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天地初分之时,巫山山脉形成了一处盘古山脉,这里有两处风水宝穴,一处酷似头颅,另一处酷似无盖石棺。石棺里面的丘陵沟壑,形如一具无头尸身,且山中有黑泉,漆黑腐臭,如同尸血。再加上巴蜀一带盛行巫邪文化,那盘古山脉便藏纳着无数悬棺,因此,这处龙气之地被称为“巫峡棺山”。
巫山山脉在风水中是一处“群龙无首”之地,龙脉纵横交错,当世三位顶级风水师也找不到真正的“藏风纳水”之处,为解开部族消失的千古之谜,陈家坪身为宋室宫廷御用风水师,因得罪刘皇后被逐出皇宫,后遇紫阳真人,拜紫阳真人为师,学习易经八卦,风水天文。陈家坪一时名声大噪,成为蜀地远近闻名寻龙点穴,占卜算卦的殿堂级风水师,用风水秘术解读天下大山大川的脉搏,企图寻找一处处失落在川蜀大地最深处的龙楼宝殿。
地仙村古墓藏在峭壁下的深涧中……,峡谷深涧头顶的一线天空,都被混乱的金丝燕群和飞蝗覆盖,仰不见天,四周多是黑茫茫的,触碰到的石壁上黑苔密布、坚冷如冰,乌尤峡谷深处成群成群的茅仙、草鬼,被漫天飞舞的金丝雨燕不断迫入“风眼”之中。若非金甲银翅的大群飞蝗落入风眼,风水师们也根本分辨不出这片无影无形的死亡旋涡。
只见两峡之间,横亘着一棵漆黑的巨木,看形状是根奇大的屋梁,木粱四楞见方,犹如一座歪斜的独木桥般,横卡在两侧峭壁中间,上面还有些砖瓦榫卯的残骸。这条粗大的黑色木梁塌在峡谷中,峡谷上边曾有宫殿庙宇一类的古迹?地仙村古墓究竟是在山上还是在山下?这条梁木有没有可能是金丝楠木,黑木梁足够结实,已不知多少年头了,饱受日晒雨打,谁知它会不会就此朽断。乌尤峡谷内全是草鬼的虫洞,地仙古墓不应该藏在里面,但峡口间龙气凝聚,这条峡谷肯定是个藏风聚水的所在,没有古墓也就罢了,如果这世上真有地仙村,肯定不会离开这片区域。
古往今来,陵墓的防盗布置与盗墓者倒斗手艺之间,无异于死人活人在阴阳两界间的斗法,一座古墓如果被动的由盗墓者挖掘,墓主就离形骸破碎不远了,而盗墓者如果落入古墓中的陷阱,恐怕就会落个成为墓主人殉葬品的下场,盗墓者一度失去了主动的优势,就会将性命断送在虚设的法宝秘术上。
数以万计的金丝雨燕吞够了草鬼,旋即随风回洞,黑压压地撞入深涧,天上就如同下了一阵暴雨,金丝雨燕在狭窄的峭壁间互相拥挤起来,几乎没有回旋的余地,盗墓者遮住头脸退向黑色巨梁的边缘,以便躲避密集的金丝燕子集群,谁知忙中有误,五个盗墓贼同时踏在倾斜的木梁一端,那卡在深谷间的黑梁虽能承重,并未立刻断裂,但峭壁上的岩石却已松动。
壁崩岩塌,巨梁轰隆隆翻滚着落下深涧,黑梁落下深涧后所悬之处,是两堵布满湿胎古藤的峭壁之间,空间极是狭窄,向上能看到朦胧隐约的一线白光,高不下千仞,向下则是黑茫茫的轻烟薄雾,听那奔流的水声,似乎还在脚下几百米的深处,这片区域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在人的眼睛适应之后,感觉周围的光线说黑不黑,说亮不亮,所在的位置,刚好能见到峭壁古藤之后,端坐着一个长髯老者,但仅见其形,不到近处看不清晰。只见岩缝中藏有悬棺一具,棺材是古松木质地,松皮犹如是一层层的龙鳞波涛。
