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81:我在胡同口卖茶叶 第2章 营业执照

作者:府青777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9 20:55:25
最新网址:www.diquge.com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周明已经蹲在后院井台边刷洗鸡蛋。凉水顺着青砖缝蜿蜒成溪,倒映着灰蒙蒙的天空。铝盆里一百个鸡蛋码得整整齐齐,蛋壳上的暗纹在晨光中泛着釉色。

“哥,这个破了。“周芳蹲在旁边,指尖沾着蛋清。小姑娘穿着改小的蓝布衫,袖口磨得发亮。

周明接过裂缝的鸡蛋,就着井水冲了冲:“正好当今天的试吃品。“自打三天前父亲跟着出摊,家里反对的声音就像春雪般消融了。此刻厨房飘来葱油香,母亲正在烙饼——这是要给他们父子当干粮。

胡同里响起自行车铃铛声。周明抬头,看见父亲推着二八大杠出来,后座两侧挂着两个铁皮桶,那是昨晚父子俩用废铁皮敲的保温桶。

“爸,这铁皮桶真管用。“周明掀开盖子,热气裹着茶香扑面而来,“昨天刘大姐说汤凉了可惜,今天咱们带热汤过去。“

周建国往车把上缠麻绳,粗粝的手指被铁皮划了道口子:“传达室老李头说,今天厂里发工资。“

周明心头一动。上辈子在纺织厂当临时工时,每月五号会计室窗口都排长队。工人们攥着工资条,总爱在厂门口买点荤腥打牙祭。他转身跑进厨房,把母亲刚烙好的葱花饼切成三角块。

“你这是......“李秀兰举着锅铲愣住。

“妈,咱今天搞买三送一。“周明把饼块装进油纸包,“买三个茶叶蛋送块饼,工人们肯定喜欢。“

晨雾未散,纺织厂铁门前的梧桐树下已经聚了几个人。周明支起折叠桌时,瞥见传达室窗台上放着搪瓷缸——那是老李头惯用的杯子,此刻盛着六个茶叶蛋。

“周师傅,给我留六个!“老李头从窗户探出头,“夜班老王他们闻着味睡不着,非要我帮着带。“

周建国掏出自制的记账本,用铅笔认真记下。这账本是周芳的算术本改的,封皮还印着“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红字。

八点整,下夜班的女工们潮水般涌出。周明揭开保温桶的瞬间,八角混着酱油的咸香在空气中炸开。人群立刻围成半圆,最前面的刘大姐吸着鼻子:“小周,今天汤里是不是添东西了?“

“您尝尝。“周明舀起一勺深褐色的汤,“昨儿个托张叔弄了点桂皮。“

铁夹子起落间,保温桶里的鸡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周建国收钱找零的动作越来越娴熟,甚至能分神和相熟的工友寒暄。当第三拨早班工人到来时,周明突然抬高嗓门:“新出锅的茶叶蛋,买三个送葱花饼!“

队伍顿时骚动起来。穿劳动布工装的小伙子挤到前面:“我要六个!带两块饼成不?“他身后的老师傅笑骂:“赵铁柱,你这是要把半个月工资吃进去啊?“

周明眼尖地注意到,人群外围有几个挎竹篮的妇女在张望。她们篮子里装着煮鸡蛋,标价一毛二。这是意料之中的事——茶叶蛋生意红火,自然会引来效仿者。

“姐,尝尝我们的汤。“周明主动舀了半勺递给穿碎花衫的妇女,“用老抽和冰糖熬的。“

那妇人抿了口,脸色变了变,默默退到梧桐树后。周明知道,这个年代很少有人舍得用糖和酱油煮鸡蛋,更别提还要配赠热汤。成本战,他打得起。

日头爬到中天时,保温桶见了底。周建国数钱的手有些发抖:一百个鸡蛋净赚五块,加上卖出去的二十八张饼,今天收入七块三毛。这相当于他大半个月的工资。

回家路上,周明拐进副食店。老张头正在柜台后打算盘,见他进来老张头从柜台下摸出个布包,神秘兮兮地展开:“桂皮二两,香叶半斤,这可是托人从同仁堂药柜捎的。“玻璃罐里的褐色香料泛着油光,周明凑近嗅了嗅,是上好的广陈皮。

“张叔,再给我称五斤冰糖。“周明数出三张粮票,“鸡蛋能预定吗?“

打算盘的声音戛然而止。老张头扶了扶老花镜:“你要多少?“

“每天两百个,要红壳的。“周明话音未落,门口竹帘哗啦作响。穿藏蓝中山装的中年人跨进来,左胸别着红星徽章。周明认得这是街道办王主任,上辈子他们家申请低保时,就是被这人卡了三个月。

“小周啊,听说你在搞小买卖?“王主任背着手踱到柜台前,手指敲了敲装香料的布包,“个体经营要办执照的,知道吗?“

周建国手里的铁皮桶“咣当“砸在地上。周明按住父亲发抖的手,笑着转身:“王主任,我们这是家庭副业。中央刚发的《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允许待业青年自谋职业。“他说着从裤兜掏出叠得方正的报纸,第三版用红笔圈着的标题赫然在目。

