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话,令马谡闻之一惊,心中掀起一阵波澜。
“丞相,您说魏延叛逃被截杀,是杨仪的计划?”
马谡瞪大了眼睛,满脸的不可置信。
他眉头紧锁,目光中既有震惊,又带着几分疑惑,似乎一时之间难以消化这个惊人的推论。
诸葛亮长叹一声,神情凝重,眼中透着深深的忧虑。
“幼常,你仔细想想,魏延对蜀汉忠心耿耿,多次北伐中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他虽性格刚烈,但从未有过背叛蜀汉的迹象,怎会突然叛逃?而杨仪一直与魏延不和,甚至在朝堂上多次针锋相对。此次魏延之死,最大的受益人是谁?”
听到此处,马谡的脑海中仿佛闪过一道电光,瞬间明白了诸葛亮的言外之意。
他猛地一拍额头,恍然大悟道:
“是杨仪!魏延一死,朝中再无人能与他抗衡,他便能独揽大权!”
他的脸上露出了懊悔的神情,似乎对自己未能提前察觉此事感到羞愧。
马谡低下头,声音中带着一丝自责:
“丞相,我竟如此愚钝,一直未曾想到这一层。杨仪此人心机深沉,我竟然被他蒙在鼓里,实在惭愧!”
诸葛亮点点头,神情严肃,手中的羽扇轻轻摇动。
“此事非同小可。依我看来,极有可能是杨仪设下圈套,暗中布局,给魏延扣上谋逆的罪名,再借军机处之手将其截杀,做实叛逃之名。这一步步环环相扣,心思不可谓不深沉。杨仪此计,可谓一箭双雕,既除掉了政敌,又巩固了自己的权力。”
诸葛亮说到此处,心中不禁有些震动。
他虽知晓杨仪与魏延积怨已深,但未能料到杨仪竟能设下如此缜密的局。
然而,诸葛亮并未将过多的情绪表露在外。
他只是微微皱眉,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似乎在思索着更深层的问题。
“幼常,杨仪此举,已彻底改变了蜀汉朝堂的局势。除掉魏延之后,他的下一步行动又会是什么?他之所以除掉魏延,是因为魏延在朝堂上碍了他的路。那么,杨仪的真正野心,究竟是什么呢?”
马谡闻言,面露担忧之色,眉头紧紧皱在一起。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焦急:
“丞相,不能再任由杨仪这般行事了!李严、魏延已被他除去,这两人皆是朝中举足轻重之人!长此以往,其他大臣也会陷入危险,蜀汉朝堂恐将大乱!杨仪如今手握大权,若是再让他肆意妄为,怕是无人能制衡他了!”
诸葛亮何尝没有此般担忧?
他深知杨仪的权力已经日渐膨胀,若不加制止,必将对蜀汉的根基造成巨大的威胁。
诸葛亮微微皱眉,目光坚定而沉稳:
“你言之有理,但此刻我们需谨慎行事。杨仪如今手握军机处,耳目众多,势力渐大,我等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使其发觉。”
“虽说我们隐于暗中,销声匿迹,但杨仪的军机处手眼通天,稍不留神,我们便会被他察觉。如此一来,我的假死之计也就无用。甚至说,若杨仪知道我尚在人世,他是否会采取更加极端的手段,也未可知。”
马谡也懂得诸葛亮的顾虑,但他仍有些不甘,急切地说道:
“可就这么看着他为所欲为,实在让人不放心!丞相,我们总得做点儿什么吧?”
诸葛亮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沉思片刻,缓缓说道:
“先按兵不动,暗中留意杨仪的动向。关于杨仪的事,若是探听消息,只能向那些未与杨仪交好的官员打听。但凡与杨仪有牵连之人,皆不可轻信。否则,一旦被杨仪的军机处捕捉到风声,后果不堪设想。”
说到最后,诸葛亮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警示。
他深知马谡性格急躁,生怕他一时冲动,贸然行动,反而坏了大事。
马谡闻言,连忙点头,郑重其事地应道:
“丞相放心,我定会小心行事,绝不暴露行踪。只是……倘若杨仪接下来再有什么动作,我们该如何应对?”