那具悬棺墓穴古尸仙风道骨,是一位上古隐士的埋骨之所!松皮为椁、荆藤为冠,这就是古时隐逸之士的葬制。悬棺的盖子揭开了,棺中尸体坐了起来,眼窝深陷,皮肉干枯腊黄,但古尸神采英容未散,头发上挽了个籫,以荆棘束为发冠,身穿一席宽大的灰袍,怀抱一柄古纹斑斓的长柄青铜古剑,眉毛胡须全是白的,长髯微微飘动。
那棺中的老者,死了也许不下几千年了,但在“棺材峡”这片藏风纳气的上善之地,依然栩栩然犹如生人,衣冠容貌至今不腐不朽。
巴蜀之地的崖葬悬棺,皆是古人所造,大部分都有几千年的历史,根据历代方志记载,除了古巴人之外,还有许多修仙求道的隐士,对悬棺葬情由独衷,临终后葬于幽峡深谷的峭壁之上,以古松作为棺椁,陪葬品非常简单,只有些“竹简、龟甲、铜剑”之物,大多是连古代盗墓贼都瞧不上眼的简陋“明器”,在离巫山不远的峡区,就有“兵书峡、宝剑峡”一类的地名,就是由在悬棺中发现的明器命名,可那所谓的“兵书、宝剑”究竟为何物?如今早已无处考证。
在“棺材峡”里到处一大片密密麻麻的悬棺,全部都是岩桩式,也就是凿在峭壁上几个窟窿,再插入木桩,把棺木横架其上,而在金丝燕子窟下方的这处“隐士”悬棺,则藏是在岩隙里,利用了峭壁上天然的狭窄洞穴,人在其中难以站立,棺中坐起的古尸,头部已经快碰到顶上的岩石了。这里的悬棺墓穴浑然天成,这古尸即便不是避士隐居之人,也多半是通晓河图洛书,懂得天地造化玄妙的高士,可惜这处墓穴已经被盗发过了,否则棺中尸体怎可能自行坐立起来?必定是被盗墓贼用绳套从棺材里拽起来的。墓穴中除了“一尸、一棺、一剑”之外,还有些陶瓦碎片,岩壁上刻着几幅北斗七星的简易图案,看得出这位墓主人生前,很可能通晓“天文、玄学”之类的异术。几千年不朽的尸身,那僵尸保存得比较完好,这峡谷里云雾缭绕,悬棺墓穴的位置又十分隐秘。崖葬悬棺里有很多古籍,竹简、龟甲之物,金甲茅仙都有,也许搬山道士的奇门方术都是得自于此。
峡谷峭壁深处云雾升腾,规模可观,隐约可见身周两道绝壁上藏有不少悬棺,在薄雾轻烟中,还有许多岩缝,里面半隐半现,都是鳞纹古松木的棺材,原来金丝燕子窟下,竟然是极大一片岩隙悬棺群。由此可以判断,黑木巨粱滑落到此地,恰好被一处岩缝卡住,那岩缝中正是怀抱青铜剑的古尸,而这里仅仅是悬棺群中的一个墓穴,相比四周几处悬棺,也并无特别之处。如此密集的悬棺群,墓中必定应该是孤高淡薄隐逸山林的修仙求道之士。
根据当地流传的民间传说,这片神秘的“棺材峡”,不仅在峡谷山间有许多被遗弃的古代矿坑,而且曾经是水利工程专家李冰疏通洪水的浩大工程遗址。古代巴蜀之地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蜀地人民世世代代同洪水作斗争。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县附近,进入一马平川,水势浩大,往往冲决堤岸,泛滥成灾;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容易淤积在峡谷,抬高河床,加剧水患;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常造成东旱西涝。
