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应该立足于拳论,然而拳论并不是太极拳的全部,可以说是怕练习的人误入歧途才留下的著作,也是前人的经验及心得体会,那是建立在一定的土壤之上的,例如祖师爷也没有与全球武术家交流经验,然而这个著作是根植于太极拳以柔克刚的大道的,祖师曾留下一句话就,意思是不管修习哪门的武术,其实最终的结果和方向是一样的,像是不同位置上爬山,追求的同样是放在那个虚无缥缈的山顶,世界各种武术都是讲究内修精气神,在练用上要身心合一,动作上要因敌变化,如果一个人跌落在执念里,那才是真正的不可救药了。
我们从小跟随着老师傅们习练太极拳,也看着其他拳术的老师傅们练拳,你很难与当下的一众习拳的人交流,大概就是土壤不同罢了,很难想象那些可以与人生死相搏的拳师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其实想象一下无论是那家的拳术在古代考取功名时候是个什么情景,按照六艺来说练习传统拳术的都得弓马娴熟,能拉的开古代的硬功能没有力量么,拳论有云:身备五弓,齐蓄齐发!并且在练习各路拳术方面都讲究放松,也讲究整体的移动变化,难道只有太极拳才讲究松整劲么,至于一些接劲打劲的东西,或者一些摔法擒拿技法就不是太极拳了,你不能发力又怎么能打人,至于打的是外伤还是内伤其实不必过于看重,重点在于是否是一个整体运动,而不是在某一个地方雕刻肌肉块儿。
练习太极拳方面一些基础力量训练,例如自己练习的一些发力,或者借助石锁沙袋负重发力,或者利用大杆子练习一些发力,或者与一些体重大的练习力量对抗,也与一些小体重的练习反应灵活性,或者与老师傅进行一些喂劲及技术方面的练习,总之一个人应该适应生长的规律,世界各门拳术大致都是一样的,青壮年可以侧重于力量多一点儿,多进行一些桩法的练习,这是一个涨功力的过程,年老后气血衰败,就不要再去争什么高下,也不必去展示自己的功夫如何高超,可静心内修技艺及精气神,就好像那句俗话说的拳怕少壮棍怕老郎就是这个道理,年龄大的人多习练一些偏柔的技艺,多在一些近身短器械上下下功夫,这才是弘扬武道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