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从平安史之乱开始 第79章 韦应物的来意

作者:黯淡星L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7 22:40:06
最新网址:www.diquge.com

提起过往岁月,韦应物虽年轻,却也颇多感慨,然万般思绪涌上心头,他只说道:“危难之时,国破家散,方知自身之无能。”

李倓并未对此过多评价,径直问道:“十一郎至此,有何说法?”

韦应物着重看了看李倓身边的崔祐甫,然后才答道:“在下听闻大王在河南的胜绩,心中振奋,特来投奔,欲向大王效犬马之劳。”

李倓明白韦应物方才表态的含义,强调道:“崔君信人也,十一郎有言,自不用避讳。”

韦应物稍作犹豫,这才猛然说道:“大王可知,大王已经危在旦夕了?”

自古以来,说客往往都以夸张震惊之言先声夺人,李倓没想到这一招还有被用到自己身上的时候。不过这一招之所以经久耐用,正因为其简单但有效。

起码现在,李倓觉得韦应物危言耸听的同时,却也不可避免地好奇后者的理由是什么,他这么想,也这么问了。

“好教大王知道,大王在河南立下的功勋越重,越说明关中的诸公无能。朝中缺少大王之友,而萧墙之内,更是祸患之源。”韦应物毫不迟疑地说。

“一派胡言!”崔祐甫先于李倓开口,义正辞严地驳斥道,“大王兴堂堂正正之师,平伪燕之乱,朝中有识之士都该鼎力相助才是,难道满朝诸公皆时耽于私利之人?”

“至于祸起萧墙,更是可笑……”

韦应物听到崔祐甫的反驳,却一点都没有害怕紧张的情绪,他只面色平静却又口齿清晰地打断了崔祐甫的话:“此言,并非出自我口。”

崔祐甫话语一滞。此话不是韦应物说的,那就只能是那一个人说的。

就连李倓闻听此言也是一怔,细细地思考了其中的可能性。

虽然李亨这些人在十王宅中养就了勾心斗角的本能,但要论及宫廷阴谋,李隆基才是真正的祖师爷级别的,尤其是老而昏聩的他被安禄山作乱后的一系列打击给打醒之后,他的判断,不由得让人重视。

“十一郎且继续说。”李倓道。

对此,坐在他身旁的崔祐甫并未多说什么。

“敢问大王,今大王又添新胜,论及军功,广平王比之大王如何?”韦应物问。

李倓不语,但他已经明白了韦应物或者说其背后李隆基的意思。曾经他与广平王感情甚笃,他也是广平王的支持者,但现在他在事实层面胜过了广平王,这种时候,两人还能互信吗?

韦应物稍作停顿,又继续说:“大王性情刚烈,在蜀地都有所流传。李辅国之作为,蜀地亦有流传,其得权势,却不像齐国公(高力士)一般谨言慎行,而圣人宫中,自不必多言。”

“敢问大王,一旦有事,圣人之所在,可有一个能为大王说项者?”

李倓本能地想要提起李泌的名字,在他看来,就算不考虑两人的私谊,单从大局考虑,李泌也会保着他的,就像当初他借着李泌的帮助外任淮南一样。

但他最终并没有将李泌说出口。

反倒是韦应物像是预判了李倓的想法,继续道:“虽有李泌李公相助,但李公之所以在朝中超然物外,正因为其不结党营私,亦不贪图名利富贵。便是李公再如何相助,他也只有一人而已。”

朝臣、广平王指望不上,李辅国和张淑妃又是对头,在韦应物的话中,李倓面对的是死局。

李倓虽觉得韦应物说的过于夸张了些,退一万步来说,他现在不单是个皇子,还是个有嫡系部队和军功的皇子,他可不是迂腐的扶苏,这年头践行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人可太多了。

但他还是决定给自己的便宜阿翁一个面子,问道:“那我该如何是好?”

“急流勇退!”韦应物早在心中打好了腹稿,“并非是让大王返回关中,而是请大王退离前线,经营淮南,为前线将士供给钱粮兵甲。至于其余之事,多做多错。若有出格,极易召来弹劾。”

李倓忽笑道:“十一郎这劝说着实来的晚了些,因为这出格之事我已经做下了,还不止一件……最近一件,一个时辰前我宰了义阳太守。”

“大王当真杀了义阳太守?”韦应物大惊。

尽管在见李倓之前他就觉得李倓不会轻易向淮南官吏妥协,但他却根本没想过李倓会用这种简单直接的方法解决问题,虽然这种方法很有效。

韦应物在经过短暂的震惊后却又平静了下来,他忽问道:“大王既如此做,应是不愿留在淮南吧?”

“当然,至多再待几日,我便回河南去了。”

退是不可能退的,因济阴濮阳而起而又在鲁郡落幕的济阴之战将河南局势推向了全新的一幕,与李倓张巡领兵反败为胜一同发生的,便是唐军在河南可以转守为攻了,曾经最困扰河南唐军的野战打不过的问题随着双方兵力和兵员素质的变化已经逐渐不再是问题了。

李倓论起武力比不过南霁云这等武将,但论起号召力,他这个皇子却可能是推动局势一面倒的最后一根稻草。

韦应物说道:“如此,在下请从军往河南行。”

这下李倓又好奇了:“这是你的意思?”

“好教大王知道,这既是在下的意思,也是那位的意思。”

韦应物刚刚说完,自从被打断后一直沉默着的崔祐甫却忽然开口道:“节帅,下官以为韦义博既然有从军报国之念,节帅不妨允之。韦十一郎远赴千里至河南从军,传扬出去也是一桩美谈。”

李倓觉得他们一定是在打什么机锋,他顺着崔祐甫的话往后想下去,隐约间似乎明白了李隆基的第二手打算。

既然他不愿意偃旗息鼓,那就只能再把名声向前推一推。

就如同李隆基在知道李亨于灵武登基后必须承认,也必须要把册书及传国宝送给李亨一样,只要李倓成为大唐平叛的功勋将帅,那么其皇子的身份只会是他的身份之一,就算李亨要对他做什么,也必须考虑其他将帅的感受。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