在分水鱼嘴,外流内灌的玉垒山,首先会见到密如繁星的一片悬棺群,几乎有上万之数,根据《华阳国志·蜀志》上的记载,悬棺群里那些人都是在治水过程中死亡的奴隶工匠,而蜀郡太守李冰,精通天文星象,阴阳五行等风水玄学。他在开凿广都盐井的过程中总结了六字要诀,“深淘滩,低作堰”。这六字真言要诀虽以“形、势、理、气”为主体,但其中涵盖涉及的风水之术,无不脱身于古法。这位天府蜀主任蜀守后期,年迈体衰,因积劳成疾,死于汁方的水利工地上,蜀郡太守李冰死后,家人为他访求安葬之地,在路上遇到一个风水堪舆先生,那先生说:“葬地之说,莫知其所自来”。风水先生的言外之意就是,最好的葬地,就是眼前的这块宝地;汁字从水从十,故以“洛水分十支”之名。分流十支,内合五溪。而“方”之名,则为商代至周初,为边远少数民族聚集大本营,多名以“方”,如“鬼方”、“犬方”等命名。除以上少数游牧民族外,还有冉駹、氐、羌等神秘游牧少数民族生活在这山谷间。山谷地势由西北逐渐向东南倾斜,构成以山、坝为主,兼有丘陵的地貌。主要河流有“一江四河”纵横全境。
河山谷中,其石穴墓葬犹存,此乃绝佳的风水宝地。文学风水学鼻祖郭璞训诂:“阳山阳向,阴山阴向,以定生克,以定位向,生气起始聚集,龙穴砂水相配,先天地而长存,后天地而固有。”
在这座大型的五色神坛上,除了那口青铜古棺外,还堆积着不少玉块与石板,无论是玉块还是石板上都刻有极其神异的古字,比那些五色土坛上所见到甲骨文还要原始,那是近乎于天书画图般的神秘符号。这历经无尽岁月的五色祭坛为上古先民所筑,为祭天而用,难道当年那些古皇真的可以召唤来什么不成?此刻,巫山铜棺墓群就横陈在前方,难道真是被五色祭坛接引来的不成?
从天而降的铜棺,冲击力何其巨大,但是居然没有在其上砸裂开丝毫缝隙,没有一点损毁之处,很难想象是何种奇石堆砌而成。
传闻,天地初开,混沌初始,混沌之劫降世,妖皇帝俊就已名动天下。传闻他一袭素衣,身披金鳞玄甲,双手各持一柄利剑和一对极品先天灵宝河图洛书作战,凭一己之力逼退了兵临城下的巫族部落数十万大军,当时的巫族部落是一群以上古十二祖巫为首的神秘部落。
巫山一代除了上古巫仙神秘的少数游牧民族墓群和治水的天府蜀主之墓以外,再也没有其它更加著名庞大的陵墓,巫仙神墓几乎完全是一个传说,而天府蜀主尽管同样比较神秘,但在山中毕竟留有遗迹可见,而且川府蜀主李冰的古墓就藏在“棺材峡”内的一处古矿坑里。
巴蜀山谷之地以群龙为脉,而且是行云暮雨、龙气缥缈,天府蜀主既然能疏通洪水,肯定是懂得阴阳脉向之理的风水秘术,所以他的墓穴附近,有许多缠锁龙脉,使生气不散的布置,近万具悬棺组成的无头巨像,有足踏山川之势,千百条凿在壁上的凌空鸟径,也是九转缠龙的高明设计,而无影仙桥那片“藏风纳气”的所在,应该就是这一片巨大陵区的中枢。
而金丝燕子窟下的悬棺群,所葬之士都不是普通工匠奴隶,似乎是一片贵族或者近臣的陪葬陵区,按照陵制和这附近的陪葬格局来推断,“地仙村古墓”所在的巫陵王地宫,就应该藏在“风眼”前后左右的四条峡谷之间。
这条峡谷的山顶,应该还有一座祭祀悬棺群的殿堂庙宇,说不定里面还有神兽赑屃这种神龟驮碑的高大墓碑。在懂得风水秘术的摸金校尉眼中看来,祭祀墓中死者的飨殿,有明暗之分,暗处的没什么价值,明处的在倒斗行唤做“墓眼”。
