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宠小青梅,山匪大佬们藏不住了 第91章 迅速壮大

作者:木香台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13 11:20:22
最新网址:www.diquge.com

苏知知在书院琢磨练功的时候,黑匪山的一切依旧如火如荼地进展。

棉纺作坊的效率越来越高了。

第一批棉布生产完毕,一部分按照订单量交给吴富贵的商队卖去外地,另一部分则在白云县的布料店试水。

眼下正值深秋初冬,浔州的天气正要转凉,是大家需要布料做冬衣的时候。

棉布一上市,就卖得很火爆。

很多百姓都惊讶,棉花居然也可以纺成布,而且纺得结实又柔软,比麻布柔软舒适太多了。

价格虽然比麻布贵,但是比丝绵可便宜。

人家一打听这布是哪里产的,结果听说是黑山布。

物美价廉的黑山墨已经是读书人中很有口碑的墨锭了,这会儿再出来一个黑山布,大家听着“黑山”二字,莫名地有种信任感。

白云县里的布料店和裁缝店的掌柜们,纷纷跑到黑山食肆去,想订购更多的黑山布。

白云县下边的其他村子见棉布这么火爆,有的想着要不明年种些棉花?

可又担心棉花不好种,收成不好白费力气,还白白占了地。

而且就算种了棉花,不懂如何将棉花纺成布,也白搭。

就在这些村子犹豫之际,良民村委托宋县令放话:

“良民村长期收购棉花,其他村子若种了棉花的,都可以送去良民村或者黑山食肆。来年种棉花的,到时候收成了也可以卖过去。

若是有村子不知道该怎么种的,还可以请良民村的人指点。”

宋县令为官耿直,说的话在百姓心中很有力,于是白云县的不少村庄都打算来年春天播种棉花。

吴富贵的商队及时从外地带回一批棉花种子和现成的棉花,又赚了一笔。

郝仁如同之前送黑山墨一般,送了两匹黑山布给宋县令和顾刺史。

顾刺史一听良民村在收购棉花,觉得这是大好事,说不定能把别的县也带动起来。

他之前见到黔中道大乱,流民四散的景象,感慨若要辖地长治久安,就不仅得一个村子富,要大多数人都过上好日子才不会生乱。

顾刺史让人带话去黑山食肆,问良民村除了棉花还考虑收什么,他可以号召全浔州供应原料。

良民村那边很快给了答复:

“除了棉花,还需要桐油和人手。”

顾刺史的影响比宋县令大。

他召来浔州各县的县令,让大家鼓励各村在保障基本产粮的前提下,有余力就去种棉花和桐油,可以让村子增加额外收入,还可以去良民村的作坊短期帮工。

这个消息放出去,全浔州的村子都跃跃欲试。

岭南不富裕,能有多赚钱的机会大家都想试,现在是农闲时期,种不了棉花,但是却可以榨桐油。

有的村子试着将现有的桐油拉去黑匪山卖,没想到卖得了很好的价钱。

别的村子一听,都开始榨桐油了。

甚至浔州以外,横州、宾州的少数百姓听说了,也把桐油和棉花运来白云县卖。

良民村不用自己大量榨桐油,节省出的人力又可以扩大生产。

正好山脚处的新屋建好了一些,制墨的工坊干脆从山顶迁移到了山脚附近的一块平地,空间大,又方便运输。

棉纺作坊挪到了另一侧山脚,向西延伸。

两边山脚各连接另一座山,以后若要再延伸扩张也有充足空间。

有些农民和村妇不会榨桐油,但有干活的力气,便到黑匪山来做短工,挣点工钱过个好年。

他们不用上山进村,只需要在山脚的作坊劳作便可以。

郝仁兑现了之前给新村民的承诺,村里产业做大了,有了更多利润就会发工钱。

无论是村民还是外来做短工的人,一律按天计算工钱,还包每天的伙食住宿。

只不过短工只能临时挤在大通铺,幸福指数没有村民高。

良民村的村民有自己的小屋,还能做三休一,识字学功夫;短工只能做工、吃饭、睡觉、赚钱。

可即使这样,短工们也很高兴了。

因为不用日晒雨淋,不用花钱吃住,而且吃的饭食量足,每天都能尝到荤腥,比去县里小铺子做工做学徒好多了。

有人刚开始只是自己一个人来。

没过几天,就赶紧托人捎口信,让家里的妻儿也都来做短工,这好事晚了可就没了。

大多数人都打算做完短工就带着钱回家过年,等明年农闲的时候再来做工。

可也有的人动了长期留下来做工的念头。

不是每个人回家都有良田可种。

有些人本就为生计发愁,若能留下来长期做工,一年下来的收入未必比种田差。

而且这里黑匪山这一带治安好,村民们都很厉害会功夫,山上山下日日有巡逻队,一般的鼠恶之辈根本不敢来闹乱子。

于是,有些外来人口就在山脚附近、山道两侧自己盖房子,想要安顿下来。

郝村长对此表示支持:

“虽然不是我们的村民,但是我们乐见长期做工的人在山下附近安顿,若生活上遇到什么难处,我们也可伸手帮一把。”

就这样,一些工人自己在路边盖了简易的小屋子住进去,有的甚至还在屋子门口摆了小摊子卖点杂货。

一直以来荒无人烟的小道,逐渐有了几分人间烟火气。

良民村也计划在路两边建屋子。

不过他们不是建村民住的小屋,而是打算建栈食肆。

郝仁和伍瑛娘夫妻俩商量了一下:

“现在黑山墨和黑山布都有了销路,越来越多的外地商人想来进货,也不便让外人都入村,不如在山下建个大点的栈。”

“一来可以供外地商人落脚,二来也可以直接在山脚下谈生意交货,三来栈的营收也是一笔进账。”

“那就开一家黑山酒楼的分店,正好县里的酒楼生意也不错。”

伍瑛娘在白云县的黑山食肆没有换名字也没有扩店面,而是在更中心的地段又开了一家新的酒楼,叫黑山酒楼。

和黑山墨分品类的道理一样,黑山食肆物美价廉量大,适合寻常人家下馆子;黑山酒楼装修得大气亮堂,适合本地的富庶人家或外来商气派宴请。

黑山酒楼还提供上等房,供商旅歇脚。

虽然开了新店,但伍瑛娘现在不用日日亲手下厨了,山上的伙房队可以拨出人手来酒楼,按做工一样算工钱。

至于山上伙房队若是人手不足了,就再选一批人入伙房队,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后厨人手。

伙房队是理想差事,只要被选上,没人不愿意去。

白云县原本最气派的和旺酒楼风头被黑山酒楼压了下去。

这个冬天,浔州的读书人用着黑山墨。

百姓穿上了黑山布。

村民为黑山墨榨油。

短工在黑山作坊做工。

富人在黑山酒楼把酒言欢。

昭庆七年末,在离京城数千里外的偏僻落后之地,黑山二字越来越响亮。

金银汇成河流,滔滔不绝地流向黑匪山,流向郝仁存钱的洞穴。

原本的洞穴已经满得塞不下了,好在山上洞穴多,又扩了两个巨大的洞穴存金银。

冬夜星月明亮。

山上风大,带着湿气的冬风撩起衣摆和长发。

郝仁、伍瑛娘、白洵、秦老头还有花二娘清点好山洞里最后一箱金子,将出入的洞口封上涂毒。

花二娘震撼道

“按照这个势头下去,真变成金山银山了,这是能养整个浔州啊。”

郝仁的棉衣被黑夜揉成一抹苍凉的浅灰,他周身氤氲着一团雾气,目光却锋利似刃。

该设法花钱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