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说起那汉丞相刘粲,这哥们儿,可真是只狡猾的老狐狸!
他手下有个叫王平的,被派去找太弟刘义,传达丞相的话:
“太弟啊,我刚接到内部消息,京师要出乱子了,咱们得小心点,穿个铠甲防身吧。”
刘义一听,立马就信了,赶紧让东宫的臣子们,在内衣外都套上铠甲,可谓是全副武装啊!
这刘粲呢,也是个行动派,立马派人飞奔去通知靳准和王沈。
靳准这哥们儿更是个急性子,一溜烟儿跑到汉主刘聪那儿:
“陛下,大事不好了!
太弟刘义要造反啊,您看他的臣子们,都穿上铠甲了!”
刘聪一听,吓得脸都绿了:“啥玩意儿?咋回事儿?!”
这时候,王沈等人就趁机落井下石了:
“陛下啊,我们早就说太弟有反骨,您就是不信!”
刘聪这下急了,急忙命令刘粲带兵,去把东宫给围了。
刘粲就派靳准、王沈,去抓那些听东宫使唤的氐人、羌人酋长。
一下子抓了十多个,然后就开始严刑拷问,把他们头固定在木格子上,用烧红的铁器,去烫他们的眼睛。
这些酋长们哪里受得了这个罪啊,只能纷纷招供,说自己跟刘义是一伙儿的。
刘聪听了之后,就跟王沈等人说:
“哎呀,看来还是你们忠心耿耿啊。
你们得继续有啥说啥,别因为我以前没听你们的,就心生怨恨。”
于是呢,他就开始大开杀戒,把东宫的属官、跟刘义走得近的大臣、还有被靳准、王沈看不顺眼的几十个人,都给咔嚓了,还顺带坑杀了一万五千多名士兵。
这就是宫斗呀!
话说那年夏天,四月份的太阳就像个大火球,烤得人外焦里嫩。
咱们的刘义,这位风流倜傥、颜值爆表的太弟,突然就被一纸诏书给废了,改封为北部王。
您说这是不是,比电视剧里,那些被打入冷宫的娘娘,还要惨?
可这还没完呢,刘粲这哥们儿,心狠手辣,派了个叫靳准的刺客,悄无声息就把刘义给暗杀了。
刘义啊,那可是个风度翩翩,人见人爱的好青年,性格好得不得了,宽容大度,简直就是个完美的白马王子。
结果,这白马王子还没来得及找到白雪公主,就被黑心的巫婆给害了。
刘聪这哥们儿,听到刘义挂了的消息,哭得跟个泪人似的,那叫一个“稀里哗啦”:
“哎呀我的兄弟啊,咱俩就这么点儿血缘关系了,还不能好好相处,这让天下人怎么看我啊!”
这哭戏,比琼瑶剧里的还煽情。
再说说那时候,氐人、羌人叛乱的可多了,刘聪就任命靳准去当车骑大将军,讨伐平定叛乱。
这靳准,从刺客变身成了大将军,这剧情反转,比网络小说还要刺激!
五月壬午那天,天公作美,还出现了日食,这可是老天爷都给面子,给这出戏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到了六月丙寅日,温峤这位大才子,终于抵达了建康城。
王导、周顗、庾亮这些大佬,一个个争着要跟温峤交朋友,这场面,比追星现场还要热闹。
太尉荀组、冀州刺史邵续、青州刺史曹嶷、宁州刺史王逊还有东夷校尉崔毖等人,都纷纷上表劝晋王赶紧登基称帝。
可晋王啊,他就是不听,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一波三折。
哎,话说那时候啊,有俩流民哥们儿,一个叫张平,一个叫樊雅,在谯地那旮旯儿,各自拉了一帮小弟,自封坞主,挺威风的。
那时候晋王司马睿,还是个丞相,他一听这俩人在那儿搞事情,就派了个叫桓宣的能人,去劝降。
你别说,桓宣还真是有两把刷子,一番话说下来,那俩人立马就归降了。
可是啊,好景不长,后来豫州刺史祖逖,带着兵哥哥们去了芦洲,还派了个参军殷乂,去拜访张平和樊雅。
这殷乂啊,一看就是个傲娇小哥,去拜访的时候,瞅见张平的房子,竟然说:
“这破房子,当马棚还差不多。”
又看见那大锅,嘲讽说:
“这破锅,化了做铁疙瘩还差不多。”
张平一听就不乐意了,说:
“这可是未来帝王的锅,等天下太平了还要用呢,你咋能这么说!”