墓眼,早期的朝代陵墓里有,晚期的知道墓眼是个祸害,就不再设置,即便有也是虚的,只要古墓有真正的墓眼,能教人找到了“眼睛”,又何愁找不到入口?虽然摸金的手段在“棺材峡”中受云雾所阻,没有机会施展“分金定穴”的秘术,但只要能找到山顶的殿址墓眼,便可以顺藤摸瓜找到地宫,那样的话,“地仙村古墓”就算找到一半了。摸金校尉分金定穴的属性,也真不愧是天衣无缝盗墓掘冢的勾当,更是精通风水古术的行家里手。
盗墓秘术历来把中医四诊法“望、闻、问、切”,作为四门八法,这处“棺材峡”地势地形不比寻常,很多摸金校尉的高招都用不上,想来想去,也唯有“问天”之术可行了,只好启动“备用计划”,用归墟古镜占验出古墓地宫的位置所在。
这两座山陡峭险峻,迂回出群峰数里,而且千仞之高,无论地仙古墓在乌尤峡谷一侧,还是在熙春台一侧,都并非可以轻易找到。盗墓古法占验出的有效结果,那就是利用古镜海气与山川龙气相对应的“问”字诀,或利用照烛卜镜的龙骨卦象来窥探幽深微妙的周天三百六十五星辰之力运转规律找到主星的阵眼。这种暴露在明处的阵眼在倒斗行唤做“墓眼”,问天演卦”的倒斗方法,就如同是盗墓行里一个无根无据的缥缈传说。盗墓贼到时候囫囵几句“寻龙无奇策”也就蒙混过关了,没什么可不好意思的,伸手从背包里将“归墟卦镜”,与那无眼的“铜龙、铜鱼”二符取将出来,趴在木梁上一通摆弄:“今日神机在身,正好试试这问字诀古法是否灵验。”铜境、铜符分别为号称南海无价之宝的归墟卦境和鱼、龙、人、鬼四符,四枚铜符分别是鱼、龙、人、鬼四个卦符;卦符之中的确是暗藏玄机,它们为何都没有眼睛呢?这其中究竟暗示着什么天地间的造化之理?难道是古人将周天古卦的玄机藏在其中了?除了眼窟窿里可以透过蜡烛的光线,使归墟卦镜背面的卦象呈现,似乎没有眼睛还是一个有关万物造化之理的暗示,只有了解了这个暗示,才能在古镜背后的数百个铜匦中——找到排放卦符的有效位置。
峡谷中的薄雾轻烟随即飞散,死兆般惨淡的光影之中,也分不清是金丝燕子群还是铅重的乌云,唯见峭壁的岩缝间涌出无穷黑气,恰似一道道黑烟直上天际,浓密处如同阴云荡漾,薄弱的地方又好比是数条漆黑的游丝上下翻飞,黑云发雷之处隐隐闪动着刺眼的白光。刹时间白昼变成了黑夜,手中的铜符古镜,只见那枚青铜龙符在黑暗中荧绿逼人,青铜龙符是四枚卦符之首,是南海龙火煅造的青铜古物,被古人视为风水秘器,凭空出现的雷电,多半是和此物有关。
当年供奉黄皮子大仙的玄元教信徒,相信无眼龙符是海龟从海中带上来的,因为龟眠地中常有海市奇观出现,而且海龟有回游的习性,其骨甲又是龙骨灵物,龙脉中的海气藏纳在龟甲里,可以千年不消。龙符虽然是南海秘宝,却不应该是在龟甲空壳里被发现的,它是当给年周穆王陪葬的一件明器,从龟眠地出土的传说,很可能是元教杜撰出来的。
然而此物确实是风水秘器,埋在地里倒是无妨,一旦在见天之处与尸体接近,就很可能会由于阴阳二气相激,容易引发闪电雷火,黑木梁两端的峭壁间,有许多被从悬棺中拖出的古尸,峡谷中阴气凝重,绝不能在此使用归墟龙符和卦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