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368章 明修栈道

作者:十月廿二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10 06:47:57
最新网址:www.diquge.com

当天的稍晚些时候。

湘省,鹤城郊外。

第二炮兵55基地。

山间的晨雾还未散尽,导弹814旅旅长杨光坐在作战指挥室的观察窗前,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军装袖口的磨损处。

玻璃上的倒影里,一排迷彩涂装的HY4330导弹发射车正碾过前一天晚上刚刚被雨水冲刷过的隧道路面,车尾扬起的水雾在灯光下折射出细碎的晕光。

得益于两年前参与的那次发射任务,814旅有幸成为全军第一个完全换装东风31甲的单位。

原本,这个型号只是在东风31基础上更换了新型固体火箭发动机,以提高运载能力并将射程延伸至标准的“洲际”水平,因此其它辅助车辆与基础型东风31完全通用,只需要更新发射车即可,连训练大纲都没太大变动。

不过,是眼前这最后一次接装,却出现了一些小插曲。

大约两个星期之前,55基地突然接到通知,原定接装的8枚新弹变为10枚,并且要求他们在完成换装后迅速进行拉动,进行一次要求极为特殊的发射测试。

照理来说,导弹部队得到发射任务,肯定算是好事。

但杨光的心头却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虑。

自己之前接到的指令内容颇为笼统,要么是保密程度极高,连旅一级军官都无权提前知晓实践全貌。

要么是整个任务本身属于突发,以至于连上级都是临时做出决策,需要额外一段时间来完善相关计划。

可无论如何,如今连新弹都已经到位,具体要求却迟迟不来……

对于具体负责执行的指挥员而言,难免有些没底。

“杨旅长,1号到8号弹的检查已经全部完成,各子系统参数和状态正常,正在由你们旅的各发射营分别带回。”

就在此时,基地技术主任何书麟的声音通过加密无线电传来:

“9、10两枚弹的三级构造有些不同,按规定需要几个额外的步骤,同志们正在拆封厂家给出的技术手册,预计还需要6-8个小时左右可以完成。”

杨光听罢,下意识皱了皱眉:

“有些不同?”

“老何,怎么回事?”

说话间已经站起身来,把手中的保温杯放回桌上。

一般情况下,像这种不同子型号的升级换装,都是旅里面技术营的测试连就能保障处理的。

这次因为上面的特殊要求,才专门由何书麟这位基地专家室主任牵头接收工作。

连他都说没见过……

那估计是真挺稀罕。

“难道是新型号?”

杨光不由得想入非非起来。

他早就知道东风31还有一个比甲型更加大刀阔斧的大改版本,据说会进一步提升射程,可以在不走北极弹道的情况下覆盖大部分北美大陆。

上级如此神神秘秘,完全有可能是临时决定把尚在测试的型号交给作战旅进行发射,用以在眼下这个由救灾向重建过渡的关键节点上震慑宵小。

类似的事情过去也不是没发生过。

只不过那次因为保密问题而震慑失败了……

然而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太可能。

如果真是大改型号,那在试射之前怎么也得给部队留出几个月的学习和适应期,还得由研制方派出一些技术人员进行协助,不可能接装之后马上就要求执行任务。

何书麟的声音再次响起,打断了杨光心头的思绪:

“现在能直接看出来的,三级部分多出了两组散热管,定位系统接口也不是我们熟悉的制式,另外整流罩的容积更大,目测可以容纳一个三弹头的MIRV运载器……”

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两秒,似乎是有了什么新发现:

“但在铭牌上面,运载能力相比其它8枚甲型弹区别不大,除非有什么小型化程度更高的新型核弹头,否则无论如何不可能带得动三个……至于其它更多的,那就得打开检修口之后再详细对比了。“

后者突然捕捉到了一个关键词:

“等等,为什么叫运载能力?”

即便是技术人员,在日常沟通的时候也并不一定总是严格称呼一个装置或者设备的学名。

但总归有一些习惯性的叫法。

像是“运载能力”,就属于导弹部队中几乎不会出现的表述方式。

反而是他之前跟航天部门合作的时候,那帮搞火箭的家伙经常挂在嘴边。

何书麟也愣了一下:

“铭牌上就是这么写的……你这么一说确实,其它那几枚用的都是战斗载荷……”

在这一瞬间,杨光的脑中冒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

“你赶紧把技术手册找出来,看看这东西的叫什么?”

恰好在此时,之前完成检测的八枚导弹都已经完成入库,因此他赶紧抓起挂在椅背上的防护服,朝着作战指挥室另一边的掩体入口奔行而去。

穿过三道防爆门时,他注意到基地技术室的几名干事正在给新到的一批防护装备贴标签,包装箱上的生产日期是一周之前。

毫无疑问,这确实是一次临时任务……

……

作战指挥室距离装备检修洞库并不远,当何书麟把技术资料拆封出来的时候,杨光已经来到了他的身后。

“杨旅长,你说的还真没错……这东西叫‘快速轨道补位系统’,看上去是个以东风31为基础改进而来的固体燃料火箭,用于在核战争发生、近地轨道上所有航天器均已失效的背景下快速发射四颗微型定位卫星,协助我们完成快速机动和战略反击任务……”

前者像是得到了什么新玩具的孩子,指着扉页上的内容一脸兴奋。

而杨光却直接伸手扶额,叹了口气——

刚才走进这里,看到9号弹全貌之后的第一时间,他就已经基本确定了自己的猜想。

之前的绝大部分疑惑也都迎刃而解。

实际上,杨光应该算是全军范围内对这个“快速轨道补位系统”最为了解的人。

因为它实际上就是一枚经过改造、可以被装进东风31标准发射车的快舟一号甲固体燃料火箭。

前两次发射甚至还是导弹814旅发射1营负责执行的。

所以上级才把这两枚弹优先配属给了反击优先级并不高的他们,而且几乎没给留出什么适应期,要求在几天后执行发射任务。

而当时的维护保障人员都是直接来自航天科工集团,所以何书麟的技术室此前并没接触过,算是新手。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