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diquge.com

徐增寿来了,作为徐达的第三子,徐增寿虽然生长在勋贵鼎盛之家,但所居住的屋子内却摆满了书籍,闲暇居家时便邀请贤士至家,讨论古往今来成败得失的典籍故事,孜孜不倦。

表面上来看,这也是个李景隆一般的人物,在勋贵当中也算是颇有名望,算得上是年轻才俊了。

而他早几年就是右军都督府左都督,这是正一品的官职。他最初是勋卫,第一次授官就是从一品的都督佥事,是无数武将终其一生都难以达到的位置。

年轻英俊的徐增寿,朱允熥也忍不住想笑。当然徐增寿也不算特别年轻,将近三十岁了。

不过历史上的徐增寿可是在朱棣起兵后对姐夫十分积极效力,屡屡暗中通报消息,屡次向朱棣密告京中部署。

最终的结果就是被朱允炆为发觉,在燕军渡过长江后,面对当面质问,徐增寿不能回答,因而被将朱允炆亲手诛杀。

不过徐增寿被追封为定国公,子孙世袭。以至于从朱棣开始,定国公这个爵位的重要性开始压住了魏国公这个正经的爵位。

现在的徐增寿自然不会对朱棣有多少指望,虽然他可能和朱棣关系不错。但是现在朱棣可没有任何机会,最主要的是朱文垚也要叫徐增寿一声舅舅。

朱允熥笑着开口,“这一次你在太仓还算不错,虽然其他人出了纰漏,好在你没有让人失望,没有让皇后难堪。”

徐增寿连忙请罪说道,“陛下恕罪,臣未能及时察觉,以至于酿成大祸。”

“那也怪不了你,你做事勤勉就行,其他人的事情是其他人的事。”朱允熥笑着说道,“魏国公和你说了吧?这一次太上皇回乡,你得跟着。”

徐增寿连忙说道,“蒙陛下信重,臣定当竭力。”

护送老朱是真的,但是对于徐增寿来说,最重要的任务是保护朱文垚。这是他和李景隆的区别,当然主要的事情还是以李景隆为主。

朱允熥继续笑着问道,“说起来这一次你在太仓港,觉得谁为主将最为合适?”

徐增寿也没有避嫌,直接说道,“陛下,臣以为江阴侯最为合适。”

第一代江阴侯是吴良,这人对名声、女色、钱财、权利都不看重。他镇守江阴十年,经常睡在城楼之上,枕着刀戈过夜,以战时状态训练部队。

而他的儿子吴高也非常厉害,屡次外出练兵,在现在这一批勋贵二代之中,这是不逊色于徐辉祖的人物。

历史上的吴高也非常出色,就连朱棣也都认为吴高谨慎、做事缜密,这是个心腹大患。也就是使用离间计让朱允炆罢免了吴高之后,北平这个大本营才安然无恙。

看到朱允熥点头,徐增寿继续说道,“都督佥事吴忠知晓水上战事,也可大用。”

吴忠就是吴高的堂兄弟了,吴忠的父亲是靖海侯吴祯,大明最熟悉水战的将军之一。而吴良、吴祯,这也是亲兄弟,只不过吴祯的爵位在洪武二十三年就被废黜了,罪名是附逆胡惟庸。

废黜爵位归废黜爵位,只是有些功臣之家并不会因此诛灭满门。

“这倒也是,水战到底是缺人。”朱允熥笑着说道,“除了这兄弟两个,还有其他人吗?”

徐增寿毫不犹豫的回答,“越巂侯做事勤勉,上岸后作战勇猛。朝廷此前水师出海,就是越巂侯率军上岸厮杀。”

越巂侯俞通渊也是个人物,比不上他的父亲俞廷玉以及两位兄长俞通海、俞通源,不过好在也不辱门楣。虽然不擅长水战,但是在陆地作战是一员悍将。

徐增寿继续说道,“右军都督佥事平安骁勇善战,可率步兵上岸。”