王主任眼角抽了抽,忽然瞥见布包里的桂皮:“这属于投机倒把吧?“

“药材公司开的票在这儿呢。“老张头适时递上单据,“周家小子帮街坊们代购调料,我们副食店正打算申请增加经营项目。“

“爸,明天开始咱们分两处摆摊。“周明把香料装进布袋,“您还去纺织厂,我去东风电视机厂。“

周建国盯着儿子看了半晌,忽然从裤腰摸出串钥匙:“把你爷那辆三轮车修修,后斗能装六个保温桶。“

夜色渐浓时,周明蹲在煤油灯下改造三轮车。车架锈得厉害,链条缺了三节,但他摸着龙头上的“凤凰“标志,想起这是爷爷当年从上海托运来的陪嫁。上辈子这车被当废铁卖了八块钱,现在他要让它重新跑起来。

“哥,给你留了卤汁。“周芳端着搪瓷碗过来,忽然指着车斗惊叫:“这儿有字!“

刮开斑驳的绿漆,露出行楷刻痕——“公私合营 1956“。周明指尖拂过凹痕,仿佛触摸到时代的年轮。当年爷爷的绸布庄被合营时,是否也像他现在这般,在旧物上刻下新生的印记?

第二天天没亮,周家厨房就腾起白雾。李秀兰守着两口大铁锅,看儿子像将军排兵布阵般调配香料:“八角要拍碎才出味,桂皮掰成小段......“

“妈,这两锅分开煮。“周明往左边锅里撒了把干辣椒,“纺织厂女工爱甜口,电视机厂小伙子喜欢辣的。“

当三轮车吱呀呀碾过胡同石板路时,车斗里装着二百个鸡蛋,还有周芳连夜画的招牌——胖乎乎的鸡蛋戴着厨师帽,旁边写着“周记五香蛋“。晨风把香味送进各家各户,几个早起倒痰盂的邻居忍不住探头。

电视机厂门口景象截然不同。穿劳动布工装的青工们叼着烟卷,围着辆改装过的板车。板车上摆着大铝盆,泡在凉水里的煮鸡蛋标价一毛。周明支开摊子时,听见有人嗤笑:“又来一个卖蛋的。“

“新出锅的麻辣茶叶蛋!“周明掀开锅盖的瞬间,红油裹着热气冲天而起。几个青工抽着鼻子转头,为首的长发青年晃过来:“哥们儿,懂不懂先来后到?“

“李哥,这汤闻着真带劲!“同伙盯着翻滚的红汤咽口水。被称作李哥的青年瞪了同伙一眼,抬脚就要踢翻煤炉。周明突然抄起铁勺舀了半碗汤:“敢不敢比划比划?“

围观人群顿时起哄。李哥梗着脖子灌下红汤,喉结滚动两下,突然转身狂奔向厂区公厕。众人哄笑中,周明敲敲锅沿:“正宗的四川朝天椒,欢迎各位挑战。“

到中午时,周明不得不回补了两次鸡蛋。电视机厂青工们把搪瓷缸排成长队,最夸张的买了十个蛋,说是要带回车间当“勇气试炼“。当周明数到第三遍毛票时,传达室大爷叼着烟斗过来:“小伙子,食堂赵师傅找你。“

穿白大褂的胖厨师正在扒拉锅里的茶叶蛋:“小周是吧?我们厂长明天要接待外宾,你这蛋......“

“可以定制礼盒装。“周明截住话头,“用红漆木盒,每个蛋单独包锡纸,再配秘制蘸料。“

赵师傅小眼睛亮了:“钱不是问题,但要印厂名。“他伸出三根手指,“先要三百个,明天一早送到后厨。“

夕阳西沉,周明蹬着三轮车穿过炊烟袅袅的胡同。车斗里装着五斤五花肉,还有给周芳买的新书包。路过副食店时,老张头追出来喊:“鸡蛋订好了!养鸡场老吴明天送三百个来!“

晚饭时,全家围着八仙桌看周明展开图纸。泛黄的牛皮纸上,用红蓝铅笔画着店铺平面图:左边是玻璃柜台,右边摆着四张折叠桌,墙上挂着“周记食铺“的毛笔字。

“这是要......“周建国指尖擦过图纸上的用餐区。

“咱家临街那间杂物房,收拾出来能摆四张桌子。“周明指着后院,“妈可以在厨房煮茶叶蛋,再添些包子、馄饨当早点。“

李秀兰突然起身去盛汤,周明看见她撩起围裙擦了擦眼角。周芳咬着新书包的背带,忽然说:“哥,我同学说想买五香蛋当春游零食。“

深夜,周明在台灯下算账。今天净赚十一块四毛,电视机厂订金收了十五块,加上前几天的积蓄,存折上已经有四十三元六角。他翻开工作笔记——这是用周芳的算术本改的,最新一页写着:

1.找木匠打折叠桌(预算5元)

2.联系印刷厂印包装纸(询价)

3.办个体营业执照(需街道证明)

4.打听悦宾餐馆开业时间

窗外的月光淌在纸页上,周明用红笔在第四条画了个圈。他知道,当悦宾餐馆挂出营业执照时,整个北京城的个体户都会像春笋般冒出来。而他要做的,是成为那根最先破土的竹笋。

后半夜忽然下起雨。周明惊醒时,听见父亲在院里抢收晾晒的桂皮。他冲出去帮忙,雨点砸在脸上生疼。父子俩把香料搬进厨房时,周建国突然说:“明天我去找老刘头,他儿子在工商局。“

雨幕中的四合院泛着青灰色,周明望着父亲佝偻的背影,想起上辈子肺癌晚期的母亲也是这样在雨夜里咳嗽。湿透的衬衫贴在背上,他却觉得有团火在胸口烧——这次,他定要护住这屋檐下的所有人。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