殷乂就笑他:“你连自己的小命都保不住,还吝啬啥铁锅!”
张平一听这话,火冒三丈,当场就把殷乂给砍了,然后下令手下们死守。
祖逖攻打他们,打了一年多都没打下来,也是挺尴尬的。
最后用了点阴谋诡计,让张平的小弟谢浮,把他给做了,这才把太丘给拿下。
那时候樊雅还在谯城死守呢,跟祖逖对着干。
祖逖打他也没打下来,只好向南中郎将王含求救。
王含就派了桓宣,带了五百人,去帮忙。
祖逖跟桓宣说:“你人品好,大家都服你,你再去劝劝樊雅。”
桓宣就单枪匹马,带了俩小跟班去找樊雅,说:
“祖逖现在要干掉刘聪、石勒那帮人,希望你能帮个忙。
上次殷乂那事儿,真不是祖逖的意思。”
樊雅一听,觉得这话在理,就归降了。
后来祖逖进了谯城,石勒又派石虎来围攻。
王含又派桓宣来救援,石虎看情况不对,就撤兵了。
祖逖觉得桓宣这人挺靠谱,就上表请求让他当谯国内史,也算是个提拔吧。
再后来呢,晋王发了个檄文,说石虎带着一群乌合之众,过黄河捣乱,现在派了琅邪王司马裒等,九路兵马,去讨伐他,军队都归祖逖指挥。
但没过多久,又叫司马裒滚回建康了,也不知道是啥操作。
那年秋天老天爷不给力,大旱,好几个州都闹蝗灾,黄河、汾河还发大水,淹了好多人家,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
汉主刘聪呢,也挺能搞事情,把晋王刘粲立为皇太子,还让他当相国、大单于,跟以前一样管朝政。
然后大赦天下,估计是想积点德。
还有啊,段匹磾推荐刘琨当大都督,发檄文请他哥哥疾陆眷、叔叔涉复辰、弟弟段末柸来固安开会,一起商量怎么打石勒。
但段末柸这小算盘,打得精啊,觉得这事儿不划算,就去游说疾陆眷和涉复辰:
“咱们当长辈的,去听小辈的使唤,太跌份儿了。
而且就算打赢了,好处都是段匹磾的,咱们啥也得不到。”
于是这几个人都撤兵了。
刘琨和段匹磾,一看没法守固安了,也只好灰溜溜地回蓟州去了。
说,这晋王,眼睛可真毒啊!
一眼就瞅准了荀组,这小伙子有才,直接提拔他当司徒。
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荀组这回可是祖坟上冒青烟了,光宗耀祖了!
八月里,汉将赵固,在临颍给卫将军华荟,来了个“突然袭击”,结果华荟就这么被干掉了。
这事儿,还得从赵固跟长史周振之间的恩怨说起。
你知道吗?
赵固和周振这俩人儿,那可真是冤家路窄。
周振这小伙子,不地道,暗地里跟汉主刘聪,说赵固的坏话。
就在李矩打败刘畅的那场战斗中,李矩在帐篷里,翻到了刘聪的诏书。
诏书上写啥啊?
让刘畅打败李矩之后,回师经过洛阳时,把赵固抓起来“咔嚓”了,然后让周振取代他的位置。
李矩就把这诏书,给赵固看了,赵固一看,哎呀妈呀,这还得了!
一怒之下,就把周振父子给“咔嚓”了,带着一千骑兵,投靠了朝廷。
李矩呢,也是大度,还是让赵固继续镇守洛阳。
再说说郑攀这帮人吧,联合起来对抗王廙,结果人心不齐,最后只能解散退回到横桑口,想投靠杜曾。
王敦就派了武昌太守赵诱和襄阳太守朱轨,带兵去打他们。
郑攀等人一看,哎呀,大军压境,这可咋整?
赶紧请求归降吧!
