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帝国 第32章 杞人忧天

作者:庄不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3-28 10:07:51
最新网址:www.biiquge.com

何颙、荀彧出了袁府,上了车。

马车起动,何颙吐了一口气,靠在车壁上,闭上了眼睛。

他的额角全是冷汗。

荀彧看得真切,却不说破。

他知道何颙很为难。唐平虐杀许攸,将何颙逼到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袁绍的表现更让人心灰意冷。何颙与许攸一起,为袁绍奔走半生,最后落得这个结果,未免凄凉。

过了好一会儿,何颙睁开了眼睛。“文若,宫里怎么说?”

荀彧淡淡地说道:“没听陛下说起,倒是皇后催问了几次。”

何颙冷笑了两声。“终究是妇人,目光短浅,只顾得眼前。”

荀彧沉默不语。

过了片刻,何颙又道:“你去见见唐平。他若想出城,也随他去,你却不必跟着。”

荀彧目光微闪。“他若想走呢?”

何颙叹了一口气。“他若想走,就让他走吧。既不能杀他,留着也是个麻烦,走了也好。”他转头看向别处。“就怕他又不肯走了。”

荀彧无声地笑了。“他不回太行山隐居避世,不正是何君所期望的么?”

何颙哼了一声。“焉知是福是祸?他的性格太暴烈多变,又喜欢生事,我把握不住,还是离他远一些为好。”

荀彧嘴角挑了挑,想笑又不敢笑出声来,只好低下头,避免与何颙对视。

何颙转过头,佯若未见。

不知不觉,自己也变得瞻前顾后起来,不复往日果决。面对唐平,他既下不了手,又没把握控制他,只能选择避而不见,由荀彧一个后辈去面对,多少有些惭愧。

“公达最近如何?”

荀彧重新抬起头。“读书练剑。”

“写封书信,让他来洛阳吧。”

荀彧想了想。“诺。”

——

马车经过史道人家,停了片刻,放下荀彧,又辚辚远去。

荀彧整理了一下衣服,缓缓走进门,直奔小院。

史道人的家仆都认识他,也不阻拦,只是拱手唱喏,便由他进去了。

来到小院,郭武正在木桩间习武,见荀彧进来,他停住了,迟疑了片刻,躬身行礼。

站在院中,荀彧看到了坐在窗前的唐平,也看到了坐在唐平对面的卞氏,轻咳了一声。

唐平抬起头,看了他一眼,招招手。

卞氏起身出门,来到堂前,向荀彧屈膝行了一礼,转身去了厨房。

荀彧进了屋,在唐平面前坐下,又看了一眼案上堆得高高的竹简,有些诧异。

“这都是你这两天写的?”

唐平放下笔,搓了搓手指。“朝不保夕,能写一点是一点。”

“不怕所得非人?”

“看缘份。”唐平笑了一声。“昨天袁公路来,看了一眼,弃如弊履。”

荀彧心生警惕。“他来干什么?”

“还能干什么,拉我入伙,说他能带我出洛阳,保护我。”

“你答应他了?”

“你觉得呢?”唐平翻了个白眼,神情不悦。

荀彧松了一口气,笑道:“其实他也没说错,眼下能保护你的人不多,他勉强算一个。”随即又道:“他没问别的事?”

“他还能问什么事?”唐平咧嘴笑了起来。“文若,我也很好奇,袁氏兄弟阋墙,你站哪一边?”

荀彧不紧不慢地说道:“我站天子这一边。”

唐平笑容一滞,眼珠转了转。

他知道历史上的荀彧是作为汉臣离开这个世界的,他也听何颙说过,希望他能和曹操、荀彧联手,做点事情。现在看来,何颙所谓的事情大概就是辅佐朝廷,而不是袁绍。

何颙抛弃袁绍了吗?

还是说,现在的袁绍只想做个权臣,并无不臣之心?

