉代引入中国的有葡萄,葡萄最早起源于中亚,随着张骞出使西域引入中国。葡萄在汉代成为稀罕果品,主要种植在西北地区,逐渐流行到全国。后来,葡萄酒酿造技术也传入,唐代时在宫廷中广泛流行。胡桃(核桃),胡桃也是从中亚传入的,汉代称之为“胡桃”或“羌桃”。胡桃富含营养,逐渐成为重要的坚果品种,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留下深刻影响。苜蓿,苜蓿原产地也是中亚,作为优良牧草进入汉代。苜蓿的引进解决了马匹饲料问题,对当时的农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唐宋时期的引进食物有菠菜,菠菜原产于波斯(今伊朗地区),唐代传入中国,称为“波斯菜”。菠菜耐寒,易于栽培,很快成为北方地区的主要蔬菜之一。芝麻,芝麻在汉唐时期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它具有丰富的油脂和营养,被用来榨油和制作各种食品,如芝麻酥、芝麻糖等。黄瓜,黄瓜原产印度,唐代时传入中国。黄瓜水分丰富,清爽可口,很快受到民间喜爱,成为常见的蔬菜之一。
明清时期的引进食物有红薯(甘薯),红薯原产于南美洲,在明代经由菲律宾传入中国福建等地。红薯的适应性强,逐渐成为旱地和贫瘠土地上的重要作物,有效缓解了粮食危机。玉米,玉米与红薯一样,源自南美洲,明代时传入中国。玉米在中国南方和西南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山区居民的重要粮食来源。花生,花生原产于南美洲,在明清时期传入中国。花生富含油脂和蛋白质,很快在南方和东南沿海一带推广种植,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和食品原料。辣椒,辣椒也起源于南美洲,明代传入中国。辣椒的引进对中国南方饮食影响巨大,尤其在四川、湖南、贵州等地,辣椒成为当地饮食的灵魂调味品。番茄,番茄在明清时期通过西方传教士引入中国,但最初被当作观赏植物。直到近代,番茄才被广泛用于烹饪,成为重要的蔬菜之一。马铃薯(土豆),马铃薯源自南美洲,清代时传入中国。马铃薯易种植、产量高,在寒冷地区适应性强,逐渐在北方地区推广,成为重要的副食品。
###人类食物的变迁:从原始采集到现代饮食
人类食物的变迁历史悠久,从远古人类采集野果到今天的多样化饮食,体现了文化、科技、农业的发展和交流。以下将从几个阶段,探索古今中外人类食物的演变。
---
###一、原始时代的采集与狩猎
在几百万年前的原始社会中,人类以采集和狩猎为主。人们的食物包括野果、根茎、坚果、鱼类以及野生动物的肉。这一时期,气候、地理环境决定了食物的种类和数量,人们追随自然资源的变化,过着迁徙性的生活。
石器工具的出现极大提高了狩猎效率,动物肉类成为重要的食物来源。在各地原始遗址中,常见鹿、羊、象等大型野生动物的骨骼,说明了肉类摄取在人类饮食中的重要性。同时,火的使用使人类学会了烹饪,食物变得更加易于消化,从而促进了大脑和身体的发育。
###二、农业时代:五谷、农耕与文明的起点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逐渐从狩猎采集转向农业定居生活,农耕成为食物生产的主要方式。全球不同地区选择种植的粮食作物各不相同:
#### 1.五谷与谷物的栽培
在中国,“五谷”最早指稻、麦、黍、稷、菽(大豆),后来逐渐演变为稻、麦、黍、粟、豆。这五种谷物不仅是古代中国人的主要粮食来源,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含义。五谷之中,稻米的种植始于长江流域,而黄河流域则主要种植小米和小麦,逐渐形成南稻北麦的分布格局。
西方农业文明中,粮食作物也有显著差异。中东的两河流域是小麦、大麦的发源地,古埃及、希腊、罗马等地粮食来源多以小麦和大麦为主。随着小麦传入欧洲及更广泛的种植推广,小麦逐渐成为欧洲和西亚的主食作物,奠定了后续西方饮食的基础。
#### 2.作物的全球传播
15世纪地理大发现后,作物的全球传播让人类食物更加多样化。土豆、玉米、番薯和辣椒等新大陆作物传入了亚洲和欧洲,稻米、小麦等则传到美洲。这些交流不但丰富了食物种类,还改变了许多地区的农业结构。例如,土豆传入欧洲后,逐渐成为欧洲北部的主食,缓解了饥荒问题。
###三、古代中西方的食物与饮食文化
古代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各有特色,形成了不同的食物结构和烹饪习惯。
#### 1.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
在中国,粮食是主食,五谷成为饮食的根本。以五谷为基础,中国人结合地域特点发展出种类丰富的食物。面条、饺子、包子等面食在北方流行,南方则以米饭、粥为主。随着南北方的农业体系稳定发展,各类烹饪技法逐步形成,蒸、煮、煎、炒等烹饪方式丰富了饮食风味。
同时,豆类和蔬菜、果树栽培也成为重要的饮食构成,油料作物、发酵食品如酱油、豆腐、豆豉等在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茶文化和酒文化的兴起则展示了古代中国饮食中调剂与品味的重要性。
#### 2.古代西方的饮食文化
在古希腊、罗马等地,面包和橄榄油是日常饮食的核心,葡萄酒成为主要饮品。罗马帝国时期,面包房、葡萄酒酿造广泛存在。中世纪欧洲受到宗教的影响,肉类和鱼类分时段食用,禁食肉的宗教节日影响了当地饮食习惯。香料的引入丰富了烹饪口味,东西方香料贸易带动了欧洲食物风味的多样化。
###四、现代食物变迁:工业化与全球化
进入工业化时代后,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粮食生产得到保障,运输和加工技术的发展让食物不再受地域限制。
#### 1.食物的全球化趋势
全球化的浪潮使得各国食物相互影响和融合。中国的米饭、面条、豆制品逐渐走向世界;西方的面包、薯条、披萨、牛排等也进入中国,改变了当地人的饮食结构。食品工业的进步促使包装食品、速冻食品、罐头食品进入家庭,方便人们快速烹饪,满足快节奏生活需求。
#### 2.健康与食物伦理的关注
现代人更加注重食物的营养和健康,选择绿色、有机、无添加的食品成为趋势。同时,肉类的过度生产和全球粮食分配不均等问题也促使人们开始反思食物伦理,推动植物性饮食、素食等饮食方式的流行。
###五、展望未来:从五谷到实验室食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的食物来源可能不再局限于传统农业,人工肉类、实验室培养的蛋白质、昆虫食品等新兴食物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还在探索减少食物浪费、改进食品保鲜技术,持续关注可持续发展。
从远古的采集狩猎,到今天的高科技农业和人工食品,食物的变迁见证了人类文明的演变。无论未来的饮食方式如何发展,食物始终是人类文化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结人类社会、文化和科技的关键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