诸葛亮微微抬头,目光悠远而深邃。
“若杨仪只是巩固自身势力,未做出危及蜀汉根基之事,我们暂且观望。毕竟,他如今手握大权,巩固权位也在所难免。但一旦他有不轨之心,意图动摇蜀汉的江山社稷,那我就不得不出手制止了。”
说到此处,诸葛亮的语气中透出一丝坚定。
杨仪的野心若是仅限于争权夺利,尚且可以容忍,但若是他企图颠覆蜀汉的根基,那便是触动了诸葛亮的底线。
“可是丞相,如何才能抓住杨仪的把柄?他行事如此谨慎,即便有何事,怕是很难找到证据。”
马谡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眉头紧锁,目光中透出一丝焦虑。
他深知杨仪行事缜密,心机深沉,若想从他身上找到破绽,绝非易事。
诸葛亮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睿智的光芒,手中的羽扇轻轻摇动,仿佛一切尽在掌握。
“幼常,再周密的计划,也会有破绽。杨仪虽然谨慎,但他野心勃勃,定不会就此满足。只要我们耐心等待,他定会露出马脚。”
他顿了顿,目光深邃地看向马谡,继续道:
“你去告知你的那些探子,平日里多留意杨仪的一举一动,尤其是他与军机处的往来。他再谨慎,也难免有疏漏之处,或许其中会有把柄。”
“是。”
马谡领命,神情郑重地点了点头,心中已开始盘算如何布置人手,暗中监视杨仪的一举一动。
他虽然心中仍有疑虑,但见诸葛亮如此镇定自若,也感到一丝安心。
然而,诸葛亮心中所想的,却是暂且观望,不随意插手。
他知道,眼下杨仪权势正盛,若贸然行动,不仅难以撼动他的地位,反而可能打草惊蛇,陷入被动。
马谡见诸葛亮沉默不语,心中却依旧不安,忍不住又问道:
“丞相,若杨仪接下来继续打压异己,拉拢朝中大臣,我们难道一直袖手旁观吗?”
诸葛亮闻言,神色依旧平静,缓缓说道:
“若只是如此,我们可先隐忍。他拉拢大臣,我们便暗中联络那些忠君爱国之士,让他们保持警惕,不要轻易被杨仪蛊惑。”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沉稳:
“同时,我们也要在暗中积蓄力量,以备不时之需。杨仪虽权倾朝野,但我们并非无计可施。”
马谡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心中略感宽慰,但仍有一丝不安。
“可杨仪如今权势滔天,那些大臣们迫于压力,恐怕很难坚守立场。若是他们被迫依附于杨仪,我们岂不更加被动?”
诸葛亮轻轻摇了摇羽扇,淡然一笑,目光中带着一丝深意:
“人心向背,非一时之事。只要那些大臣初心是为蜀汉着想,即便表面上顺从杨仪,又何妨?关键在于他们心中是否仍存忠义。只要他们暗中留意杨仪的一举一动,便已足够。”
“另外,一旦发现杨仪有任何危害蜀汉的举动,立刻来报!我们绝不能让他的野心危及蜀汉的江山社稷!”
马谡点头应是,心中暗暗下定决心,定要全力协助丞相,揭穿杨仪的阴谋,保卫蜀汉的江山。
与此同时,蜀都城内,杨仪正在府上批阅文书。
书房内烛光昏暗,他的身影在墙上投下长长的影子。
一阵轻轻的敲门声,打破了四周的寂静。
“进来。”
杨仪声音低沉,并未抬头,手中的笔依旧在文书上游走,神态从容。
只见丁岩快步走近,单膝跪地,双手呈上一封密信,语气恭敬:
“大人,军机处加急密报。”
闻言,杨仪眉头微挑,放下手中文书,接过密信,快速展开阅读。
他的目光在信纸上迅速扫过,神情逐渐变得严肃。原本平静的眼眸中,闪过一丝警惕。
密报上主要有两个内容。
一是司马懿刚刚向蜀汉派遣了大量人手,只为潜入蜀汉,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刺探诸葛亮的死活。
二是司马懿加派了不少人马,驻扎在魏蜀边境。
“这老狐狸,的确不安分呐。”
杨仪低声细语,眼眸中闪烁着寒光,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冷笑。
他自然明白,虽说诸葛亮已经病逝,但他的威名依然震慑曹魏。
司马懿会派人来探诸葛亮的死活,定是怀疑诸葛亮未死。
而边境增兵,也是害怕蜀汉因魏延之事突然发难。
这都在杨仪的预料之内。
丁岩见杨仪神色凝重,便低声补充道:
“大人,吴国那边的朝堂也不安稳,听说有的大臣已经直言,我蜀汉丞相病逝之后,陛下便无力支撑江山社稷。有不少对蜀汉心存觊觎之人,都在蠢蠢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