朱允熥忽然间乐了起来,这都是历史上朱棣的苦主啊。吴高数次攻打北平,让朱棣坐立不安。

而平安、俞通渊屡次击败燕军,甚至险些杀了朱棣。不过这两人下场也不好,平安这个朱元璋的义子被朱棣逼着自杀。而俞通渊战死于白沟河。

朱允熥笑着点头,“水师将领有了,不过还是要靠步兵上岸厮杀,现在步兵的将领也有了,这么安排朕也能放心。”

现在单纯的就靠水师打败所有敌人是不现实的,即使大明的舰队十分威武、强盛,只不过最终还是需要步兵上岸。

“这一次出海,说不定也会遇上海盗。”徐增寿就说道,“臣此前就与第一次出海的将士交谈,知晓海上不只是倭寇流窜。”

倭寇一直都是心腹大患,这些人有些时候就是恶心无比,上岸滋扰、劫掠等,打了就跑,想要将这些人彻底剿灭有些难度。

更让朱允熥不高兴的是有些倭寇,实际上是‘假倭’,是一些商贾、士绅派的人剃了头冒充倭寇,或者是直接招募真倭来滋扰大明。

虽然倭寇这个麻烦迟早是要解决,不过目前来说最为重要的事情,显然还是出海了。

好在虽然出了一些波折,但是整体来说情况可控,船队按期出海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

军中的那些人士气也比较高涨,对于出海根本不会觉得抵触。毕竟现在陆地上的战争越来越少,出海还是可以建功立业,说不定就可以升官升爵。

而对于普通的士兵来说,他们确实没有太多的选择权,必须要随军出征。不过出海的话,军饷等暂且不说,打破了番国的话也可以发点小财。

仁义等等或许会有,只是朱允熥显然也不会有着更多的一些要求,有些时候军队的战斗力想要持续保证、士气想要高昂,就是那么回事。

有着徐增寿这边仔细汇报了情况,朱允熥也算是吃了一颗定心丸,看似他主导的海贸可以正常的展开了。

只是想想看也觉得有趣,历史上背叛朱标一系的最大间谍,现在正在尽心竭力的出谋划策,这还是有些意思的。

好在朱允熥对此也都是习以为常了,说到底就是对于有些人物他不会有过多的滤镜,也不会有太多的厌弃等,就看这些人到底是做了什么事情就好。

就比如说朱棣从来都不担心朱棣造反,对于朱允炆在杭州游山玩水也不会有什么不满,那么徐增寿这样的人自然谈不上容忍不了。

只要现在好好的为大明效力,这也就足够了。

等到徐增寿离开,蓝玉就小心翼翼的奉诏而来。摆出这么个姿态不是蓝玉犯了错,而是在为小外甥常森求情。

“刚刚徐增寿来了,准备让他随驾回凤阳。”朱允熥也直接,“他正好也回一趟凤阳祭祀先祖,小舅以后就回定远好了。”

蓝玉小心翼翼的问道,“陛下,这是不是重了些?”

让常森回定远,基本上就是意味着仕途告终,只能回定远当一个闲散富家翁了,这就是在看守着常家的祖坟了。

朱允熥瞪了蓝玉一眼说道,“怎么?还要给他升官?要不是因为他是我舅舅,这件事情岂能如此?”

蓝玉也不敢说什么,主要就是因为常森看似没犯大错,但是那也只是直接的大错。他是没有贪赃之类的,可是定个玩忽职守等等,那实在是太容易了。

朱允熥没好气说道,“要不然因为外祖母的事情,我恨不得现在就让他回去。大舅在外头,二舅也平庸,三舅现在也给我闯祸!”

蓝玉这一下更加没底气了,常茂当年犯事被安置在外病死了。常升现在虽然是帮着执掌京卫,可是大家都知道他能力平庸帮不上忙,只剩下不添乱了。

可是现在倒好,常森在朱允熥登基后首先来了个玩忽职守,还是赶在整顿吏治的风口浪尖,偏偏还是朱允熥最为重视的海贸这件事情上。

这可不就是彻彻底底的闯祸么,连这么个亲舅舅都在帮倒忙,朱允熥的心塞也是显而易见了。

另一方面来说自然也就是对常森的处置了,什么都不管显然也不合适,要不然就有些难以服众了,毕竟现在朝廷在整肃吏治。

蓝玉这时候也只能低头说道,“臣明白,这事情确实是他做的太让人失望了。这么点事情都做不好,回老家看守祖业也是好事,反正他也没什么本事。”

有些时候蓝玉也郁闷,他的姐夫是那么厉害的人物,怎么偏偏生了三个一点都不开窍的儿子呢?