唐平搞不清楚,又不能轻易发问,便将刚刚写好的竹简推了过去,示意荀彧看看。

荀彧看了一会儿,眉头微皱,伸手指了指堆好的竹简。唐平起身,挥挥手。“我出去透透气,你随便看,不要拘束。”

荀彧点头答应,起身在竹简堆里找了一会,取出甲卷,摊在案上,从头细读起来。

唐平出了门,在廊下活动身体。

卞氏端了酒水来,准备放在案上,却发现荀彧将竹简摆得到处都是,根本没有剩余的空间,只好将酒水连木案一起,放在边上,由荀彧自取,自己出了门,看着唐平。

唐平活动完,回到屋里,荀彧正埋头阅读,根本没理他。唐平也不打扰他,回到案上,收拾出一点空间,拿起笔,继续写。

一个写,一个读,相安无事。

时间一点点的过去。

天色黑了下来,卞氏点起了灯。荀彧终于读完最后一卷,看着正在写的唐平,沉默了良久。

“这就是《太平经·内篇》?”

“嗯。”

“你准备传给谁?”

“你想要吗?”唐平头也不抬,不紧不慢地说道。

“想,但是……”荀彧沉吟片刻。“我对道术了解有限,只怕不能尽其用。”

唐平写完最后一个字,放下笔,将刚刚完成的竹简推到荀彧面前。“有了这些道法,你觉得董侯海外建国有几分胜算?”

荀彧眨眨眼睛。“三五成总是有的。”

唐平笑了。“你说多了,最多二三成。出海的难度比你想象的大得多,不是这几篇道法就能解决的。除非……”他想了想。“除非有一百个你这样,既有心于道,又能起而行之的青年才俊,或许能克服困难,于荆棘之中开出一条路来。”

“这么难?”荀彧吃了一惊。

“你以为开国是那么容易的?说是九死一生,都是轻的。”

“既然如此,你还建议董侯出海建国?”

“至少有一生嘛。留在中原,只怕连这一生的机会都没有。”唐平一声叹息。“文若,你想过没有,西京时,朝政虽乱,大汉余威尚在,边疆尚属稳定。如今却是羌乱百年,山西残破,鲜卑又蠢蠢欲动,一旦中原崩溃,他们就会长驱直入,饮马伊洛?”

“不至于吧。”荀彧强笑道,脸色却有些苍白。

“真正的勇士,要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文若啊,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可不是什么好习惯。”

荀彧尴尬地笑了两声,难得的没有反驳。

他低头看了一眼案上的竹简。“我有几处不解,想请士奇解惑。”

唐平吃了一惊。“几处不解?”

“是啊,怎么了?”

唐平摆摆手,强笑道:“没什么,没什么,你说。”

他的确很震惊。

虽说这些理化知识并不复杂,也就是中学水平,但荀彧第一次看就能看懂大半,未免太吓人了。

天才都是这么牛逼,一通百通的吗?

这可是普通人学习五六年的内容。

荀彧想了一会,抬起头,看着唐平。“你说的这原子,是不是那一尺之棰,日割其半,直到最后不可再分的结果?”

唐平嘴角抽了抽。“在某种程度上,你可以这么认为。”

“这哪种程度上?”

“在我写的这些道法的程度上。”唐平抬手,虚空画了一个圈。

“在这些道法之外,还有更高深的道法?”

“是的。”

“什么样的道法,我能听一听吗?”

唐平眉心微蹙。“可以,但是我想先考考你,看看你了解了多少。为学者,最忌好高骛远。”

“当然可以。”荀彧露出自信的笑容。“请士奇发问。”

唐平想了想,先问了一些简单的知识,比如燃烧,比如日常可以见到的化学反应。

荀彧一一作答,虽然有些想当然的地方,但他对唐平写出来的知识几乎都理解了,初步做到了融汇贯通。有些唐平没有想到的,他也能进行联想,猜出个七七八八。

再给他几天时间,他甚至能找到唐平写错的地方。

唐平彻底震惊了。

果然在天赋面前,努力一文不值。

唐平有点害怕了,不知道自己将这些知识传授给荀彧是好事还是坏事。

荀彧是忠于汉室的,可他毕竟是豪强出身,而且是汝颍豪强,不可能要求他站在天下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一旦汝颍人的利益受到伤害,他就有可能站到朝廷的对立面,与天下人为敌。

毕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个时代最主要的矛盾就是皇权与士大夫的利益冲突。

至于其他人,都是桌上的菜。

值得庆幸的事,到目前为止,他写出来的内容还是以理论为主,涉及到的具体技术不多。最要命的几个化学反应更是只字未提,藏在自己的脑海深处。

“厉害。”唐平挑起大拇指。“我见过聪明人,但是像你这么聪明的,却不多。”

荀彧眨眨眼睛。“是么,我还以为自己是除你之外,最聪明的人。”

唐平大笑,却没有回答荀彧。

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天才,和荀彧一比,他就是个渣。

但他见过天才,甚至是比荀彧还要牛逼的天才。

看一遍中学物理、化学就懂算什么,你见过自学高等数学的小学生么?

