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寺的晨钟惊起几只寒鸦,小沙弥明觉跪在青石阶前,额角沁着细汗。他的影子被初阳拉得很长,像截折断的枯枝横在布满青苔的石板上。
“师父,弟子又丢了玉佩。“明觉叩首时,袖口沾了昨夜落的桂花,那抹淡黄衬得他愈发局促。这是他第七次弄丢母亲临终前给的羊脂玉,温润的玉面上雕着半开莲花,此刻却不知躺在哪片落叶下。
老禅师正用竹帚清扫阶前霜,帚尖在石板上拖出细长的水痕。“去年此时,你丢过竹笛。“他的声音像秋潭般沉静,“前月是经卷,昨日是念珠。明觉,你丢的当真是物件?“
“可玉佩明明...“明觉急急抬头,瞥见师父将竹帚倒转,帚柄末端系着的红绳正悬在眼前晃动。那绳结原是系在经书上的,某日被山风卷走,此刻却缠着片枯叶归来。
“你且看这帚柄。“老禅师忽然松手,竹帚坠地时惊散满地光影,“若执着于寻帚,便只见竹节纹理。若放下执念...“他抬脚踏过竹帚,枯黄的帚须在晨光中扬起细尘,“帚仍是帚,不增不减。“
明觉望着师父踏过庭院,芒鞋在湿地上印出浅浅的莲纹。廊下的铜镜蒙着水雾,镜中映出他攥紧的拳头——掌纹里还留着彻夜翻找时沾的泥。昨夜他举着灯笼寻遍禅房,烛火将经橱的影子投在墙上,晃动的光影里,他分明看见玉佩在《金刚经》封面上闪烁,伸手却只摸到冰冷的檀木。
“师父常说万物不增不减...“明觉追到斋堂时,师父正在剥新采的莲子,青玉碗里盛着雪白的莲仁,“可若不去找寻,怎知不是真丢了?“
老禅师拈起一粒莲子,指尖稍一用力,莲心便落在碗中碧水里。“你七岁时可记得这碗?“青瓷碗沿有道细裂,浸着茶渍像条蜿蜒的河,“它从博古架摔落三次,每次你都哭着说碗碎了。“
明觉突然想起某个雨夜。瓷片在蒲团旁泛着冷光,他捧着残片求师父修补。老禅师却将残碗供在佛前,裂纹里插着支白梅。此刻碗中莲子随水波轻旋,那道裂痕倒映着晨光,竟像莲花茎脉般自然。
“昨日扫塔,见你对着井水发怔。“师父忽然将莲子抛向空中,明觉慌忙去接,却见莲子穿过指缝,落回碗中激起圈圈涟漪,“你说井底有玉光,可还记得捞到什么?“
明觉耳根发烫。那日正午,他确在古井倒影里瞥见玉佩的轮廓。可当他探身去捞,指尖触到的只有刺骨井水。更奇的是,当他浑身湿透地趴在井沿,水中玉佩反而愈发清晰,甚至能看见莲花雕纹映着波光流转。
“你可知《楞严经》里阿难寻心的典故?“老禅师突然用木勺敲响青瓷碗,嗡鸣声惊飞檐下的麻雀,“七处征心八还辩见,最后佛陀拈花示众——你猜迦叶尊者为何微笑?“
斋堂外的银杏开始落金叶,某片叶子飘过门槛时,明觉突然想起母亲病榻前的场景。那时玉佩悬在帐钩上摇晃,母亲枯瘦的手按着他掌心:“这玉要代娘亲看着你...“可此刻回忆起来,玉佩的轮廓竟比母亲的面容更清晰。
“弟子愚钝。“明觉跪坐时,发现芒鞋沾着片银杏叶,叶脉里凝着晨露,“若不去找寻,难道任其湮灭?“
老禅师从袖中取出块粗麻布。布上染着斑驳墨迹,细看竟是幅未完成的山水。“三年前你在此布上画过远山。“他将麻布铺在食案,墨色早已褪成灰褐,“后来你说画毁了,将布弃在柴房。“
明觉凑近细看,褪色的墨痕间不知何时生出了霉斑,灰绿菌丝沿着山脊蔓延,倒像春雾缭绕林间。某处虫蛀的小洞透进天光,恰似云破月来的留白。
“今晨扫尘,见此布铺在柴堆上。“师父指尖抚过霉斑,菌粉在光柱中浮沉,“你说它是残画还是新画?是毁了还是成了?
斋堂忽然灌进阵山风,麻布被掀起一角。明觉伸手去按,却触到粗粝的纤维里藏着沙粒——这布原是包过香灰的。他想起画这幅山水的那个雪夜,手冻得握不住笔,最后赌气将砚台砸在布上,浓墨溅出个狰狞的窟窿。可此刻再看,那墨渍竟像山崖旁斜出的苍松。
钟声又响,这次是午斋的信号。明觉正要起身,忽觉袖口微沉。低头看去,那枚羊脂玉佩不知何时挂在腕间,莲纹上沾着星点朱砂——正是他今晨跪拜时袖口蹭到的供香痕迹。
“师父!玉佩明明...“他慌忙解下玉佩,莲花中心的孔洞还穿着褪色的红绳。
老禅师却已走到门边,竹帚不知何时又回到他手中。“前日扫落叶,在药师殿供桌下拾得此物。“他扫帚一挥,檐角铜铃叮当,“供桌上摆着你母亲的牌位。“
明觉突然想起,最后一次见到玉佩正是在药师殿。那夜他跪在母亲灵前诵经,月光透过窗棂照在玉佩上,恍惚间竟觉得莲花在掌心绽放。待他惊觉时,玉佩已从松开的手指间滑落,滚入供桌下的阴影里。
“原是我自己...“他握紧玉佩,朱砂印在掌心洇开如血。斋堂外的银杏仍在落叶子,某片金叶飘过眼前时,他忽然看清叶脉间交织的纹路——那分明是母亲临终前抚过他眉心的掌纹。
老禅师扫地的沙沙声渐渐远了。明觉站在满地斑驳的光影里,玉佩在指间温润如初。供桌上的长明灯忽然爆出灯花,他望着跃动的火苗,终于明白那夜为何寻遍禅房不见玉——当他举灯照向黑暗时,自己的影子正覆在玉佩跌落的位置。
山风穿堂而过,带着远山的松涛。明觉将玉佩重新系回颈间,这次没打死结。铜镜上的水汽不知何时散了,镜中人影与庭院里的银杏重叠,金叶落在他肩头,像无数小小的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