现在现在想想,常森回去也确实是好事,能力不够、官职太高,现在留在应天府反而是坏事,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又犯了错,到时候说不定更难收场。

回去当个富家翁也是一生安逸,再者就是本身就是子嗣艰难,多生几个孩子开枝散叶,这也是一桩美事。

甚至是常森自己没了前途不要紧,子孙后代的地位等等也没什么可担心的,毕竟还有常升这个开国公可以关照一二。

假如常森的子嗣当中有个稍微有点出息的,朱允熥也好提拔等等。

毕竟常森就算是被闲置回家,他的子孙也会有很多资源,即使是没有爵位等等,以后子孙后代进入官场也是有着极高的起点。

一个勋卫的出身,外放出去起码是三四品的官职,能力出色一点的话高居一二品,这也根本就不算是什么太难的事情。

朱允熥随即关心问道,“小舅回来,外祖母没有多想吧?”

蓝玉赶紧回答说道,“现在都瞒着她呢,就以为是自个儿身体不好,耽误了常森。”

可怜天下父母心,或许在常蓝氏的眼里,她病的不是时候,因为常森现在还有大用呢,现在还做着要紧的事情呢。

可是现在只能回来侍奉,说不定还要守孝等,这孩子身上可没有爵位,这不就是在耽误他的前程吗!

“那就更要瞒着她老人家了,外祖母现在就是担心我和舅舅们。”朱允熥严厉的说道,“府里上下都给我嘴巴严实点,去拜访的人也都叮嘱好了。”

蓝玉连连点头,这件事情其实也根本不需要朱允熥多操心,因为开国公府上下都是这么做的,哪能在这个时候让常蓝氏生气呢。

真的要是给她老人家气出来一个好歹,谁也承担不起这样的责任。

所以该瞒着的时候也只能瞒着了,这也就只能是最为无奈,可是现在看起来也是最为合适的办法了。

朱允熥随即问道,“先前曹国公说火器改良的事情,你去看了吗?”

蓝玉立刻回答说道,“去看了,就是火鸦罢了,飞的远了些,声音大了点。”

所谓火鸦也就是一种看似是像鸟一样的火器,里头装着火药,等飞到了敌人的上方时可以爆炸,可以杀伤和焚烧敌军的人马,是破阵攻城的利器。

听到蓝玉这么说,朱允熥自然也明白这是有些让凉国公不太满意了。因为蓝玉最喜欢的还是骑兵,对火器也只喜欢火铳。

不过想想大明现在也有火箭弹,这也算不错。虽然这种火鸦的射程有限、杀伤力也有限,可是好歹也是有了。

最主要的是这种武器放在合适的将领手里,说不定就是可以带来不小的惊喜,这种武器可不是一无是处。

只要有着一些进步,朱允熥就比较满意。他自然也希望有着一个大突破,可是他同样明白很多的技术是需要不断的积累,这是不能操之过急的事情。

对于新式火器的发展和改造等,朱允熥自然是非常重视,也确实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为了保持大明军队的战斗力,朱允熥也算是绞尽脑汁了。

在他的观点里,只是这几年不打仗而已,过了这几年财政宽裕了,该打的仗肯定还是要打的。

这自然也就意味着大明的军队需要持续保持战斗力,绝对不能在这个时候出现怠战的情绪,军中上下也应该明白这一点。

好在现在看起来没有怠战的情绪,现在的大明军队依然是战斗力十足。

继续保持下去,有必要的时候就更进一步,这些才是朱允熥最希望看到的局面。

至于其他的烦心事也不算什么,事情出现了处理就好,没必要一直都是因为已经发生的事情内耗,那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