杜曾也想将功赎罪,就请求去襄阳,袭击第五猗的军队。
王廙这哥们儿,要去荆州上任了,就留下长史刘浚守卫扬口。
这时候啊,竟陵内史朱伺就跟王廙说:
“杜曾这人啊,狡猾得很,他表面上投降,实际上是想引诱我们往西走,然后他再趁机袭击扬口。
咱们得加强防守啊,不能急着往西进。”
可是王廙这人呢,性格矜持严厉,刚愎自用,觉得朱伺就是年纪大了,胆子小,于是不听劝告继续西进。
结果呢?杜曾等人,真的回头,攻打扬口了。
王廙这才急忙派朱伺,回去防守,可朱伺刚到壁垒,就被杜曾的军队围住了。
刘浚自己守北门,让朱伺守南门。
马隽跟着杜曾来打壁垒,但他的妻儿都还在壁垒里呢。
有人就建议,把马隽的妻儿抓起来,剥面示威,但朱伺说:
“杀了他们也不能解围啊,反而会增加马隽的仇恨。”
最后还是没这么做,毕竟咱中国人讲究的是“祸不及家人”嘛!
后来杜曾攻破了北门,朱伺受伤了退到船上,他急中生智,把船底弄开跳进水里,在水底游了五十步,才躲过一劫,这可真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啊!
杜曾就派人去游说朱伺:
“马隽感激你保住了他的妻儿,我现在已经把你全军的老小,都交给马隽照顾了,你可以回来了。”
朱伺回答说:“我都六十多岁了,不能再跟你们一起当叛贼了。
我宁愿死也要回到南方去,妻儿就交给你们处置吧。”
最后他跑到甑山去找王廙,可惜伤势过重,最终还是“英勇就义”了。
这朱伺老爷子,也算是个有骨气的硬汉了!
话说啊,戊寅日的那天,赵诱、朱轨还有陵江的将军黄峻,这几位老铁,在女观湖,跟杜曾干了一架。
哎呦,结果可惨了,赵诱他们几个被打得落花流水,连小命都丢了。
这杜曾啊,趁着胜势,一路杀到了沔口,那威风得不得了,长江、沔水两岸的吃瓜群众,都被吓得目瞪口呆。
这事儿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传到了晋王的耳朵里。
晋王一听,这还了得,赶紧派了豫章太守周访,去收拾这个杜曾。
这周访啊,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带了八千兵马,浩浩荡荡地进驻了沌阳。
那时候,杜曾的军队可是士气正旺,像打了鸡血一样。
周访也不示弱,摆开了阵势,让李恒将军统领左翼,许朝将军统领右翼,自己则稳稳地坐在中军帐里指挥。
这杜曾啊,狡猾得很,先拿左右两翼开刀。
周访在阵后射箭稳定军心,还下令说:
“一翼要是败了,就敲锣打鼓三声;两翼都败了,就敲锣打鼓六声。”
赵诱的儿子赵胤,带着他老爹的残余兵力,加入左翼,跟杜曾的军队打得难解难分。
败了之后,又重整旗鼓,骑马去向周访报告战况。
周访一听,气得七窍生烟,命令赵胤继续战斗。
这赵胤也是个硬骨头,虽然大哭着,但还是勇敢地冲回了战场。
就这样,从一大早打到了下午申时,周访军的两翼都被打趴下了。
但周访可不是个轻易放弃的人。
他精挑细选了八百名精锐士兵,亲自给他们倒酒鼓劲,让他们按兵不动,听到鼓声再出击。
杜曾的军队离他们不到三十步的时候,周访亲自擂鼓助威,士兵们一鼓作气,把杜曾的军队打了个措手不及,杀了一千多人。
周访觉得这还不够过瘾呢,于是连夜追击。
虽然将领们都建议等,第二天再追,但周访说:
“杜曾这家伙太嚣张了,我们得趁他病要他命!”
于是击鼓进军,一举平定了汉水、沔水一带。
杜曾只好夹着尾巴逃跑了退守到了武当山。
经过这一战啊,王廙才得以安全抵达荆州。
而周访,也因为立下大功,而升任了梁州刺史,镇守襄阳,一战成名天下知!
冬天,十月丁未日,琅邪王司马裒去世了。
十一月初一,还出现了日食,老百姓们都慌得一批。
丁卯日,晋王就任命了刘琨当侍中、太尉,希望能够稳定局势。