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军报一起送进来的,自然还有盖嘉运的请罪表。
次日,紫宸殿常朝散后,李林甫和牛仙客复进奏事。
随后,李隆基单独留下了李林甫。
刚才在朝会上,众臣尤其是御史台那帮人,揪着盖嘉运兵败这件事吵个不休,要求朝廷务必严惩,李隆基用了极大的忍耐才没有当众表态。
现在,紫宸殿里只剩下了李林甫,李隆基就没必要再忍耐了,他气得拿着军报的手抖得跟筛糠一般,厉声道:“你看看,西北重地,到底用了什么样的庸人!给朕发敕,将盖嘉运就地解职,押回长安,朕要亲审!”
李林甫跪下,只连声应着,却并不退下草诏。
等过了一小会儿,李林甫瞅着李隆基脸色渐渐好转,这才开口道:“陛下,盖嘉运久居节度使,始终在西北前线抗击吐蕃,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胜败乃兵家常事,还请陛下宽宥,从轻发落。”
李隆基默然,他明白,李林甫是在委婉劝自己,不能因一时之气而斩一员大将,以免寒了边境将士之心。
他想起牛仙客之言,不觉后悔,都怪自己一时冲动,非要打这场仗,结果不但未能夺城,反而白白损失了数千精兵,导致现在难以收场。
但九五之尊,即便错了,又怎么能跟臣属承认?
觑着李隆基表情,李林甫奏道:“不知道陛下看了盖嘉运的请罪表没有?臣看过了,数战之败也不能全归罪于他,实在是吐蕃兵力强盛,而唐军孱弱。目前府兵、募兵并行,缺陷甚多,精壮之士报国无门,守边之将多为冒进,当然,这都是臣之过。恳请陛下给臣一点时间,革除旧弊,重整边军。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陛下春秋正盛,何愁看不到吐蕃丢盔弃甲之日?”
最后几句话说得李隆基心里好受了些,就坡下驴道:“朕看军报上说,吐蕃继续犯境,还想进犯内境,盖嘉运既不能守,又不能打,如之奈何?”
其实李隆基知道应该怎么办,但那个方法太屈辱,他不愿意主动说。
那就只有身为臣子的李林甫来提:“陛下天恩宏慈,不愿天下万民受苦,这份心没有人不晓得。一切都是臣等的罪过,持国不善,以致仗打不好。臣等商议过了,如今只能先苦一苦百姓,跟吐蕃先议和,多许些珠宝布帛,熬过这几年就好了。”
看李隆基的脸色并没有什么变化,李林甫放下心来,继续道:“当然,议和及加税不下敕,都从中书省出牒,臣既是宰相,这些事务自然都出自臣一人的主意。至于盖嘉运,先就地免职,等风头过去,给个闲官安抚一下。这样天下既有交代,边军也不会自危。请陛下安心,此事交给臣,必然无虞。”(注13)
李林甫大包大揽,将所有黑锅都自己背了,解除了李隆基的顾虑。
李隆基长叹一声,道:“事到如今,也唯有如此了,就是委屈你了。”
李林甫忙道:“不委屈,能为陛下分忧,是臣祖上修了十代人的福分。”
只要能让他继续当宰相,不管多少口黑锅,李林甫都背得起。
为了跟吐蕃议和这件事,李隆基郁郁寡欢。
恰好太湖神龟祥瑞一事,让不少地方官员都动起了歪心思,各种制造祥瑞谎报祥瑞,试图博得幸进之道。
李林甫为了让李隆基开心一些,对这些报祥瑞的贺表基本不拦,统统送到御前,只扣下了一些看起来粗制滥造不太可信的表抄。
李林甫更率领群臣上表,请求改元年号,以便呼应各地祥瑞。
李隆基允了,改元为“天宝”。
随后,陈王府参军田同秀上奏,称玄元皇帝托梦给他,赐了一道灵符给圣人,放在了函谷关尹喜的故宅。
玄元皇帝即是老子,也是李隆基一直敬奉的道门之主,因此贺表一上立刻引起了李隆基的重视。
整篇贺表想是请了高人撰写,骈赋华丽,引经据典,极尽玄妙诡谲能事,将玄元皇帝描述得栩栩如生,声言只要圣人找到玄元皇帝,自然边境太平,四方咸服,远超太宗皇帝的功绩,为名副其实的千古一帝。
李隆基看得怦然心动,恰好他为石堡兵败一事苦恼不已,正想着寻求神明帮助,同时也便于向天下掩盖陇右孱弱的现状,忙大张旗鼓派人去旧函谷关尹喜台附近寻找,果然找到了那道灵符。
李林甫见李隆基高兴,奏称“函谷宝符,潜应年号”,请求圣人建庙以奉香火。
李隆基亦将之视作上天预兆,看见李林甫的贺表后,大喜过望,命在大宁坊建玄元庙供奉玄元皇帝。
很快又封杨玉瑶为贵妃,跟李遐周真人要了支撑体能的仙丹后,便日夜相伴,再不能分开。
自此,开元时代在帝国边境连续的兵败中彻底落幕,而意味着血腥与混乱的天宝年代则徐徐登场。
求和书送到吐蕃,恰巧那边因为石堡城周边的分配闹得厉害,也不想打了,于是同意议和。
双方拉锯了一段时间,总算达成一致。大唐不但每年定期送钱帛,还得附送多名美貌女子。
而关于如何签订合约的问题,双方发生了一点争议。
盖嘉运免职之后,接任他的是夫蒙灵察。
李林甫原本想授权夫蒙灵察去签订和约,但吐蕃嫌弃一个节度使职级太低,不够隆重,提出必须由皇帝亲自签订。
李林甫自然不干,这事本来就是要把李隆基撇干净,如何再能让皇帝出面,使之遭天下人唾骂?
于是两边又拉扯了几个回合,最终李林甫提出一个折中方案,吐蕃派使团到长安,和约由李林甫代表朝廷签,但要求秘不公开,吐蕃同意了。
吐蕃使团那边已经定下时间,初定于一个月后入长安,由大相兀论样郭领衔。
兀论样郭是吐蕃赞普弃隶缩赞的亲叔叔,也是左膀右臂,是吐蕃的二号人物,规格不可谓不高。
李林甫觉得光是自己一个人出面接待分量不够,于是面见李隆基,求问大唐这边的接待正副使人选。
李隆基想了片刻道:“让太子当接待正使,他也是时候见点大场面,历练一下了。”
李林甫没想到李隆基居然会派李亨出马,只得答应:“那臣为副使?”
李隆基忽然有了想法:“不,副使让寿王来。”
——————————————
以下考据可跳过,谨供书友参考
——————————————
『注13:关于敕与牒』
对外都是代表国家,但敕是皇帝的命令,而牒是宰相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