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钩沉 第9章 西周东周

作者:静如1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22 00:18:36
最新网址:www.diquge.com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华夏族奴隶制王朝。

政治方面,周朝实行了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下,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享有较大的自主权,但需向周天子纳贡、述职、出兵勤王等。宗法制则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的等级和继承秩序。

经济上,农业仍然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同时手工业也有了较大发展,比如青铜器制造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文化方面,周朝形成了丰富的礼仪文化,即周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诗经》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成果。

军事上,周朝有了一定规模的军队,武器装备也有所改进。

到了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周朝有许多风云人物,以下为您介绍几位:

1.姜子牙:他辅佐周武王灭商建周,是西周的开国元勋,也是中国古代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2.周穆王:他曾西征犬戎,东攻徐国,致力于扩张周朝的疆土。

3.郑庄公:春秋时期郑国的国君,他纵横捭阖,在诸侯中颇具影响力。

4.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使齐国强盛。

5.晋文公:在外流亡多年后回国即位,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

周朝的分封制是其重要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是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分封制的实施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势力逐渐强大,独立性增强,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割据混战的局面。

这种制度在初期有助于稳定政治秩序,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但由于诸侯权力过大,最终削弱了周王室的权威。

以下为您讲述几个周朝历史人物的故事:

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

姜子牙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直到年过六十,垂钓于渭水之滨,借钓鱼的机会求见西伯侯姬昌。姬昌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姬昌于是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二人交谈后,姬昌大喜,认为姜太公是个奇才,说:“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因此称姜子牙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

齐桓公小白在争夺王位时,管仲曾辅佐公子纠与他对抗,并差点一箭射死他。但齐桓公即位后,在鲍叔牙的极力推荐下,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为相。管仲也不负所托,推行改革,使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终成春秋首霸。

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

晋文公重耳因骊姬之乱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期间辗转多国,历经磨难。他曾受到冷遇和侮辱,但也得到一些国家的帮助和支持。重耳在流亡中磨练了意志,增长了见识。最终在秦国的帮助下返回晋国,登上君位。他励精图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周朝分封制下的诸侯国众多,以下为您列举一些较为知名的:

1.齐国:开国君主是姜太公吕尚。

2.鲁国:周公旦之子伯禽是首任国君。

3.燕国:是周王室的同姓诸侯国。

4.晋国:首任国君是唐叔虞。

5.卫国:第一代国君为康叔封。

6.郑国:开国君主是郑桓公友。

7.宋国:是殷商后裔的封国。

8.楚国:在周成王时期才被正式承认诸侯国地位。

在周朝分封制的诸侯国中,齐国和晋国的影响力相对较大。

齐国在太公望的治理下,经济发达,军事强盛,齐桓公时期更是成为春秋首霸。

晋国在整个春秋时期都具有重要地位,晋文公称霸,其后晋国长期维持着强国地位,在很长时间里主导着中原的局势。

不过,对于哪一个诸侯国影响力最大,也会因评判的标准和时期不同而有所差异。

再次列举更多周朝分封制下的诸侯国:

1.虢国

2.虞国

3.曹国

4.蔡国

5.陈国

6.吴国

7.秦国

8.赵国

9.魏国

10.韩国

周朝分封制下的诸侯国中,卫国存在的时间相对较久。

卫国始建于公元前 1115年,公元前 209年,卫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灭亡。前后共计约 907年。

除了卫国,周朝分封制下存续时间超过 500年的诸侯国还有:

1.燕国:约公元前 1044年建立,公元前 222年被秦所灭,存续约 822年。

2.楚国:约公元前 1042年立国,公元前 223年被秦所灭,存在约 819年。

燕国是周朝分封制下的诸侯国之一,其历史发展大致如下:

燕国的开国君主是召公奭。在西周时期,燕国的存在感相对较弱。

进入东周的春秋时期,燕国地处北方,与中原各国交流相对较少,发展较为缓慢。

到了战国时期,燕国逐渐崭露头角。燕昭王时,燕国招贤纳士,国力有所增强。期间发生了著名的“乐毅伐齐”事件,燕国军队一度占据齐国大片领土。

然而,燕国的强盛未能长久维持。在与秦国等其他诸侯国的竞争中,燕国逐渐处于劣势。

在战国末期,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秦,试图挽救燕国危局,但最终失败。公元前 222年,燕国被秦国所灭。

燕国在战国时期较为著名的战役有:

1.乐毅伐齐:燕昭王时期,燕国以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共同伐齐,连下齐国七十余城,使齐国几近亡国。

2.荆轲刺秦:燕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虽然最终失败,但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乐毅伐齐的胜利对燕国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首先,极大地提升了燕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燕国在以往相对较弱且在诸侯中不太显眼,此役的成功使燕国成为当时令人瞩目的强国。

其次,获取了大量的土地和资源。占领齐国的七十余城为燕国带来了广阔的领土和丰富的财富,有助于燕国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再者,增强了燕国国民的自信心和凝聚力。这场胜利让燕国人民对国家充满了希望和自豪,有利于国内的稳定和团结。

然而,乐毅伐齐的成果未能长期保持。随着局势的变化,齐国最终复国,燕国的优势逐渐丧失。

乐毅伐齐之所以没有让燕国统一天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燕国自身的综合国力相对较弱。尽管在伐齐战役中取得重大胜利,但燕国的人口、经济、军事等基础实力与其他强国相比仍有差距,难以支撑长期大规模的征战和统治。

其二,其他诸侯国的制衡。在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相互牵制,当燕国在齐国取得巨大成功时,引起了其他诸侯国的警惕和干预,他们不希望燕国一家独大,从而联合起来对燕国进行制约。

其三,齐国的顽强抵抗和复国。齐国虽然遭受重创,但仍有深厚的根基和民众的抵抗意志,最终得以复国,使燕国未能彻底吞并齐国,巩固胜利成果。

其四,燕国内部的问题。燕国在统治和管理方面可能存在不足,无法有效地整合新占领的土地和资源,也未能充分发挥胜利带来的优势。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