“你说,我可以回答你三个问题。”

“为何是三个?”

“有人说过,再聪明的人,也只能回答三个为什么。”

荀彧歪着脑袋,想了想,若有所思。“那好,我先问第一个问题,这不同的原子之间,是不是有什么规律,这才导致他们既有不同,又有一定的类似?”

“有。”唐平点点头。“不同的原子有不同的质量。随着质量的递增,他们的性质会出现周期性的类似。通常来说,可以将这些原子划为一类。”

荀彧想了想,又道:“总共有多少种原子?最常用的又有几种?”

“目前知道的大概一百多种,最常用的也就是二三十种。”

“这些最常见的原子,是轻的多,还是重的多?”

“轻的多,重的少。”唐平抬起手,示意还想发问的荀彧。“这已经是第三个问题了。”

荀彧愕然。“我明明才问了两个问题。”

“我说三个,就是三个。”唐平不由分说,他可不想被荀彧一次性掏空所有。“你如果还有疑问,下次再说。”

不等荀彧说话,一旁的卞氏笑道:“正是,时辰不早了,还是先用晏食吧。有什么疑问,吃饱了再问也不迟。”

荀彧无奈,只好点头答应。

卞氏端上准备好的酒菜,唐平与荀彧边吃连聊,只是这次讨论的内容局限于他写出来的知识范围。

一顿饭吃完,唐平算是将初中化学和初中物理的理论部分给荀彧讲了一遍,高中的也开了个头。

荀彧听得很认真,根本没留意吃了些什么,白瞎了卞氏的一片苦心。

吃完饭,漱了口,卞氏又端上茶来。

按照唐平的吩咐,茶里只有茶叶,没有任何其他作料。

因为既没有发酵,又没有炒制,这些茶叶和普通的树叶区别不大,闻起来还有点清香,喝起来却有点苦。荀彧喝了一口,就放下了。

“这是什么茶,这么苦?”

唐平淡淡地说道:“苦可以降火。你火气太旺,应该多喝茶。”

荀彧忍不住调侃道:“我的火气比你还旺?打败许攸还不肯罢休,非要杀了他,你这火气才叫旺。”

“我不否认。”唐平轻声笑道:“他非要拉我入世,我的确恨透了他。不杀他,道心不固。”

“那你现在道心固了么?”

“不固,能给你看这些?”唐平拍拍案上的竹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既然已经人在局中,那就努力一试,或许能从荆棘之中踏出一条大道呢。”

荀彧摇摇头,有点惋惜。“如果早几年,你能这么想,多好。”

唐平眼皮轻抬,瞅了荀彧一眼,沉吟片刻,一声叹息。“文若,如果你以为黄巾之变死的人就是极限,那你就想得太简单了。我说乱世将至,堪比王莽篡汉之后,可能还是轻的。王莽才乱了几年?这一次乱世,至少要持续一甲子,甚至更久。”

荀彧面色微变。

在他看来,秦末大乱,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算起,到汉高祖平定英布之乱,立白马之誓,也就十五六年。王莽篡汉,天下大乱,到光武帝扫平巴蜀,前后也是十五六年。如今天下再乱,大概也是这么久而已。

若是处置得当,甚至不会乱。

毕竟秦始皇驾崩后,如果不是李斯、赵高矫诏,杀了公子扶苏,天下也许就不会乱。王莽篡汉之后,如果不是一意孤行的要行古制,天下也不会乱。

黄巾之乱,死伤数十万,在他们看来就是意外了。

怎么听唐平这意思,这一次不仅会乱,而且会乱很久,死很多人?

“士奇,你会不会是……杞人忧天了?”

“我也希望是,但是很可惜……”唐平一声吧息,不忍再说下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